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深刻
2022-05-05吴金标
吴金标
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无论想要“文以载道”还是“文以言情”,最终都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语言是文章的血肉,而准确、简明、深刻的语言表达,不仅能够将文字背后的思维逻辑清晰呈现,更能让读者从中获得清楚的认识,受到深刻的启发。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的写作表达,首先要做到准确、简明,它是写作的基础;其次就是表达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体现出初中生应有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又深刻呢?
一、表达准确,提升语言能力。
1.根据表达意图推敲字词,使词汇运用精准丰富。
字词是构成文章最小的语言单位,根据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情感,仔细推敲字词,力求精准,是提升写作语言能力的基础。
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中一句描写青头菌的话:“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肚菌高。”“格调”一词虽是大词小用,但十分精准。“格调”本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也可以用于写人的风格或品质风范。那为何青头菌是有“格调”的菌子?青头菌炒熟了颜色仍是浅绿,不因高温烹炒而改变,汪曾祺于此处特别强调“也还是”,认为青头菌像君子一般,处煎熬之境不变,有“气格”的意味在。其浅绿的颜色,彰显生命力,又不失淡雅之风。文章开篇交代了给巫宁坤的画上为体现昆明特色,选了三种植物,有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有最为常见易得、在云南时常食用的牛肚菌,还有就是这种有“格调”的青头菌。表面写青头菌的“格调”,实则写的是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国家动乱时,汪曾祺、巫宁坤等困境中求学的学子对艺术审美与为人气节的追求。作者根据自己表达的意图,精心推敲,准确地选择了词汇进行表达,让文章内蕴丰盈。
当然,像这样的准确表达,在对语言有特殊要求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就显得格外突出了。为了体现说明文、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严谨性,我们更要仔细推敲用词,如添加“往往”“可能”“一般”等这样的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就可以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本意。
2.除了词汇表达应准确外,我们还得注意语句表达的准确,语法、語序要顺畅,句子要完整。切勿写冗长繁杂的语句,以免造成句式杂糅、指代不明等语病。
二、简洁明了,丰富语言意义。
表达简明,即用语简洁明了,语言不啰唆、不重复,尽量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怎样才能不啰唆,清楚表达文意呢?
1.围绕中心,不节外生枝。
说话写文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无论是一篇文章,一段话还是一句话,都要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切不可节外生枝,信马由缰。
如《书籍阅读的演变》中的这段文字:“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第二和第三句话是围绕第一句话展开的,通过具体的事实,表现“竹木简牍”的“笨重”和“不方便”。表达简洁明了,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2.勾勒描摹,不重复多余。
如杨绛的《老王》,开篇第一段仅两句话,其中一句“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一个“蹬”,一个“坐”,不仅将事件交代得非常清楚,还将自己与老王隐含的身份关系、地位关系勾勒出来,简洁明了。如果写成:“他蹬着车,我坐在车上,一路上,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蹬”和“坐”的对象都是车;“闲话”一词就能将“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表达出来,扩充的内容都是不必要的,读来给人拖沓之感。
3.学会省略,善用指代词和合并同类。
有时上下文会反复出现同样的描述对象或是某个现象、事件,这个时候,为了表达的简洁,可以运用指示代词“这”或者“那”来进行替换。例如:“丁亥年农历春节和藏历新年两个传统佳节将重合于2月18日,这让很多游客选择去西藏过大年。”句中的“这”替代了“丁亥年农历春节和藏历新年两个传统佳节将重合于2月18日”,读来简洁多了。
语句中,同类意思可以合并在一起。例如“有些植物能长期生活在水中,是因为这类植物在水中可以正常呼吸,正常取食,不会腐烂,才能长期生活在水中。”可合并为“有些植物能在水中正常呼吸,正常取食,所以可以长期生活在水中。”
4.消除歧义,不用生僻词。
要想让表达明了,还要注意语句不能有歧义,最好不要运用生僻的词汇。规范用词,正确停顿,我们的表达自然会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表达深刻,文字隽永深刻。
当我们做到表达准确、语言简明之后,还要让读者能透过信息体会到作文背后丰厚的情感,感悟深刻的内涵。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深刻呢?
1.通过写小我,联想到大我。
比如有一些同学在文中写到自己为个人梦想而努力的过程之后,结尾通过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将主题进行升华,把个人与国家大义联系起来。为个人梦想而努力的同时,也应更好为国家的未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让自己的表达有了一定的深度,整篇作文的内容也更为深刻。
2.通过写个人情感,联想到群体关怀。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面铺叙自己个人的苦难,抒发个人之情,但诗的最后却拓开一笔,由个人情感的抒发上升到关注和自己一样落魄的读书人,从而为他们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情感和主题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通过眼前所写之事,联想到家国之事。
如莫怀戚的《散步》,原本写的是一家人散步的事情,字里行间透露着满满的亲情,但作者明显不满足于这样的表达,在文章的最后,通过一段文字由写眼前散步的事情联想到家国责任:“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这个词汇“小题大做”,却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责任重大。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通过这样的联想,运用抒情议论的文字,从而让整篇文章的家国情怀丰厚起来。
总之,要想让自己的表达更为深刻,一定要注意由此及彼的纵向联想。而这样的有深度的联想能力,一定与平时对生活的领悟,对时事的关注,对人生的深度思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做一个爱好阅读的人,这样,我们的语言表达才会更加深刻,文字底蕴也会更加深厚。2FD710E4-90C3-4A41-A563-F1430DB6C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