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一来,课堂便活了

2022-05-05许莉娜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训练文本情境

许莉娜

【摘要】语文涵养性情,丰富情感,浸润生命。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具有教学艺术美的语文课堂。在如沐春风的课堂里,师生双方不断探究、创新,个体生命充分灵动、飞扬。

【关键词】课堂之美  文本  训练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3-0145-03

正如人教版二年級《画风》课文中陈丹小朋友所说的,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几个聪明的小朋友经过观察和思考,都巧妙地画出了无形的风。其实,语文教学的一些理念、一些规律也如同风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语文课堂也就如同一次画风的体验,我们要让看不见、摸不着的语文教学理念和规律变得具体可感。下面就以《画风》教学为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语文课堂之美。

一、寻找风的踪迹——心中有人,语文课堂美在发现文本内核

因为风的无影无形,我们常常觉得语文课不知道怎么上才好。拿到一篇课文,不知道如何入手就是最典型的现象。拿《画风》来说,课文讲述的故事十分有趣,几个小朋友形象很生动。故事的发展以对话推进,画风的几个内容也具有代表性。但这篇文本的内核是什么?或者说,这篇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点在哪里呢?是人物对话描写吗?这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但细读后会发现,本课无论是对话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够典型。是学习画风的内容,再举一反三画风,最终也学会画风吗?这也是很多教师选择的教学点。不少教案资源也都是这样的设计。理性想一想,显然这样的设计太偏重内容层面了。那是文中描写旗子、小树、雨丝、风车在风中的动词吗?文中的确用了不少准确的动词,如飘、弯、斜、转,可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这也不算是学习的生长点了。可见,这样一篇看似浅显的文本,其语文教学价值点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片段一】怎么发生“画风”这个故事的?(出示: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宋涛说:“谁能画风?”)啊,宋涛小朋友充满了奇思妙想。(板书:思考)

还有位了不得的人物,是谁呢?赵小艺。她是“第一个”说出并能画出风的孩子,关键吗?让我们透过文字仔细观察赵小艺。(出示: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读一读这两句,你能观察出什么?啊,赵小艺平时留心观察。(板书:观察)

在爱观察、爱思考的赵小艺的启发下,原来不会画风的陈丹也会画了。

可以看到笔者在教学时,紧扣观察和思考,带学生读课文,感受故事人物形象。文中产生画风奇思妙想的宋涛,第一个画出风来的赵小艺和原本不相信风能画后来也画出了风的陈丹,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观察、会思考。打开人教版第四册课本会发现,《画风》一课所在单元入选的几篇课文,都与观察和动手动脑有关。那么,学习本组文章的目在于培养学生爱观察、爱动脑和勤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追根溯源,于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变得清晰,教师少做了无用功,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迅速被调动起来。学生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了文中人物观察和思考的魅力,一个个跃跃欲试,想象和创新的火花瞬间迸发出来。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文本画风,继而拓展开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观察、思考,画香味、画声音,进而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能画些什么,甚至在后来的写字教学环节中,也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才能写好“杆”和“涛”这两个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的快乐。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曾经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有法。”正如文中的赵小艺能第一个画出风,是因为她找到了风的踪迹。风虽无形,却将自己的行踪给了飘动的旗子,而这,只有有心人才能得到。语文教学的理念、规律无形,却将自己的本质给了一篇篇生动可感的文本,而体现内核的课堂,也只有有心人才能得到。

二、借助风的载体——挖掘要素,语文课堂美在找准训练抓手

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呼呼转的风车,都是风的载体,无形的风借助它们变得有形。一如找准了训练的抓手——听、说、读、写,便可将无形的语文之风变得有形了。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挖掘文本的要素,精准定位训练语言的着力点,更要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实践感悟、内化语言,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促使语文学习能力形成,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片段二】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叫——(画风)响亮地读一读!(板书:画风)课文读过了吗?我来检查检查。

没有宋涛说的这句话,就不会发生“画风”这个故事。谁能读好这句话?我们都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宋涛,一起读。

(出示: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自由读一读,你能观察出什么?喜欢赵小艺的,一起来读!

(出示: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你能读出陈丹前后不同的样子来吗?加上动作和表情读更能看出来,谁愿意试试?

练读:同学们读得真好。三个小朋友各有特点,这个故事有意思。想不想分角色朗读?要求:第一,四人为一组,组长迅速分配好三个角色和一个旁白,练读好课文;第二,一边读一边认真听,读完之后要向小组内的同伴提出一个宝贵的建议。

展示:哪一组愿意展示合作成果?还有一个要求:一小组展示,其他各组认真聆听,等他们读完,也请给出一个宝贵的建议。

朗读,是课堂第一教学抓手。课堂上没有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有的是实实在在、入耳入心的朗读。以检查朗读开始,读响亮、正确、流利,要求明确,有梯度。感受人物形象,以读展开。宋涛奇思妙想的问话,画风时的沉着;赵小艺第一个画风的自信,第二次画风的自豪;陈丹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等等。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朗读贯穿感受人物爱观察、乐思考的全过程。读的过程中老师辅以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读得越来越好。

聆听,是课堂第二教学抓手。台湾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老师说:“核心素养的内核,关键能力的中枢,是聆听。”这节课,笔者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聆听习惯。如朗读时重视学生的评价,前提是互相认真聆听。课堂上,老师也多次在指名学生朗读时,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聆听。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注重聆听习惯的培养。读着,听着,学习字音,感受声音美,体悟情感真。学生脸上的表情随着文本变化、起伏,同时,每个听的孩子又是那么入情入境,也许他们也正在静静地沉思:若我读应该怎样读?或许他们早就被深深地感染,随着朗读的同学默默地在心里跟读。

【片段三】(出示一张张画)你好像看到什么在动了?谁来说一说?(出示言语训练1:是风,风把____。)

同学们,风看不见,摸不着,只要我们(指着板书)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能画出更多的风!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加入到他们画风的行列中去吧!(出示言语训练2:我想了想,画了____,说:“风把____。”)谁来说说,你怎么画风?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不光能画风,还能画其他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呢!一天,三个小朋友又在一起画画了,请你想一想,他们会怎么画?

(出示言语训练3:陈丹说:“谁能画香味?”____想了想,画了____,说:“香味把____。”)

(出示言语训练4:赵小艺说:“谁能画声音?”____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____。)

说话,是课堂第三教学抓手。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很活跃,表达欲、表现欲十分强烈,我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以及语言组织表达、如何生动具体表述的能力。这节课的言语训练很多,但每一次目的都不一样。第一次是运用“是风,风把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目的是整理课文内容,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一幅幅画面,运用好此种形式的语言。第二、三、四次说话化用课文第四自然段,分别说人物画风的动作和语言,画香味的动作和语言,画声音的动作和语言。为什么选择化用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说话呢?因为这段文字有人物生动具体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说好了这段话,学生就学会了对话情景的描述。这样的言语训练有目的,不仅是文本内容的拓展,更是思维的训练,文本语言形式训练的迁移,使得言语训练有了语文的落脚点。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说的内容的精彩,更在于学生运用了怎样的词语将画风、画香味、画声音的动作和语言说准确、说生动。教学中,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得好极了。

【片段四】同学们都会观察、思考了。学习这两个生字也一定难不倒你们。(出示“杆”“涛”)会念吗?“旗杆”的“杆”,“宋涛”的“涛”。还是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两个字放在一起记,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这两个字怎么写才好看?有什么共同要注意的地方?横画少,间距大;横画多,间距小。(师范写,生临写两遍,巡视画圈)

写字,是课堂第四教学抓手。本节课写字教学选取“杆”“涛”两个生字让学生观察其特点,思考写好这两个字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迅速准确地发现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部首代表了字的意思,巧妙识记了生字;书写时应注意左窄右宽,横画多的写紧凑,横画少的注意布局匀称、合理。再让學生临写,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此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提炼出了这一类字的书写要点,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以上,这节课笔者找准了听、说、读、写这四个训练的抓手,将无形的语文之风变得有形,课堂呈现出浓厚的语文味,充溢着活泼的灵气。

三、呈现风的意境——情思涌动,语文课堂美在营造智美情境

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有很多表现的方法,但课文选择了这些景物来写:房子、太阳、大树、小鸟、旗子、雨丝、风车。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课文中的孩子画出了风,更呈现了诗一般美妙奇特的意境。

【情境片段】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三个小朋友聚在一起画画,他们画了什么?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美美地读一读吧。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感觉到一阵凉爽的风迎面拂来,真舒服啊!

现在请闭上眼睛,想象一阵风向我们吹来,吹在小朋友们的身上,阳台上,教室里,小河边……许多事物都在风中起了变化。假如让你画风,你会怎么画?想象力真丰富!把刚才说的用这样的句式写下来,你会发现自己也会作诗了。

有了风,画面更美了,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来享受这份美吧!(齐读最后一段)

课文美的情境为教学创设了课堂美的氛围。本节课,笔者充分调动了各种教学艺术的手段,精心营造出了课堂的情境美,将听、说、读、写的教学置于一个个智慧、美妙的情境中,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言语实践的情境。于是,孩子们的潜能被激发了,精彩的表现频出。课堂活动产生了丰富的吸引力,深刻的感染力。课堂上,学生朗读深情并茂,表演活灵活现,创意独特新颖,表达出其不意。并适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多媒体呈现出风的美妙画面,借助配乐进行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用图画表现情境,借音乐烘托情境,用言语描绘情境,使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形成有机结合的充满活力的整体,深深地浸润了学生的心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笔者不禁联想到成尚荣先生《精彩观念:语言文字中长出的灵魂》一文中所引用的观点: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也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学生产生精彩的观念。精彩的观念是智力的核心。成尚荣先生进而认为:语文教学不让学生产生出精彩的观念,不让语言文字里长出灵魂来,还叫什么语文教育呢?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美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宽广。《画风》一课,给我们送来了缕缕怡人的春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重塑自身,用人格、学识和智慧构建流光溢彩的语文课堂,也许我们就能成为文中的宋涛,甚至是陈丹,画出我们心中的语文之风,而有了“风”的课堂便活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6.

[3]黄艳婷.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

猜你喜欢

训练文本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