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生幸福吗?
2022-05-05胡琦忠高守宝王晶莹
胡琦忠 高守宝 王晶莹
摘 要:PISA2018调查了15岁学生对于幸福感的心理和认知两个维度,包括生活满意度和生活的意义、个人情感、自我效能感和失败感、成长型思维四个方面。文章对PISA2018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四省市学生的表现,发现中国四省市学生平均幸福感指数低于OECD的平均值,较之OECD平均水平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情感,但也表现出较高的消极情感,成长型思维高于OECD平均水平。同时,学校归属感、家长的情感支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支持、良好的学校纪律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关键词:PISA2018 中学生 幸福感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0年发起的对基础教育进行跨国家(地区)、跨文化的评价项目,目的是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潜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将技能应用于更高阶的生活场景,为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作贡献。PISA不是自上而下的问责,而是致力于帮助学校和政策制定者从内向外看[1],在国际背景下明确自身的教育状况,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在PISA2018的79个参测国家(地区)的抽样测试中,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取得了阅读、数学、科学第一的成绩;学生的幸福感状况结果显示,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幸福感低于OECD平均水平。由此,本文立足于PISA2018测量结果,探究中国四省市学生幸福感的现状,以期为提升学生幸福感提供参考。
一、PISA2018对学生幸福感的测量标准
幸福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时刻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幸福感越高越容易对生活感到满意,并在学校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2]。PISA2018在幸福感方面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在心理的感受,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OECD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给予其充实、幸福的学习生活。幸福感不易直接测量,只能通过其他可测量指标来间接测量。
PISA2018通过心理和认知两个维度、四个方面间接测量了学生的幸福感,心理维度包括生活满意度和生活的意义、个人情感、自我效能感和失败感,认知维度包括成长型思维。
生活满意度是指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感知到的生活质量所做的全面评估[3]。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密切相关,生活满意度高的人通常具有健康的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有助于他们过上充实的生活[4]。PISA2018强调健康、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精神生活,其中生活的意义维度注重中学生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或发现的程度[5]。针对生活满意度和生活的意义,PISA2018设置了两个方面的调查,一是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打分,分值范围由0分(非常不满意)到10分(非常满意),二是采用四点积分法(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调查学生对3个常见的陈述性问题的态度:“我的生活有明确的意义或目的”“我发现了人生令人满意的意义”“我很清楚是什么赋予了我生活的意义”。
个人情感是指学生经历某种情绪的个人感知和情绪反应[6]。在学校中,积极的情感与学生的學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参与度呈正相关,并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7]。当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时,往往伴随着积极的学校归属感,更愿意参与同伴间的合作。PISA2018面向学生生活的9种常见情感,采用四点积分法调查了学生感到快乐、活泼、自豪、开心、愉悦、恐惧、痛苦、害怕和悲伤的频率。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从事特定活动和执行特定任务的程度[8]。当学生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可以成功时,往往会设置更高的学习或生活目标,并为之奋斗[9]。PISA2018在调查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失败感时共设置两个方面共8道自陈式问题。一方面,以四点积分法调查:“我通常是这样或那样处理事情的”“我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我觉得我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我对度过艰难时刻有信心”“当我遇到问题时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以四点积分法调查关于失败感的3个陈述性问题:“当我失败时,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当我失败时,害怕没有足够的天赋”“当我失败时,怀疑自己对未来的计划”。
成长型思维又称智力增长理论,指的是个人相信自身的能力和智力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10]。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并不是简单告诉学生实现自己所设定的任何学习目标。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创造性的环境,教师在这个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实现学习目标的必备知识、技能和资源。成长型心态可以改善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成果[11]。PISA2018采用四点积分法让学生对“关于你的智力你不能做出较大改变”进行评分,与同意该观点的学生相比,不同意该观点的学生被认为具有更强的成长心态。
二、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幸福感情况
PISA2018结果显示,中国四省市学生平均幸福感指数为-2.2,低于OECD的平均值1.2,与表现最好的巴拿马(28.2)相差甚远。
在生活满意度和生活的意义方面,中国四省市有59.2%的学生表示对生活感到满意(在生活满意度量表上,学生的得分在7~10分),平均有7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或意义,70.5%的学生表示“我很清楚是什么赋予了我生活的意义”。在对于生活满意度的测试中,中国四省市学生的表现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生活的意义是否是学生所期望的有待深思,分析发现中国四省市57.4%的学生赞同找到了令人满意的人生意义,低于OECD的平均值(62%)。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或来自父母的日常说教、或来自学校学习、或受到网络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生活意义却处于较低的认可程度。
在个人情感方面,中国四省市学生表现较好,超过95%的学生表示总是感到快乐、活泼和愉悦,而OECD平均值显示仅超过80%学生表示有过上述情感状态。在消极情感方面,中国四省市学生表现较OECD平均值好,部分学生表示有时或总是感到恐惧(41.4%)、痛苦(41.8%)、害怕(13.4%)、悲伤(16.9%),而OECD平均值均高于50%,尤其是65.7%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出现过恐惧情绪。同时,中国四省市有超过92%的学生表示有过消极情绪,悲伤和害怕占比较大,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时或总是感到悲伤和害怕。中国四省市学生较之OECD平均水平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情感,但也表现出较高的消极情感。学生双高峰的情感状态值得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和社会的关注。
在自我效能感方面,与OECD平均值相比,中国四省市的学生更容易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自豪感。但中国四省市的学生在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能力上远低于OECD平均水平,仅61%的学生表示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情。在失败感方面,中国四省市78%的学生表示,他们失败时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而OECD平均值为56.4%。中国四省市学生害怕失败,更害怕失败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提高学生面对失败的抗压能力和在逆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成长型思维方面,接近半数学生不同意或强烈不同意“你的智力是关于你自己的东西,你不能改变很多”的说法。中国四省市约2/3的学生表示智力是可以改变的。中国四省市学生的成长型思维要高于OECD平均水平。
三、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校园欺凌降低学生的幸福感
欺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经常受到欺凌的学生学校归属感较弱、纪律较差、更容易感到害怕和悲伤[12]。校园欺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长期给青少年身心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潜在影响学生成年后的人格倾向[13]。PISA2018调查了学生出现“同学故意把我排除在外”“同学取笑我”“我受到了同学的威胁”“同学拿走或破坏了我的东西”“我被同学打过或推来推去”“同学散布我的谣言”的情况,以“从不或几乎从不”“一年几次”“一个月几次”“一周一次或更多”来表示发生的频次。PISA2018结果显示,中国四省市的校园欺凌平均水平低于OECD平均水平,欺凌也只发生在少数学生之间,且欺凌的行为中如言语的间接欺凌占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网络欺凌现象日益明显,社交媒介等可能成为欺凌的另一个平台。
(二)学校归属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信任和接受的基础上,在学校环境中需要建立和维持最少数量人际关系的总体特征,是学生主观的感受和心理的满足[14]。PISA2018为了调查学生对与学校归属感相关要素的态度,以四点积分法测量了六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学校像个局外人”“我在学校很容易交到朋友”“我觉得我属于学校”“我在学校感到尴尬和不自在”“其他同学似乎不喜欢我”“我在学校感到孤独”。这些陈述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学生校园归属感的情况。与OECD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四省市学生更容易在学校感到孤独,虽然约3/4的学生表示他们可以在学校很容易地交朋友,略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但是在其他方面均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其他同学似乎不喜欢我”方面,约1/3的学生表示其他同学似乎不喜欢自己。
(三)家长的情感支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和情感支持直接影响学生的在校表现,当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的支持的时候,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和自尊[15][16][17]。PISA2018调查了参与以下学校活动的家长比例:主动与教师讨论孩子的进步情况、在教师的倡议下讨论孩子的进步、参与学校政务工作、自愿参加课外活动。结果显示,仅有17%和57%的学生家长参与學校管理和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国四省市家长对学生的情感支持远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但在参与学校活动方面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四)良好的同伴关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当学生将合作和竞争结合在一起时,其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比纯粹的合作或竞争时更高[18]。PISA2018为调查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情况,设置了8道题目:“我重视合作”“我在互相合作”“我觉得互相合作很重要”“我感到被鼓励与他人合作”“我重视竞争”“我似乎在相互竞争”“我觉得互相竞争很重要”“我觉得在被与他人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合作水平普遍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67.6%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在同学之间的竞争方面,中国学生对竞争的认可度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竞争很重要,并且62.7%的学生之间存在着竞争。这说明,中国四省市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情况较OECD国家更为普遍。但是,中国四省市学生对于竞争的重视程度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中国38.8%的学生表示学生重视相互竞争,而OECD的平均水平是48.2%。
(五)教师对学生的支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关心可以促进学生出现良好的学习状态[19]。PISA2018测量了教师行为、教师支持与教学实践、教师的热情这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四省市教师在热情维度的表现高于OECD平均值。但是在教师行为方面,中国四省市低于OECD平均水平。
(六)学校纪律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学生在学校的积极情绪与学校的纪律正相关,学校的纪律越好,学生越容易表现出积极的情感[20]。PISA2018调查了在语言教学课程中学生出现以下情况的频率:学生不听教师说什么、教学过程中有噪音和混乱、教师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让学生安静下来、学生成绩不好、学生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中国四省市学生在学校纪律方面的表现高于OECD的平均值,尤其是在课堂表现上,45.7%的学生表示从不或几乎不发生不听教师说什么的情况,远高于OECD平均值22%。同时,中国四省市98.8%的学生表示从未逃过一整天的课,而OECD的平均值为78.7%,表明中国四省市学生更遵守纪律。
四、结论及建议
幸福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较高水平的幸福感往往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情感和高水平的在校表现。因此,考察我国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感水平,将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对PISA2018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四省市学生幸福感较低,学生整体水平低于OECD平均值。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普遍能够发现人生的意义,但仅57.4%的学生表示所发现的人生意义是令人满意的;中国学生的消极情绪与积极情感得分均高于OECD平均值,超过80%的学生表示在学校感到害怕和伤心;中国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但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失败感,学生容易从解决事情中获得自豪感也容易在失败中产生挫败感;中国学生成长型思维整体水平高于OECD平均值。
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本文依据研究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减少校园欺凌现象,促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制定反欺凌规则与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平衡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其次,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最后,加强家长对学生的情感支撑。引导家长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状况。
参考文献:
[1][10][12]OECD.PISA 2018 results(volume III): what school life means for students’ lives[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
[2]PROCTOR C, LINLEY P A, MALTBY J. Very happy youths: benefits of very high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adolesc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0, 98(3):519-532.
[3]SHIN D C, JOHNSON D M.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5(1):475-492.
[4]LYUBOMIRSKY S, KING L, DIENER E.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5,131(6):803-855.
[5]STEGER M F. Meaning in life[J].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2009(3):1666-1677.
[6]WATSON D, CLARK L A, TELLEGEN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6):1063.
[7]KING R B, MCINERNEY D M, GANOTICE F A, et al. Positive affect catalyzes academic engagement: cross-sectional, longitudin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39):64-72.
[8]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4):139-161.
[9]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
[11]CLARO S, PAUNESKU D, DWECK C S. Growth mindset tempers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113(31):8664-8668.
[13]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73-79.
[14]BAUMEISTER R F, LEARY M 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3):497-529.
[15]GILLET N, VALLERAND R J, LAFRENI?魪RE M A K.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chool motivation as a function of age: the mediating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12,15(1): 77-95.
[16]GROLNICK W S. The role of parents in facilitating autonomous self-regulation for education[J].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09, 7(2):164-173.
[17]CHIRKOV V I, RYAN R M. Parent and teacher autonomy-support in Russian and U.S. adolescents: common effects on well-being and academic motivation[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1,32(5):618-635.
[18]TAUER J M, HARACKIEWICZ J M.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6(6):849-861.
[19]FEDERICI R A, SKAALVIK E M.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motional and instrumental teacher support: relations with motivational and emotional responses[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2013,7(1):21-36.
[20]MATSUMURA L C, SLATER S C, CROSSON A. Classroom climate, rigorous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s in urban middle school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08,108(4): 293-312.
編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