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翰墨氛围建书韵校园
2022-05-05杨永彬蔡刚枝
杨永彬 蔡刚枝
【摘 要】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传承与弘扬书法这门艺术。书法能托物言志,书法能陶冶性情,书法能铸就良好习惯与优秀品格。因而,书法教育要在书法物型场中“立心”,在书法研究场中“立字”,在书法实践场中“立人”。
【关键词】书法教育;立心;立字;立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9-0007-03
【作者简介】1.杨永彬,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江苏淮安,223232)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蔡刚枝,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江苏淮安,223232)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多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学校尤其重视书法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将书法课纳入课程表,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2013年成为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教育实验学校,2015年跻身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行列。2018年,“诗文书韵武中华——小学‘三艺’传统文化基地建设”被确定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2020年,“臻美书法社团”获评江苏省优秀中小学生社团,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书法教育先进集体。2021年12月,学校又被表彰为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
一、在书法物型场中“立心”
2018年10月,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实施方案出台。方案认为,物型课程发轫于“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儿童教育和培养,是具有原创性与标识性特征的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创新理论。物型课程反对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的纯粹概念化学习,主张“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1]。鉴于此,我们围绕物型课程的概念与理论,开发和建设我校的书法物型课程的样态。
一是建好书法园。我们在学校两幢楼之间设立了四个园——书法园、武术园、悦读园、传统节日园。其中,第一幢教学楼中心路上的“三艺馨远”主题雕塑,与书法园、武术园遥相呼应。“三艺馨远”主题雕塑的制作,源自2018年5月学校获批的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诗文书韵武中华——小学‘三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三艺”是指中华诗词、中华书法、中华武术,我们试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融为一体、融会贯通,使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织。雕塑正面为“书圣”王羲之,以及他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兰亭序》,右侧是一位站立的练武少年,雕塑背面是古诗《长歌行》。学校的水磨习字园中印有 “礼、仁、智、信”和“静、书”的字样,教师们在指导学生观赏的同时,也渗透着人与人交往时应如书法习字般克己、慎重、适度和自律的礼仪原则。
二是建好书法苑。学校综合楼一楼东西两侧建成了两“苑”——书法苑、艺术苑,使得学生有着“移步换景”的美好观感。其中,如“翰墨飘香”书法苑,既有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也有毛泽东、鲁迅、启功等现当代伟人和名家的手迹。古今书法大家人物介绍以及书法作品一一呈现在书法苑文化墙上,使学生了解书法名人,走近书法大家,静读书法作品,感受书法文化。
三是建好书法室。学校建成了两间学生专用书法教室,每间可容纳60名学生习字;建成了一间教师专用书法练习室,可容纳20名教师习字。三间书法室里都配置了相应的碑帖、挂图、书籍等必需的书法教学与学习资料。书法教室的四面墙上悬挂并定期更换师生的书法作品。
在学校文化中,物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物型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写好每一筆,走好每一步”的书法特色教育理念基础上,建好具体设施,成为推动学校书法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要领和方法。在“道”“德”“仁”的依托下,我们给学校师生拟定了一个“六艺”内容框架,力求能够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书法的学习无疑是立德修身的重要途径。师生在“翰墨飘香”书法园、书法苑的熏陶下,在书法文化长廊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多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中,个人的品性将会在前贤的表率中、在刚劲正直或娟秀灵动的笔画间得到熏陶感染。书法的具体可感,给师生提供了更具亲和力的“校景”文化空间,欣赏到了美,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学校整体文化精神的价值引领下,使师生的心灵得到浸润,养成美好的德行,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方向,朝着真正成为一位“有美感、有形质、有精神”的文化人而努力。
二、在书法研究场中“立字”
1.内外兼修,锻造师资梯队。
教师的书法水平直接决定着书法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学校每年都要新进10名左右的年轻教师,这对书法教育普及提升是个很大的考验。为了提升学校的书法教育水平,我们实施“让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策略。我们成立青年教师书法培训班,落实“改变—坚持—入行”的青年教师成长规划。首先是“改变”,我们认为教师的字有了改变,学生的字同样也会改变,教师的字写好了,也就等于为自己积蓄了一笔做一名好教师的资本,且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其次是“坚持”,我们倡导教师尽可能天天练字,由专业书法教师负责指导,每周上交一篇书法作业,每次均有书法教师评分并作为教师业务考核依据之一。第三是“入行”,我们以活动开展持续推进书法水平提升,如组织专家书法门诊、举行书法教学比武、专题书法观摩研讨,参加省、市书法赛课,承办市、区书法写字教学现场推进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书法论文竞赛等,提升教师书法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增强理论、教育、审美意识,进而提升整体素养,为成为书法行家奠基。
2.开发课程,提升书法技艺。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书法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未来长远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根据学校实际,我们着力打造了面向全体的书法课程和面向个体的书法课程。学校坚持塑造课堂上的书法文化意蕴和氛围,开发特色课程,开展书法训练实践。学生每天中午坚持练字20分钟,教师悉心指导,强化“双姿”训练。学生屏气凝神,静心享受墨香,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我们坚持用文化定义教育,将书法课写进课表,引导教师更新观念,从书法特色角度精心备课,用心指导,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还在每个班级教室开辟书法专栏,展出优秀书法作品,学校组织评比,并纳入班主任工作月考核的范围。学校采取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写字段位评定的方式,使学生在不断成长中获得书法自信,让写字成为学生的第二张美丽面容。如今,学校已形成这样的书法教育课程体系:每天一练,让写字成为习惯;每周一课,让书法走进课堂;每月一展,让教室浸润墨香;每学期一评,让一手好字成为个人“名片”。
3.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效果。
一是培养创作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为此,学校成立了30多个书法社团,每周六上午由淮阴师范学院书法班优秀学生担任授课教师,注重特长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乃至创作,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在2016年的区体艺文化节艺术作品评比中,方一舟、卢雨轩等10多名学生获书法类一等奖;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举行的师生书法作品评比中,杨紫轩、张之宜等10多名学生获得学生组一、二等奖。近年来,在江苏省中小学生软笔书法展示赛中,学校有近百名学生获奖,其中有8名学生赴省参加现场展示赛均荣获特等奖。学校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进社区,开展书法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扩大学校书法教育的社会影响。每年寒假,学校都会组织书法兴趣组的学生走进广州路办事处黄元社区,开展“小小书法家送春联”活动。此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受到当地居民的大力称赞和热烈欢迎。
二是开展写字教学研究。教师们边学理论边调查研讨,上课题研究实验课,撰写写字教学研究论文。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读帖对小学生‘三力’提升的实践研究”,成功承办区、市级小学书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学校多名教师公开教学并获得好评;在江苏省书法优质课评比中,学校3位教师荣获特等奖;在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论文评比中,有近30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18年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正书书法比赛中,学校5位教师分获二、三等奖;2020年2月,学校1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书法专业委员会书法教育先进个人”。
三是强化习惯训练。我们注重各学科与写字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写字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作业书写中;注重“双姿”督查和评估,对“双姿”标准的班级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差距的班级指出努力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写字已成为学校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在书法实践场中“立人”
学校确立了“学科渗透,课堂为主,活动促进”的原则,不仅在学校中大力开展书法实践与研究,而且将书法教育成果向社会辐射,扩大学校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学校组织學生代表赴敬老院、到社区,为孤寡老人、社区家庭赠送书法作品,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激发学生写字兴趣;定期举行小学生“迎六一”“庆元旦”等书法大赛;创编《舞灵书韵》书法操,融书法元素和舞蹈韵律于一体,用舞蹈的形式来诠释墨韵书香的内涵,既弥补了书法训练形式的单一性,又将书法教育与德育、体育等融为一体,彼此辉映,寓教于乐。在2020年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节庆祝活动中,学校将书法、武术、诗词等“三艺”相融而成的节目《诗文书韵武中华》获得了满堂彩,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效果,演出视频还被“学习强国”平台发布。
风雨沧桑话辉煌,与时俱进谱新章。书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积淀创新。我们将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继续探索,不断创新,让书法艺术这棵古老的奇树伸枝展叶、绿荫满园,成为“臻美”教育的独特名片,为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打下亮丽的人文底色。
【参考文献】
[1]孙其华,刘湉祎.论物型课程的内涵与要素[J]江西教育,2020(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