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法与武术之花齐放
2022-05-05顾晓山孙凡
顾晓山 孙凡
【摘 要】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书写艺术,武术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艺术,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武术与书法的融合,打开了一扇新的传统文化教育大门。武术之健、书法之美流淌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扎根在学生的心灵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书法;武术;溯其源;涵其韵;铸其魂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9-0013-03
【作者简介】1.顾晓山,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江苏淮安,223232)德育主任,高级教师;2.孙凡,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江苏淮安,223232)教导主任,一级教师。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的一撇一捺,丰盈着学生的童年;武术的一招一式,强健着学生的身心。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富含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动静结合等审美意蕴,都可以借此传承民族文化,可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溯其源:探究书法与武术的“连理枝”
1.源于内涵,寻书法与武术之根。
书法与武术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书法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书写技巧、书写规律以及书法文化。它不仅是线条、造型艺术,还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趣。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形式的运动。就其观赏性来说,武术也是一项艺术,在塑造美、表现美的同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古时习武之人,多以“制止侵袭”为目标导向,以“保家卫国”为价值追求;新时代习武,主要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技艺追求,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担当。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喜爱,中华儿女习武弄墨之风、习字健身之气、崇武尚文之志呈现万紫千红的勃勃生机。
2.源于“锋”“势”,观书法与武术之形。
书法与武术都讲究“势”或“锋”。 关于“势”,《孙子兵法》中是这样说的:“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借助有利环境、有利的地势调兵作战,是顺势或是顺锋。而关于“逆势”,或是“逆锋”,《孙子兵法》中也作出解释:“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就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人能够将劣势化为优势,制造出庞大的气势,所谓的逆势而上。书法软笔教学也有顺锋(顺势)和逆锋(逆势)之说。[1]写字入门,先关注坐姿和握笔姿势,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等坐姿;武术动作要求同写字一样,都强调必要的姿势,如预备势、起势、收势等。书法的运笔和武术的运力也是讲究“势”的。如教学横竖撇捺时,强调是顺锋,但起笔运行时却是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等逆锋取“势”。顺锋中暗藏逆锋,逆锋后才是顺锋。而武术套路中“凌空而下”和“拔地而起”,太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等,也是讲顺势借力和逆势发力之道。学生写字运笔的回锋使转,手指手腕需同时配合起来旋转,在书写时有提、按、顿、挫的动作,有张力,富有精气神;武术训练,也是通过腿、肩、腰形成张力,更需要膀臂、手腕運行变化来形成技能,这些都体现了运动的架势(锋势)或是气势。书法与武术中讲究“锋”“势”,就是要求习练者入门学习要动作规范,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动作技能提高的基础。
3.源于力道,塑书法与武术之刚。
道,是事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 “诸子百家”中老子尚“道”,其《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强调要从“无”中观察领悟“道”的妙处;要从“有”中观察体悟“道”的来源。力道在武术中的运用,与其书法运笔一样,不仅体现在蓄力、快发上,也体现为位移切入和速度的把握。武术就刚猛而言,马步冲拳、高弹踢腿、凌空劈掌、就地扫腿以及器械类劈、刺、扫,都强调“稳、准、狠”。而巧力有时则体现在敲山震虎、四两拨千斤、腾云驾雾等,以达到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效果。书法根据书写力道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书法家。清代梁巘《评书帖》曰,“欧书横笔略轻,颜书横笔全轻,柳书横笔重与直同”,且概括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穿插避让、上紧下松,其技法与风格各异。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通晓儒家经典,信奉道教,他的书法作品体现对官场、对人生的恬静淡然的生活态度;唐朝书法作品则以“颜筋柳骨”享誉;蔡襄集“宋代四家”之大成,精巧雅逸。书法和武术教学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的增加,学生书法练习可以由硬笔转向软笔,可以在纸上书写,也可以在地上蘸水书写。可以用上武术的梅花桩站功或是太极八卦中的云手,让书法力道更遒劲、更洒脱。书法与武术之道,如庖丁解牛,了然于胸,方可游刃有余。学生在训练中出力流汗,磨炼了意志,也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二、涵其韵:润泽书法与武术的“并蒂花”
1.意境让书法与武术更深邃。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意境,对于书法来说,是循序渐进的练字过程,就是从习字临帖开始,研字背帖提升,渐臻化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合乎书写规则,又能出乎规则而创新。书法之道,体现了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意境对于武术来说,就是以习武的方式来修道。从吸气、运气开始,到运力、发力行进,到呼气收身。武术的“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看山还是山”,需要勤学苦练,更多的还是需要有天资和悟性。如太极拳,就是遵循从有形到无形,从有我到无我之境。无论是在晨起时还是夜阑人静,当习武者或习书者持之以恒、挥洒恣意、物我两忘时,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境界。
2.造型让书法与武术更直观。
武术拳种中的“五禽戏”,就是模仿动物的造型,同时通过人体艺术再创造,呈现出人形物态之美,增强了传统武术的造型美,提高了它的观赏性。汉字的字体从古到今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个阶段。其演变,也大都由人或物的造型演化而成。如“书”的字体演变(如图1),其中甲骨文写法如图1,右上角是手,手执工具向下,准备在器物上刻写。
武术的造型艺术灵感,对于书法作品个性化、艺术化创作,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3.气韵让书法与武术更唯美。
气韵是指习练者在动作技能展示中的神气和韵味。这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专业特质、专业特点。武术中一套动作在规定时间内衔接自然、干净利索,如同行云流水,结束时气定神闲,这就是武者的气韵。书法强调“意断笔连”“一气呵成”,既是讲用力,也是讲用气,更是讲求一种书法的气韵之美。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环节中,张艺谋导演安排演员在70米书简上表演,在武术套路中融进书法艺术,巧妙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场、意蕴,彰显了文化自信。2008年淮安市某区运动会上,笔者所在学校编排的大型文化舞蹈“书韵华章”,有400人参演,规模宏大。该舞蹈取材于书法神韵,巧借武术之精髓,让书法艺术更唯美,寄寓了舞者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情感。
三、铸其魂:汲取书法与武术的“智慧果”
習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学校教育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培根铸魂,是时代的需要。
1.培育德艺双馨的君子精神。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精神”强调了“君子”的言行及其道德标准,强调了仁德和爱国。[2]武术与书法的融合,就是要以文化植根,培育“尚武崇德”“字如其人,立品为先”的文武君子,使之成为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
2.厚植天地人和的时代精神。
关于“天地人和”,《春秋繁露》语云:“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不断进化,人与事物本来就同属一体。武术与书法都强调知行合一,强调人体生长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密切联系。武术中“和合”精神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更有助于立起的人的成长。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书法和武术中,也是落实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的需要。打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培养遵德守礼、有儒雅之气的“臻美”少年,我们强调习武强身,反对校园欺凌、霸凌。在武术展演中融入24字核心价值观的书法艺术,就是要让核心价值观浸润在书法作品中,扎根在学生心灵上。
书法与武术的融合是一种尝试,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挑战。笔者所在学校的“诗文书韵武中华”的特色项目组将继续加强研究,深挖融合路径,在优秀文化传承中,培育有灵魂、有品格、有德行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元汉友.书法之“势”浅议[J].江苏教育,2020(13):12-16.
[2]窦中宇,关博.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复兴与战略路径探析[J].中华武术,2021(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