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2022-05-05王希俭
王希俭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必须过程,问题和问题解决是教学的
核心,是教学的动力,它可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氧化硫”的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5-0057-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5.013
一、教学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说“不安于书本上所给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它往往是区别最好和次好学生的标准。”这段话提炼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通过主动思考,对所学的知识的真实性、精通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何谓批判性思维能力?它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及其关系的判断能力,包括评判力、推断力、鉴别力等;是能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是能发现普遍规律,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是能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批判性能力,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创新准备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前提,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因此,化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实现化学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正确途径。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要鼓励学生一起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大脑思考过的,动手做过的,印象更加深刻,做个“懒老师”,把主动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学”,你会发现你变“懒”了,可学生变得越来越会思考了。
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必须过程,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发展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问题和问题解决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动力,也是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师们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但大家往往偏重于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总喜欢被动地听讲。如何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的信息或情境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笔者以“二氧化硫”教学为例探索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案例。摸索从哪些角度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分析
二氧化硫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代表物,性质典型、用途广泛、涉及环保。学习中要运用好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离子反应的规律、物质的转化、化学实验以及含量的测定等化学原理。教材中通过二氧化硫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含硫物质的转化。掌握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强还原性和弱氧化性、漂白性;掌握不同价态硫的转化规律。通过二氧化硫的检测和吸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价值、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喜悦和艰辛,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转化观、实验观、化学价值观等基本的学科观念。
三、教学过程
1.情境1.造成酸雨的物质是什么?谈谈你对二氧化硫的认识。让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指导学生从哪些角度思考、研究和学习。通常从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来认识。该从这些方面思考并能提出问题(见表1)。
2.情境2.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对比二氧化碳。让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时,不知如何入手,甚至很茫然,该设计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类别入手,使学生能够从二氧化硫能否与各类常见代表物发生反应。从而提出问题(见表2)。
3.情境3.分析二氧化硫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判断二氧化硫的性质,让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氧化硫分子中的硫元素是+4价,是硫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启发或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二氧化硫可以被那些物质氧化,可以被那些物质还原而提出问题(见表3)。
4.情境4.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判断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让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从物质制备的角度认识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包括实验室和工业制备的反应原理、仪器或设备、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净化、气体的检验、尾气处理等方面让学生提出问题(见表4)。
5.情境5.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硫的可能用途。让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从物质用途的角度认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工业生产硫酸的中间产物,让学生从物质的用途、危害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提出问题(见表5)。
四、教学感悟
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就知识讲知识,很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思维习惯,并且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讨论问题,学会通过实验验证问题,学会通过用理论解决问题,学会得出结论。
1.关于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的角度
基本概念是学习化学的手段和基础,只有对基本概念完全理解才能学好化学,教师在进行有关基本概念教学时,要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教学,怎样才能容易让学生理解?而我们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是往往直接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要从概念提出的背景、概念形成的条件、概念研究的对象、概念使用的范围等方面进行教学或让学生从这些角度提出问题。如“物质的量”的概念背景,如何使无法称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起到“桥梁”作用,研究对象是物质量的问题,使用范围是粒子的集合,标准是12克12C所含的原子数等等。
2.关于化学原理提出问题的角度
化学原理是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化学原理比较抽象,是通过个别到一般,从实验到理论而形成的,往往很抽象。化学原理的教学指导学生从其变化过程,研究的对象、制约的条件、基本规律或原理等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变化过程是由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引起的,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有浓度、温度、压强等,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即规律,研究一种因素影响时限制其它因素保持不变。
3.关于有机化学提出问题的角度
有机化学知识系统性强,规律性强,学习有机化合物从组成推断可能结构,从结构判断可能的官能团,通过结构和官能团推断可能的性质,通过实验验证确定该有机化合物具有的性质。如苯的学习,给出分子式 C6H6,通过分子式让学生提出问题,得到结论很不饱和,让学生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再让学生推断可能的性质,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因此有机化合物的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是有机物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或如何提取等。
参考文献
[1]谢杰妹.以问题推进学生学习[J].化学教学,2014(3):23-27.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0.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