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上名校,真的由分数决定吗?
2022-05-05莫笑君
莫笑君
当你看到这期杂志的时候,中考倒计时已经“嘀嗒”作响许久了。这不仅是一场关乎你个人命运的考试,还是一块关乎你父母钱包的“敲门砖”,毕竟,九年义务教育即将落下帷幕,分数的好坏很可能意味着高中学费的高低......“分数”真的很值钱啊!
但今天要介绍的内容,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其实,决定你上哪所学校、走上何种道路的,并不是分数,而是......
让我们先通过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对分数线的了解有多深吧!
你所在的地区一共有多少和你同一年级的学生?你在全县(市、区)大概排第几名?
·四川省德阳市
@周思彤:我在四川德阳下属的一个县,大概有5000人跟我同一年级吧,我排第269名。
·陕西省西安市
@马子轩:西安市约有9万学生和我同年级,我大概排在4000名左右吧。
·广东省惠州市
@黄维佳:大概有3万人与我同一年级,我在全市的历史单科排名中排第1000名。
为了被理想的高中录取,你正在采取哪些方法?
·稳步前行
@陈铭杰:上课更认真,制定明确的目标,每一个科目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复习,适当进行“题海战术”,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补足短板
@林恰亦:我英语不好,现在初三了,天天早上听听力、背单词,干劲十足地学习。
你们当地最好的高中(或你的理想高中)是哪所?去年的录取分数线、录取人数分别是多少?
·福建省厦门市
@鹤与卿:厦门最好的高中是厦门一中,投档分728分,录取1000人左右。
·云南省曲靖市
@吴雨燃:曲靖一中是我们这儿最好的高中,在全省都很有名气,去年的录取分数线在570分至600分左右,在我们区只录取约90人。
·福建省三明市
@某个姓曾的崽:三明市尤溪县是个小县城,最好的就是县一中,滿分750分对应的录取分数线在650分左右,具体录取多少人不清楚。
以你目前的成绩,进入这所高中难度大吗?
·自信型选手
@吴家杰:不难,稳住就行。
·稳健型选手
@缪伟弘:目前来看,我的成绩得保持在班级前15名,学校前100~200名,这样才能有把握进入心仪的学校。
·超越型选手
@张彤彤:难度不大,略高一筹。
关乎你命运的中考分数线是怎么划出来的?
毫无疑问,一个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惠及当地所有的学生。如果可以人均一份,那就是孔夫子说的“大同世界”了,经济学这门学科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目前,咱们离这个理想世界还有点距离。
在这种前提下,名校只能“择优录取”,让更优秀的人享受稀缺的资源。因此,“好学校”的分数线怎么来的?其实是为这批优秀的人量身定制的!
思维点拨
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是经济学诞生的缘由: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我们可以从这个理论入手,来解答划定分数线的问题。
那到底要如何定制?我们先来做个小测试。
Q:如果由你来划定中考分数线,你会怎么划?
A.根据近5年录取分数线,取这5个数的平均值。B.找几个你熟悉的学霸,根据他们的成绩,灵活调整确定。C.根据名校当年录取人数,录取几名,就把第几名的分数作为分数线。
答案是C,名校的分数线是根据录取人数来划定的。
假设当地最好的高中当年计划招生700人,中考结束后,根据全县(市、区)学生成绩排名,第700名同学的考试成绩就是这所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因为大家的成绩会随着考试的难易程度而变化,所以在考试难度较大的年份录取分数线划线较低,难度较小的年份录取分数线划线较高,这也就是录取分数线每年会起起伏伏的原因。
换句话说,决定你能不能被录取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数!学校不在乎你这一年到底考了多少分,而在乎你在这群人里的排序。说得夸张点,就算你中考门门不及格,可当年的全县(市、区)第一名也才比你高一个名次,那么恭喜你,“不及格大满贯”的你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榜眼”!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既要重视分数,也别太迷信分数。重视它,因为它通过排名决定了我们的位置,影响着我们的前途;别太迷信它,因为它本质上只是一个便于排名的工具,无法“代言”咱们的灵魂!
——咳咳,这可不是鼓励你考不及格啊!
用“供求理论”来
理解“划线”的本质
分数是表象,人数是关键——这种“划线”逻辑,其实是经济学上的“供求原理”。
供求关系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一对基本关系,它的含义非常简单:商品的供给量会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这符合我们的常识:
这个合理的价格和数量,形成了一个市场平衡点,被称作商品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供求双方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完成了交易。但现实中,这种平衡很容易被打破,比如,消费者的需求因为某个原因,突然就增加了,但商家生产需要时间,囤的货就那么多,还来不及跟上节奏,这就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稀缺现象。前段时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火爆出圈,“冰墩墩高价”“一墩难求”等关键词频频见诸网络,但即便被炒到上千元,也依然有人欣然抢购——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那供不应求的主角光环在闪耀!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作卖方市场——卖方掌握了主动权的市场。所谓主动权就是定价权——就算定价贵得离谱,你们消费者也会乖乖付钱!
交易价格VS商品价格
交易价格不等于商品价格。交易价格是商品价格不断波动后,买卖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的价格。比如你去买上衣,上衣标价300元,你嫌贵,转身要走。老板喊住你:“260块卖给你了!”你乘胜追击:“还是太贵!160块,我就要!”老板大叫道:“你也太狠了吧!至少200块,不能再低了!不然我就亏本了!”你叹了口气:“行行行,那就200吧!成交!”这里的300元、260元、160元都是商品价格,最后的200元才是交易价格,你们在200元这个价位上达成了交易,实现了双方的买卖均衡。
显然,若商品价格高于交易价格(即300元、260元的情况),商品卖贵了,容易滞销;若商品价格低于交易价格(即160元的情况),商品会被抢购一空,商家却可能面临亏损。交易价格才是保持市场健康、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对双方都有利的均衡价格。
当然,市场上也有供过于求、买方掌握主动权的时候,这时候就会出现商品卖不动、没人买的情况,即买方市场。比如,我们熟悉的教辅市场往往就是买方市场。书店里的教辅资料层出不穷,可同学们的需求总是有限,这时候就轮到供给方疯狂“内卷”了。如何让你在五花八门的教辅里选中它的产品呢?书店会通过打折、满赠等方式进行促销,这时卖方手中的定价权(印在背面的标价)就失效了。除此之外,编写者还会挖空心思创新教辅内容,比如搜罗名校独家题库、设计有含金量的模拟卷,甚至通过送视频课、学习卡等方式来花样讨好消费者。
再看名校的“划线”行为,上述“供求”逻辑依然成立,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照表:
升学市场→商品市场
名校录取通知书→商品名校当年的计划招生数→商品供给量
当年本地区全体中考考生→商品需求(购买)方
名校招生办→商品供给(销售)方
录取分数线→?
学生实际得分→?
互动:
“?”处应该填入什么?
A.交易价格
B.商品价格
C.购买力
基于“供求原理”的“自我改革”
关注时政的同学大概听说过,有个名词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大到领导人制定国家政策,小到我们迎接升学考试,“供求原理”都在发挥重要作用。
现在,明白了“供求原理”,你对“如何进入名校”至少该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白日做梦型——改变供给方。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先做做白日梦:幻想名校明年就扩招,使进入名校的资格(供给量)大大增加,对大家雨露均沾......
叮!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Q1:录取分数线对应的是什么?
显然,答案是A。分數线代表的是需求方(考生)和供给方(名校)最终达成交易的交易价格。
Q2:既然分数线是交易价格,那每个同学的实际得分,是B选项商品价格吗?
错了,应该是C选项,它代表的是每个同学的购买力,你要用你的分数去“购买”有限的名校录取通知书。而排名高低,决定了购买力和交易价格谁大谁小。
那B选项该填哪儿呢?其实,当我们得知分数线时,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分数线是直接以结果的形式公布的,考生并没有与学校讨价还价的余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没有商品价格。
Q3:若分数线过高(交易价格过高),会如何?若分数线过低,又会如何?
分数线过高,虽然可以招到最顶尖的学生,可更多的人无法“完成支付”,学校就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导致教学资源闲置、浪费。分数线过低,则失去了“选拔”的意义,名校的交易质量下降,也就相当于亏本。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教育资源配置低下、经济效率不足的表现。用经济学思维去看待分数线,就会发现,根据招生人数来划定分数线,正是名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只要好学校不扩(缩)招,商品供给量就是相对固定的。而当地的商品需求量(学生总数)往往远超供给量,使商品拥有了稀缺的属性,这就是个很典型的卖方市场——作为供给方的名校,拥有绝对的定价权,可以十分“任性”地制定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只允许一小部分人达成“交易”。
你是那个能达成“交易”的人吗?
第二种,脚踏实地型——改变需求方。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综合实力,让自己拥有更强的定价权——能够给出高于交易价格(录取分数线)的金额(成绩),名校怎会不乐呵着与你握手交易呢?
事实上,还有第三种——也是改变需求方。但与上一种不同的是,这里要做的,是改变志愿、放弃名校,根据自身实际,把目标对准虽然低一级、但更符合自己现在水平的学校。对部分同学而言,说不定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供求平衡,完成一笔不错的人生交易。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