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香凝西游始末及对艺术趣味之影响

2022-05-03陈姗

中国书画 2022年1期
关键词:何香凝刘海粟

1929年秋,由于对时局失望,何香凝自筹经费西游欧洲。据何香凝声明,她赴欧有两大目的:“此回姐妹远游,原抱两大目的,盖欲环游世界各国,一以筹募仲恺农工学校基金,一以宣扬祖国文化。”〔1〕

一、旅欧路线、行程及原因

1929年9月18日,何香凝乘坐“搭扑克总统号”,从上海出发,踏上前往法国的旅程。此次出行计划缜密,是环绕世界一圈之航程,原计划路线为先从上海取道香港出国,然后经菲律宾马尼拉、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泗水市(时荷兰殖民地)、新加坡(时英国殖民地)、越南西贡(时法国殖民地),在泰国居留于曼谷、槟榔、仰光、碧瑶后,转赴马赛登陆,于法国小住后转赴德国,再赴美游历纽约、旧金山、檀香山等地,最后经日本横滨、神户、长崎返沪,计划游历时间为两年左右〔2〕。实际行程并非如此,其在南洋重点居留的城市为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后从法国直接返回上海,共历经两年零两个月时间。

欧洲消费不赀,何香凝为此筹措了不少费用。何故避居欧洲?何香凝西游的主要原因大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政治失望,何香凝在1928年底国民党的一次高级会议上曾发表义正词严的声明,拒绝国民党一切职务,下野旅欧亦是权宜之计〔3〕。2.廖仲恺的影响。廖曾经说过如果革命不如人意就去欧洲之语〔4〕。3.此时期一方面政坛喧嚣—蒋介石派与汪精卫派、胡汉民派、李济深派、陈济棠派唇枪舌剑,互相攻击,一方面军事混战—蒋介石派与冯系、阎系、桂系等军阀派系混战一场,胜负难分。4.与爱子廖承志团聚。1928年,邓文钊携带新婚妻子何捷书与廖梦醒、廖承志姐弟同赴欧洲留学,廖承志于年底到达德国,此行也有探望爱子之意〔5〕。5.好友宋庆龄的影响〔6〕,何香凝与宋庆龄分别从上海、广州出发赴欧,1930年夏二人曾在欧洲共同生活。宋、何持相同政治主张,此时出国都是不满于蒋介石的统治,有避居之意。

何香凝出国时的心情,可从诗中找寻痕迹。《往法国途中》指出“我岂忍心离故国?......卅年惨史待谁鸣?......忍听夷歌奏凯声”。《出国途中感怀》亦感叹:“车摇摇,风萧萧,多少青年海外飘!......一望中原无净土,同胞血染赣江桥。三民主义今非昔,污吏贪官民怨极......”1929年的《梅花》题画诗亦陈述“独向天涯寻画本”,充满对时局的不满和无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她本可以在欧洲躲避战事,但她毅然回国,带着旅欧积攒的字画和资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关联何香凝西游欧美的前前后后,可以发现她去国离乡背后隐藏的忧思。

二、南洋书画展览会的筹备及举办

何香凝取道南洋的目的之一是以卖画筹款的方式向菲律宾、新加坡华侨募集仲恺农工学校的办学资金,为此她提前备画并于1929年1月23日公开筹得30余人的作品350余件(连同己作)。得知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竭蹶后,经亨颐、陈树人等鼎力相助,李祖韩更提供寓所怡如庐作为征集地点,为何香凝坐镇。沪上冬日虽天寒,但丹青挚友们热情不减,经亨颐、陈树人、商笙伯、张善孖、张红薇、郑曼青、钱瘦铁、方介堪、李秋君、秦清曾、沈子丞、汪英宾、陈公博、杨清磐、马孟容等纷至沓来。

宴前祖韩出其所藏古画示众,计有恽南田山水花卉册页,秀逸可爱;王若水花鸟长卷,精工绝伦;董玄宰仿大痴设色富春大山长卷,布局设色,火候纯青;王南石画悼红轩主曹雪芹小像,团面微髭,萧然坐于竹林石上,一似无怀葛天之无忧无虑者,后幅题跋极多,且多与雪芹同时,近人如褚礼堂、叶誉虎亦均有长跋......此外尚有文五峰、董东山及王石谷太白观观泉图长卷,均属精品,另有册页及小幅画数十百页,均系近代名作,而先师师曾先生所画山水亦与焉,并有太老师散原先生题诗,展玩不忍释手。〔7〕

宴后众人现场挥毫合作了一幅长卷,由陈公博画石、方介堪写香炉、经子渊写梅、钱瘦铁写兰、何香凝写菊、郑曼青写竹、俞剑华写水仙、张红薇写松、张善孖写万年青,俞剑华形容为“一时夺笔争墨,如恐不及”。〔8〕何香凝在1931年发表《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时回忆道:“民国十八年,蒙上海书画家慨加赞助,捐集墨宝若干件,每拟公开售卖,作为学校基金。徒以香凝频年漫游欧陆,卒卒未遑。”〔9〕自南洋之行后,何香凝养成了积累画作以备不时之需的习惯,售画不仅是其维持生计、建立社交的方式,更成为她实现“书画救国”宏愿的载体。

何香凝最早见诸记载的卖画筹款记录,是在1921年何香凝与宋庆龄共同组织的“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中〔10〕。之后,何香凝常用劝捐和义卖等方式筹款募校资、充军实,南洋之行即是明证。她在南洋的行程与售画情况比较如右表一。

南洋之行标志着何香凝文化声望的确立。本文主要探讨菲律宾和新加坡的义卖活动。根据记载何香凝一行在马来西亚也筹办了一场义卖,却因政治原因收效甚微,亦无详细资料记录,故不做探讨。

从菲律宾展览会现场图片可见,何香凝南洋售画携带的作品分为书法、绘画两类,书法包括于右任、蔡元培、蒋介石、谭延闿、柏文蔚等人的作品,大中堂、中堂、对联、横幅、立轴、斗方等形制尺寸兼备。她个人的绘画以狮子、老虎、骏马、梅花、牡丹、松树(含雪月松题材)、山水(含水中月题材、瀑布山水与雪景山水)等为主,均为其代表性作品,部分作品的构图模式、绘制手法、画面气息与何香凝美术馆的藏画十分相似。因华侨顾虑政治原因,何香凝在菲律宾的筹款成果不尽如人意,考虑到仲恺农工学校急需经费,即托邝煦堃总领事代为汇回学校〔11〕。

何香凝抵达新加坡后受到热烈欢迎,10月21日,侨领胡文虎假嘉东中华俱乐部设宴招待何香凝一行。10月24日,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唐绍仪之子唐榴召集各界人士歡迎何香凝。10月26日、30日、11月1日,何香凝分别在南洋女校、华侨中学和青年励志社发表三次演讲,演讲主题分别为:一、强调“女子为国民之母”,要争取男女平等;二、主张中国急速发展农工业,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民族权益;三、劝勉青年勤奋读书,尽国民责任。演讲是信仰的体现,何香凝的系列演说主要受廖仲恺的主张影响。廖仲恺多年担任财政要职,有独到的经济见解,注重农工业的发展。7F531DAD-2767-45FC-A098-90B0C7C32DC9

11月4日,何香凝在南洋酒店召开新闻记者茶会,成立“新加坡华侨筹助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书画展览筹备委员会”,正委员长胡文虎,副委员长为陈嘉庚、林金殿等24人,名誉委员长145人,包括林义顺、张永福等。此外另设文书股、布置股、宣传股、财务股、庶务股和交际股。舆论方面,胡文虎旗下的《星洲日报》不遗余力地给予宣传推动,表明展览的目的在于为仲恺农工学校筹集经费,吁请侨胞赞助,之前的演讲也为义卖活动做了很好的造势。

展览会于11月17日至19日举行,展出作品200幅,参观者络绎不绝,侨商因廖仲恺生前功勋伟大,有益于民生,纷纷解囊,筹金共达5588.99叻币,除扣除费用外,共筹得5017.80叻币,仅胡文虎一人就捐2000叻币,于1930年1月15日悉数汇交仲恺农工学校〔12〕。但书画展览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恶意攻讦,许多爱国华侨为避嫌未能出席并捐助,直接影响到展览会的总收入。此外槟城侨领组织义演,吉隆坡之黄宝芝、欧阳雪峰亦发起组织书画展为仲恺农工学校筹资〔13〕,海外侨胞对于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的拥护有目共睹。

何香凝在新加坡书画义卖展览会的成功源自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的结网帮助,可以说从官方到民间都对这次义卖呼声很高,不仅总领事唐榴亲自上阵,侨领们也结阵资助,不仅整个展览会组织架构十分有序,连展览会场都做了精心布置,这归功于侨领及华侨热心人士的努力。展览会入口处张贴“新加坡华侨筹助仲恺农工学校书画展览会”门额,两侧还有“发扬文化、提倡农业”等标语,堪称从形式到主题都创意出新,从气氛到人心都鼓动踊跃,调动了侨胞的爱国热情。可以说新加坡书画义卖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画家之后到南洋举行艺术活动创造了成功的范例,而且为何香凝筹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經验。

南洋展览主要是面向华侨筹款,其特点可总结如下:一是作品形制完备,题材多样,尺幅兼有,可满足不同类型侨胞的购买愿望;二是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已经形成程式化模式,部分作品作为成熟的“标准件”,构图与笔墨均已趋于成熟,譬如侧身怒吼的虎、猛回头的雄狮、瀑布虎,以及水中月、梅花、松柏等题材,“何画柳题”“何画经题”“何画于题”均有筹备和展销;三是何香凝具有明确的精品意识,她携带到南洋的己作,均是代表性作品,绝无应酬的痕迹,可以说,何香凝南洋书画义卖中的作品都是经得起艺术筛选和受众过滤的佳作。何香凝此次南洋筹款活动的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南洋华侨的鼎力支持,尤其是诸位领事和地方侨领势力的热心扶持。

三、海外游历及艺术创作

1929年12月初,何香凝先赴伦敦,12月中旬乘船抵达马赛港后,转赴巴黎,寄居市郊的里拉顿岛〔14〕。1929年,何香凝旅欧前出版《何香凝画集》第一辑(珂罗版),第一本绘画出版物的出版,是何香凝绘画里程中的重要节点。旅欧后《何香凝画集》第二辑出版,这种以西游为前后节点的出版呈现引人注目,可见除去行旅所费时间,何香凝居留法国的具体时长虽不足两年,却对其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

1930年,何香凝居住于巴黎米克赛题公寓内作画〔15〕,她在欧洲的考察和游学历来甚少记叙,仅有画作、诗文和照片可为参照,此外廖承志、廖梦醒及李湄、胡兰畦、刘天素等人的回忆也是重要参考资料。西游期间,她生活俭朴,但“何香凝以画画筹集旅费和生活费,每张画几元,她竟筹足了两三年的生活费,可见海外侨胞给予了她大力支持。正如廖承志同志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中回忆这段生活时所说,‘爱国侨胞是敬重她的”〔16〕。

何香凝在法国交往较多的美术留学生有刘海粟、胡藻斌、王济远〔17〕、郑可等。1930年,何香凝出席了刘海粟高足、“寒之友社”社员王济远的巴黎画展〔18〕。何香凝与刘海粟的交往始于1928年底,之前她在上海暂居过的“海庐”是刘海粟的私邸,且刘曾参加过“寒之友社”雅集。彼时刘海粟以教育部驻欧特约撰述员的身份,被派遣在法国考察学习。

书画之友相聚,自然免不了合作绘画,其中《岁寒三友图》《合作册页》中之“芳郁绝尘”一帧收藏于刘海粟美术馆,《瑞士勃郎崖风景》收录于《刘海粟作品选集》。

何香凝与刘海粟合绘的《岁寒三友图》笔致清润,与1928年同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合作的《松竹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格调气息上仍表现出情绪的起伏差异。《岁寒三友图》中何香凝的梅竹不似1928年之作的笔法那样悲冷寒冽,而是表现出部分文人画的闲适气氛,而刘海粟的松树画法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油画意味,不论是用笔还是趣味方面,都充满中西结合的味道。刘海粟在左上角题款:“十九年春,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里。”

“芳郁绝尘”册页是一幅典型的小品绘画,题材为梅、竹、菊,其中何香凝画竹、菊,刘海粟画梅花,用笔皆松动自如,刘海粟在右侧题跋:“芳郁绝尘。一九三一年一月何香凝画竹菊刘海粟写梅并题巴黎客次。”

《瑞士勃郎崖风景》为双跋作品,1930年刘海粟题跋道:“瑞士勃郎崖见此景象,十九年秋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黎。”后柳亚子又为该画题跋:“异域风光写旧游,归来风雨感同舟。江山已逐纤儿坏,倘遣桃源海外留。”〔19〕背景的山峦为中国水墨画的水墨淋漓渲染感,而前景的山林则兼有木炭画、速写画和毛笔中锋用笔的感觉,细品之,仍有中国画山水寒林的意境。据记载,旅法期间,何香凝喜欢到巴黎郊区游湖,这张作品很可能是郊游归来的合作画。

1933年2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筹措经费,举办名家书画展览会,发行面值10元的书画券,为支持刘海粟、王济远的教育事业,何香凝捐赠画作《墨梅图》,并和蔡元培一起为展览会摇旗助力。〔20〕

目前可见的明确年款作于旅法期间的绘画作品还有何香凝花卉画经典代表作、柳亚子题跋的《松菊》巨幅,款题“二十年春作于巴黎”的《松菊梅》,款题“棉村居士作于法京”的山水立轴《春潮带雨晚来急》。何香凝早期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其在留日期间的综合训练,回国后画风一度改观,更在风格多样化时期中反复取舍,直到1931年她西游归国后画风才彻底完成转变。何香凝在西游期间的遗作虽不多见,但与其之后的作品风格比较,已呈现一定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西游结束了其风格多样化时期,使何香凝的绘画风格趋于定型,兼随之而来的社会环境影响,逸笔的文人写意画风蔓延在她此后的创作中。7F531DAD-2767-45FC-A098-90B0C7C32DC9

《松菊》巨幅是何香凝迄今为止尺幅最大的作品,《松菊梅》不但是她创作于法国的代表作,且具备合作绘画的代表意义,其中松、竹、梅由何香凝绘制,回国后倩王一亭补画山石、叶恭绰补题于右任之诗,诗书画印结合成完整的作品。王一亭的补绘堪称巧补,将何香凝的原款巧妙地隐匿在山石缝隙中,很有宋画藏款的意趣。《松菊梅》中松菊的绘制手法和《松菊》巨幅完全一致,作品将四位名流进行关联,具特殊文化意义。

《春潮带雨晚来急》柳枝的用笔之中隐约可以触到速写和素描的影迹,松树的绘制手法则有油画笔触的既视感,与何香凝美术馆编号T77号作品《山水》中柳树的技法几乎一致,与1934年的《为谁来补破河山》相比,可以看出何香凝在风格转换期间在绘画技法方面的尝试与探索,用笔上虽有疏略,但哪一位艺术家变法期间不是反复摸索呢?此时何香凝转向中国水墨的山水画仍处在练习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个人面貌,风格时而倾向日本画,时而倾向文人画,笔法处理上也相对单调。但画面呈现出来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恰恰表明她在风格转换时期寻找艺术上的突破点所做的诸般尝试,尤其是西游期间有充足的时间使她全身心投入绘画,尝试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为艺术风格的转变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实践基础。

《春潮带雨晚来急》中占主体位置的柳树显然受到西画笔触的影响,如何将各种技法心得融汇在期绘画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她中期以后的山水画,无论是风格还是用笔,都已趋向成熟,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西游期间的艺术实践。西游使何香凝拥有完整的思考时间和创作空间,并开始定位个人绘画风格取向。当她确立以传统文人画为主的发展道路以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创作,并受到交往的文人画家的影响,画面中的文人画意味日趋浓郁。所以說西游直接影响到何香凝中晚期的画风,西游是区分何香凝日本画风和文人画风的分水岭。

旅法期间,何香凝与粤籍艺术家郑可〔21〕和胡藻斌〔22〕的交往也有记载可查。何香凝曾经设法资助勤工俭学的郑可完成学业〔23〕。“1931年,郑可曾应何香凝之请,为廖仲恺先生创作了一面浮雕。”〔24〕后廖承志邀请他从香港回北京为新中国的建设效力。1951年,郑可毅然卖掉工厂,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

胡藻斌曾留日,是同盟会会员。1934年,何香凝赠送胡藻斌《梅花图》〔25〕。并与柳亚子先后为胡藻斌的菊图《秋香秋色》题跋:“春好随他去又来,孤飘犹辞重阳节。甲戌冬香凝题。”1936年8月,何香凝加入胡藻斌主持的力社。何香凝同旅法留学生的交往,体现了她提携奖掖后进的大家品质。

欧洲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字画数不胜数,何香凝在此期间有充分的时间自由观瞻,接受艺术熏陶,此外“对西方经典文化的巡礼,大大丰富了她的艺术体验”〔26〕。何香凝在德国、法国参观了许多公私艺术收藏机构,如埃菲尔铁塔、国家博物馆、卢浮宫等,还在巴黎歌剧院欣赏古典歌剧,对开阔其艺术眼界极为重要。

像何香凝这样,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转入文人水墨探索,之后又游学于西方之案例并不多见。但何香凝毕竟不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也无意从艺术内部进行雄心勃勃的变革,她的艺术进化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也不妨将之当作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独特案例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何香凝身份的特殊性,她的艺术活动也超出仅仅作为艺术家的作用。比如主办书画展览会,既是艺术家也是策划者、主办方,使得展览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她与其他艺术家保持交流互动,对异质文明的积极学习,所体现出来的不断进取、开放合作的态度,也反哺了她〔27〕的艺术,使之面貌时常为之一新。

1931年何香凝回国后画风开始明显转变,有赖于旅欧时期对中西画风的综合接触和比较。何香凝在香港、广州、东京等地的生活都具备接触西方艺术的可能性,而西游将她全部置身于西方文明的影响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绘画,呈现出一种转折阶段结合体的味道,技法表现出被异域文明浸染的特征。西游之后,何香凝的人生历程和“书画救国”实践,都开启了新阶段。

(作者单位:何香凝美术馆)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注释:

〔1〕《星洲日报》1929年11月5日、11月18日,1930年1月21日,转引自姚梦桐:《何香凝在新加坡》,《亚洲文化》第16期,1992年6月。

〔2〕《民国日报》1929年8月21日,第9页。

〔3〕何香凝为刘天素争取法国官费的留学名额,说:“你去打前站,我过些时也要离开这些乌七八糟的名堂,到国外去生活一段。”刘心武:《“留洋姑妈”刘天素》,《团结报》1991年8月10日。

〔4〕1924年改组国民党时,廖仲恺失去信心,曾说:“实在办不下去......就往德国和法国留学去。”云雪梅:《何香凝》,第16页。

〔5〕何香凝反对廖梦醒与李少石的恋情,因此1928年11月,何香凝把廖承志安排到德国的同时,把廖梦醒送去法国留学、到意大利考察蚕桑业。何香凝托当时视为左派战友的汪精卫派人代为管理女儿的留学经费,严格按月发给生活费,生怕她有余钱回国找李少石。1930年春,李少石发“速回”电报,廖梦醒立即向好友陈英德借钱买票,等不及赴欧的母亲当面辞别,登上回国的轮船,奔向李少石......所以何香凝抵达法国后,并未见到女儿。

〔6〕梁超:《居然有此岁寒图—何香凝与柳亚子的唱和与国民党左派斗争》注释第24,《2003—2006何香凝美术馆年鉴》,第119页。

〔7〕王中秀:《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8〕周锦嫦:《何香凝旅欧(1929—1931)期间艺术活动考略》,《中国美术》2020年第1期,第74页。

〔9〕原件藏中国革命博物馆,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第120页。

〔10〕宋庆龄任会长,何香凝任总干事。“这就是中国妇女界为了慰劳义师第一次办起来的慰劳会组织。”何香凝:《我的回忆》,《双清文集》下卷,第926页。另见尚明轩:《何香凝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7F531DAD-2767-45FC-A098-90B0C7C32DC9

〔11〕陈姗:《何香凝年谱》,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页。

〔12〕姚梦桐:《何香凝在新加坡》,《新加坡战前华人美术史论集》,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2年,第18—21页。

〔13〕《星洲日报》1929年11月5日、11月18日,1930年1月21日。参见陈姗:《何香凝年谱》,第130、131页。

〔14〕陈姗:《何香凝年谱》,第132页。

〔15〕李松:《走近何香凝—何香凝與当代中国美术》,《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与艺术—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注释:

〔16〕《何香凝尽心竭力爱侨护侨的传奇人生》,《侨务工作研究》2012年12月20日。

〔17〕王济远(1893—1975),原籍安徽,生于江苏武进,1912年毕业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于上海参加西洋画社团“天马会”,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教务长。1926年赴欧考察西洋美术;1927年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数次赴日考察;1941年赴美创办华美画学院。“1931年7月,王济远路过新加坡,就携带何香凝的介绍书到《星洲日报》参观。与介绍信一起带到新加坡的,还有何香凝在巴黎的诗作手稿,1931年7月16日的《星洲日报》刊登了其中《十九年夏游瑞士内蒙湖》及《无题》两首。”前揭《何香凝旅欧(1929—1931)期间艺术活动考略》。

〔18〕“展览于1931年1月15日至29日在巴黎赛纳路白柳华画廊举行。这个展览的举办,含有宣扬东方艺术、与当时日本在海外以东方艺术自居而抗衡的意味。这与何香凝所主张的发扬中国文化理念不谋而合,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中国艺术家的普遍心态。在这次展览会上,时任驻法大使高鲁、何香凝及刘海粟、张澄江等人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前揭《何香凝旅欧(1929—1931)期间艺术活动考略》。

〔19〕柳亚子著,中国革命博物馆柳亚子文集编委会主编:《磨剑室诗词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0页。

〔20〕上档藏:Q250全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案,转引自陈正卿:《抗战前何香凝在上海的书画活动》,《团结》2012年第4期,第57页。

〔21〕郑可(1905—1987),广东新会县人,1927至1934年,

郑可求学于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和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

〔22〕胡藻斌(1897—1942),字显声,号静观楼主,广东顺德人。自幼得伯父胡锦清指授绘画,后随之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国父参与革命。民国元年(1912)返国,民国三年(1914)与友冯磊楸于广州四牌坊设若愚画学研究社,后更于光塔街设如是美术学校。民国十七年(1918)出洋考察,旅费不足,以画自给。先赴日本,随之俄国西伯利亚,迄阿穆尔境而止。十九年(1920)遄归香港。未几又游历南洋、马来西亚、仰光、缅甸、印度,过波斯、土耳其,再入俄境,转德、法、波兰,出海峡赴美,折返巴黎,已而涉南北非洲,从摩洛西哥边地回英伦,所至辄举行画展会。

〔23〕“郑可曾在漆器厂当了一年油漆小工,后来又题一个美国女装饰美术家当调颜色的助手......”详见吴瑾《青年艺术社与广州现代美术》,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64页。“郑可家境并不富裕,学习和生活费都要考勤工俭学。何香凝得知后,特向‘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进行推荐,使之获得了该部的海外教育资助。”连冕:《郑可研究暨重订郑氏简编年谱》《,装饰》2017年第1期,第37—47页。“1933年,十九路军军需处处长邓瑞仁更主动联络郑可,提出资助生活费,供其同时学习室内装饰,目的是回国后在十九路军将要兴办的大学内任教。”王培波:《郑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46页。转引自周锦嫦:《何香凝旅欧(1929—1931)期间艺术活动考略》。

〔24〕前揭《何香凝旅欧(1929—1931)期间艺术活动考略》。

〔25〕何香凝绘《梅花》,102.5cm×33cm,纸本设色,1934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款题“藻斌先生正,廿三年冬集于双清楼画,何香凝”,钤印:白文“何香凝”、朱白相间“双清馆”。

〔26〕〔27〕前揭《何香凝旅欧(1929—1931)期间艺术活动考略》。7F531DAD-2767-45FC-A098-90B0C7C32DC9

猜你喜欢

何香凝刘海粟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刘海粟美术馆建馆25周年x刘海粟欧游90周年=?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下)
何香凝:女人有骨气,才会活得更高级
刘海粟雨中看戏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的壮阔艺术人生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不用人间造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