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活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2022-05-02倪志涛张莉萍王谨慧杜晓凤史玉攀靳子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2年4期
关键词:羌活独活本草

倪志涛,张莉萍,王谨慧,杜晓凤,商 婷,史玉攀,靳子明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甘肃 兰州 730000)

羌活是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有散表寒,利关节,祛风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寒湿痹,头痛无汗,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等症。2020版《中国药典》[1]收载品种之一,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H.de Boiss.的干燥根茎和根。羌活药用历史悠久,入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2],在“独活”项下称:“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由此可知羌活最初是作为独活的异名出现的。梁时期独活、羌活药材开始区分并非一物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3]曰:“此州郡县并是羌地,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此时的羌活与独活形态差别较大且产地不同,成为不一样的药材。羌活与独活在临床应用上开始区别始于唐代,《新修本草》[4]在应用上将“二活”有了明显区分,“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但是仍将羌活附在独活下。从明代《本草品汇精要》[5]开始将羌活与独活明确区分。古籍记载羌活多炮制入药,炮制方法多样,有切制、米泔水浸、焙炒、酒炒制、面炒、淫羊藿拌蒸、蜜炒法。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均仅收录其生品。本文在查阅羌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羌活名称、基原、产地分布、性味、毒性和功能主治进行本草考证,同时对其古今炮制沿革进行梳理,研究古今炮制异同,以期望能为进一步开发其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持。

1 本草考证

1.1 名称渊源

羌活,入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2],在草部列为上品,作为异名置于独活项下,羌、独活不分因产于羌地,故名羌活。护羌使者、胡王使者亦因产地得名。善祛风,又名退风使者。

1.2 基原考证

《神农本草经》[2]记载为:“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从《本经》中可以看出羌活最早是当作独活的易名出现的,在后续的古籍中,对羌活、独活的描述也是各说纷纭。

《吴普本草》[6]曰:“独活,一名胡王使者……此药有风华不动,无风独摇。”上述名称均与“羌”有关,“羌”指羌人,羌地,是古代西部一个较大的族群。羌和胡又有关联,并称“羌胡”。

《名医别录》[7]曰:“独活,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独摇草,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名独摇草。”此前,羌、独活不分,因产于羌地,故称之为羌活。《本草经集注》[3]曰:“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独摇草。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此州郡县并是羌地,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因此,从梁时期开始羌活与独活形态差别较大且产地不同,成为不一样的药材。

羌活与独活在临床应用上区别始于唐代,《新修本草》[4]药材描述同《本草经集注》[3],加谨案:“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此后羌独活在应用上有了明显区分。《日华子本草》[8]曰:“独活即是羌活母类也。”

《证类本草》[10]曰:“独活、羌活,今蜀汉出者佳。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生。叶青者,是土脉中生。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一名独摇草。今蜀中乃有大独活,类桔梗而大,气味了不与羌活相类,用之微寒而少效。今又有独活亦自蜀中来,形类羌活,微黄而极大,收时寸解干之,气味亦芳烈,小类羌活。”《证类本草》引用《本草图经》内容比较完整且从形容来看,宋代的羌活比较清晰,为“紫色而节密者”与陶弘景形容一致,其中图1C宁化军羌活花序与伞形科植物一致,图1D中的文州羌活与现今羌活相似,但是根茎偏大,与现今大头羌相类似。

《本草蒙筌》[11]曰:“分条为羌滑(“滑”通“活”),得风不摇,无风自动,因又名独摇草也。本与独滑同种,后人分有二名。紫色而节密者为羌,黄色成块者为独(见图1E)。”《本草纲目》[12]仍将独活与羌活合并叙述,但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又说:“羌活须用紫色有蚕头鞭节者。”《本草纲目》所述羌活的产地和药材外形,与目前羌活主产地甘肃、青海、四川产羌活是一致的。《本草乘雅半偈》[13]曰:“独活有两种,一种形大有臼,如鬼眼者,今人呼为独活;一种蚕头鞭节,色黄紫,臭之作蜜蜡香,今人呼为羌活。”羌活和独活分开单列则出自《本草品汇精要》,曰:“羌活,根节密者为佳,类川大黄,苗而有节,紫赤”。此书成书较《本草纲目》早八十五年,其目录描述为羌活,以前附与独活下,今分开并图。”说明从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将羌活与独活在本草上明确区分。

现代,《中华本草》[14]羌活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暗棕伍至棕红色,顶端有枯萎叶鞘,有特殊香气(见图1F)。《全国中草药汇编》[15]羌活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块状或长圆柱形的根状茎和根,有香气;节间长短不等,其节间很短、全体呈蚕形者名蚕羌或螺蛳羌,节间较长似竹节状者称竹节羌(见图1G)。2020版《中国药典》[1]羌活,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长4~13 cm,直径0.6~2.5 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

图1 不同著作中的羌活植物来源图证Fig.1 Graphic evidence of Notopterygiumincisum in different books

1.3 生境与产地

羌活药用历史悠久,入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2],作为异名置于独活项下,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名医别录》[7]“生雍州或陇西南安”。

《本草经集注》[3]首次将羌活的性状、产地与独活分开描述,曰“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生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此州郡县并是羌活”。

《千金翼方》[16]:“药出州土第三,陇右道,宕州(今宕昌、舟曲等地):独活;剑南道茂州:羌活”。

《本草图经》[9]:“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今蜀汉出者佳。”宁化军羌活、文州羌活。

很多人公认的“健康食品”并不宜多吃。对营养利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如很多人都认为饮用鲜榨胡萝卜汁有益,可胡萝卜吃多了,人会面黄手黄,这是典型的“胡萝卜中毒”。像木瓜、南瓜、西红柿这些健康食品,都含丰富的胡萝卜素。这些食物只适合烧熟食用,而不适合过多生吃。

《证类本草》[10]:“生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本草蒙筌》[11]:“多出川蜀,亦产陇西。”《本草原始》[17]:“亦产雍州川谷及陇西南安、益州北郡。此州县并是羌地,故此草以羌名。……以羌中来者为良。”《本草乘雅半偈》[13]称独活、羌活“出蜀汉、西羌者良……在羌名羌活”。

《本草崇原》[18]:“羌活始出雍州川谷及陇西南安,今以蜀汉、西羌所出者为佳。……后人以独活而出于西羌者,名羌活。……羌活色紫赤,节密轻虚。羌活之中复分优劣,西蜀产者,性优。《本经逢原》[19]:“羌活生于羌胡雍州,陇西西川皆有之。”

民国《药物出产辨》[20]记载:“羌活产四川打箭炉、灌县、龙安府、江油县等处为佳,陕西次之,云南又次之。”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21](1999)南方协作组第三册中记载“羌活是四川的地道药材,又称“川羌活’。主产四川的阿坝、甘孜两州及凉山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西藏、云南等省,多生长在海拔2 500~4 200 m,最高可达5 000 m左右的高山山区,以3 000多米分布最多;宽叶羌活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西藏,海拔1 700~3 000 m,以2 000多米分布最多。宽叶羌活分布上线与羌活分布下线地域,是两种羌活的混生区。

《中华本草》[14](1998年)记载羌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宽叶羌活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等地。

综合以上古代本草及现代文献所述,魏晋以前,独活、羌活尚未区分,并产在陕甘宁一带(古雍州)或甘肃南部洮河流域及天水一带(古陇西南安);从梁时期开始,陶弘景始将独活、羌活区分,产于现今甘肃南部一带;自唐代开始,四川逐渐成为羌活的道地产区;宋代始指出“今蜀汉出者佳”,清代指出“羌活之中复分优劣,西蜀产者,性优”,视“色紫节密”和“气息猛烈”者为羌活特征,且品质最佳;自民国之后,羌活主要集中分布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也是药材主产区。

1.4 性味、毒性和功能主治考证

历代本草关于“羌活”性味的描述多为“味苦、辛,性温,无毒”,对羌活功效的认知始于唐代以后,《新修本草》[4]曰:“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药性论》[22]记载:“能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㖞斜,遍身帬痹”;金元时期对羌活的祛风除湿功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23]进一步认为羌活可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八节之痛,排阴阳肉腐之疽;明清时期对羌活的功效认识稍有增补。如《本草备要》[24]记载羌活可“泻肝气,搜肝风”,《本草易读》[25]则认为羌活是“头旋目赤要剂,脊痛项强良药”。关于羌活的性味与功效,历代本草记载具体如表所示(见表1)。

表1 羌活的性味、毒性和功能主治考证Tab.1 Research on the nature,taste,toxicity and function of Notopterygium inchum

2 炮制历史沿革

2.1 古代炮制方法

羌活净制始载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宋代增加切制、米泔水浸、焙炒,元明时期增加去皮及酒洗,清代又增面炒、淫羊藿拌蒸、蜜炒法,详见表2。

表2 羌活古代炮制方法Tab.2 Ancient processing methods of Notopterygiuminchum

2.2 现代炮制方法

2.2.1 现代标准及规范

羌活在《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44]及省、市、自治区的中药炮制规范中[45-54],均仅收载其生品,炮制方法为净制法,具体描述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地方炮制规范中,多要求低温干燥,忌高温干燥处理。

2.2.2 现行版《中国药典》羌活炮制工艺流程

图2 羌活制备工艺流程Fig.2 Preparation process of Notopterygium inchum

2.3 羌活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羌活在古籍中记载的炮制方法可以分为净制和加辅料制,净制主要是去芦和洗,辅料制则根据辅料的类型又可分为酒制、蜜制和药物制等。从表2可以看出记载羌活炮制方法的古籍大多集中在宋、明、清时期,其炮制方法多种多样。然而,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仅保留了古代的净制,其他炮制方法已基本消失。

3 讨论

羌活在我国入药历史悠久,笔者通过对历代医学古籍考证,揭示了羌活药用发展历程。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羌活作为异名置于独活项下,对“二活”未做区分,但是在药材上,南北朝时期已经区分,《本草经集注》中首次区别了羌活、独活产地与形态的不同。隋唐之际,甄权在《药性论》中将“二活”分列。《新修本草》在应用上将“二活”有了明显区分,“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但是仍将羌活附在独活下。从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将羌活与独活在本草上明确区分。

从产地来看,羌活已出现了变迁。从梁时期开始,陶弘景始将羌活、独活区分,羌活产于现今甘肃南部一带,独活产于现今的四川北部及西部;自唐代开始,四川逐渐成为羌活的道地产区;宋代始指出“今蜀汉出者佳”,清代指出“羌活之中复分优劣,西蜀产者,性优”,视“色紫节密”和“气息猛烈”者为羌活特征,且品质最佳;可见,从唐代开始四川西部已成为羌活的主产地,而陇西一带亦产。现今,羌活主产于四川西部和甘肃,其中四川产的“蚕羌”被称为道地药材。

历代本草关于“羌活”性味的描述多为“味苦、辛,性温”,对羌活功效的认知开始于唐代以后。唐宋时期大多本草典籍认为羌活能治贼风除湿,治疗痹痛。到了明代,尤其是《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将“二活”在本草上明确区分。羌活在临床广泛应用,多用于外感所致的头身关节疼痛、风湿痹痛等,与现代功效基本一致。

羌活净制始载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宋代增加切制、米泔水浸、焙炒;元明时期增加去皮及酒洗;清代又增面炒、淫羊藿拌蒸、蜜炒法。目前,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均仅收录其生品。结合当前羌活炮制研究现状,现如今应深度挖掘古代医家炮制羌活的意图,去伪存真,阐明炮制机制,探讨炮制机理,指导临床“生熟异用”,增加临床用药品种,促进羌活的进一步开发及利用。再根据羌活性、味等基本属性,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找到羌活质量标志物,构建“成分-药效-质量”相关联的羌活饮片质量研究体系。利用现代研究技术,研究其安全性、药效机制、代谢方法等现代药学问题,同时优化苍术炮制工艺并建立可行性质量标准,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确保临床用药质量标准化,从而实现饮片质量有效可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羌活独活本草
独活寄生汤与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观察
观察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腰痛临床疗效
等风来
羌活治风湿的故事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不同基源羌活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独活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