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贫困生的“树洞”感动众网友
2022-05-01
2021年11月中旬,一篇清华贫困生发表于“树洞”论坛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文章中,这位贫困学子讲述了自己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奋斗故事,他自立自强以及从苦难中开出花的情怀,让很多网友深受感动。
这位贫困学子在文中提到了很多小细节:上学为了省钱,会选择火车硬座一路坐到北京,买不到票就坐在小马扎上读书过夜;为了节约奖助学金,规定自己每月只花400元,看同学吃西瓜只能咽咽口水;担心班级出游花费多,只能借口有事不参加,成为“至今耿耿于怀的遗憾”;每年都会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和基金会,送上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后来,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从研一开始,每个学期都会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文末,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媒体声音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里有精神之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展现着其特有的精神传统与文化气质,流淌在每一位清华学子的血液中。清华贫困生的“树洞”,正是清华学子践行校训的绝佳范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清贫是这位学生的浓重底色,然而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掷地有声地回应了生活的艰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强不息重在勇往直前,生活的一切苦难,都不是我们止步不前的理由。心怀感恩、保持谦逊,方能体悟生活暖阳。清华贫困生在帖子中,感激学校提供的资源,感念热心人士的长期资助,感谢那些谨慎呵护其自尊心的班级同学。眼中有感恩,心中才能有光明与美好。“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正因深知贫穷的苦涩,才更珍惜硕果的香甜。这位清华学子在稍有余力之后,还坚持资助了4名希望小学的孩子,尤其令人感佩。不因贫穷而迷失前行路,更不在成长之后改变初心,清华贫困生“树洞”里的精神之矿,值得我们深深体味、多多践行。
——摘自《南方日报》
这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实写照
在这位清华贫困生看来,“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撑”。人们对厚德载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位清华贫困生的理解颇见境界。自强不息不易做到,厚德载物更难做到。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常思自己的德行能不能支撑自己的行为,并做到让厚德来载物,这个社会势必会变得更美好。有句话说得好:“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可以说,无论厚德载物还是崇德修身都超越了知恩图报的层次,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尽管这位清华贫困生的闪光点值得放大,但是不能因此讴歌苦难,也不能礼赞贫困。有人说:“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能力,还教会了他行善和感恩。”如果说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能力,还说得通,那么认为困苦教会他行善和感恩,则经不起推敲。教会这位清华贫困生行善和感恩的,是好老师,是爱心人士,是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透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人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也看到了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那就是在一些地方仍有需要我们关注的人,他们需要光和热,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能灿烂。
——摘自“红星新闻”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6/26/qkimagesktgzktgz202201ktgz20220124-1-l.jpg)
我们都需在历练中走向成熟
贫困不是耻辱。在清华贫困生的自白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面对贫困所一直葆有的坦率和诚恳。“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一时寒酸,无须顾影自怜;今日富足,仍要饮水思源。直面生活,坚定信念,在坎坷中走向成熟,在风雨中收获平静,才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人生态度。只有珍惜每一寸光阴,才能在人生历练中活出生命的厚度和宽度。
读过这位贫困生自白的人,恐怕都会对文中提到的“两封信”印象深刻。那两封作者每年都要动笔手书的信,本意是感谢资助他的企业和基金会。然而,书信洋洋洒洒三五千字,内容远超“感恩”二字。总结过去的一年,又列出未来的计划——这书信既是对资助者的一份承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如果没有勤勤恳恳的每一天,内心又怎能安然而快乐?唯有自立自强、孜孜不倦,才是对资助者的最好感谢和回馈。换句话说,比感恩更紧要的是自强。
——摘自《广州日报》
相关链接
肖清和: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
2021年11月初,北大博士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他在后记里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考入北大的历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这一论文后记看哭了不少网友。
肖清和2003年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孙尚扬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肖清和的这一博士论文入选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肖清和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肖清和1980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在他8岁那年,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元,才为爷爷办了丧事。小升初考试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同龄人都去新学校上学了,而他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那年秋天,他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第二年春天,在改嫁母亲的努力下,他终于重返校园,校长、老师、同学都对他帮助良多。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江梦南:失聪女孩考上清华博士
26岁这年,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江梦南第一次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半岁时,她因肺炎用药不当,导致右耳失聪,左耳损失105分贝——几乎相当于能听见直升机起飞时声响的听力。往后的日子,依靠助听器,她得以生活在并非完全无声的世界里。
父母从小就教会了江梦南读唇语,还教会了她发声、说话,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与普通人不同,江梦南不是靠听觉记忆对比、纠正自己的发音,而是需要记住每个音节、每个字的口型,以及舌头的形状和摆放位置。即便一切都做到完美,协调声带振动与口型变化,调动声带准确发音也是件难事。这是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每个字的发音都需要练习上千遍,直到父母点头。
江梦南没有上过特殊教育学校,而是一直在公立学校读书。大部分时候,她都是靠看板書,然后自学赶进度。这占用了她大量的课余时间,但又必须这么做。或许是超出大多数同龄人的刻苦,也或许是缺失的听力换来了惊人的记忆力,她在自己的节奏里按部就班,却不经意间就走到了前头。这也使得她的求学经历比大部分人都要顺利,最终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并来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2018年到清华大学报到前,江梦南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布谷鸟的叫声、下雨时的哗哗声、晚上的蝉鸣……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和想象中的声音,和整个世界一起,逐渐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