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诵芬/王大中

2022-05-01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顾诵芬核能反应堆

01

顾诵芬

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顾诵芬当时年仅7岁,飞机的轰炸声成了他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经历过这样的日子,顾诵芬说:“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

1951年以优异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毕业后,顾诵芬被分配到航空工业局。他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项挑战,便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又没有先例可循,顾诵芬依靠手抄的国外文献资料作为参考,思考出一套气动力设计计算方法,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

1964年,歼-8战斗机项目研制启动,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为了尽快完成飞机设计,顾诵芬和技术人员们在简陋的车间地下室里工作,在临时搭成的双层通板铺上睡觉。饿了啃口冷馒头,困了趴在图板上打个盹儿,醒来继续干。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歼-8飞机却出现了强烈抖振。为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想出了一个土办法——把毛线剪成十几段,贴到飞机后机身和尾翼上,当颠簸发生时,观察是哪些毛线在动。冒着生命危险、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三次上天近距离观察后,顾诵芬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后期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锐评:蓝天寄深情,为国铸“战鹰”。对飞机和祖国朴素的热爱,激励着顾诵芬把歼教-1、歼-8、歼-8Ⅱ等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送上了云霄。如今,年逾九十的他仍承担着繁重的课题研究任务,一心扑在飞机设计事业上。这条走了70年的寻梦之路,顾诵芬仍未止步。他的飞翔人生,还在延续。

02

王大中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

1958年,23岁的王大中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作为骨干成员投身到屏蔽试验反应堆的建设中。从反应堆物理设计,到反应堆零功率物理实验,再到反应堆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实验,从做模型、挖地基、搬砖头,到调试运行……王大中在实战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经过整整6年的努力,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于1964年成功启动。

1981年,王大中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世界著名的核能研究基地——联邦德国于利希核研究中心。仅一年九个月,他就获得了亚琛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1982年10月,王大中回国,不久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开始担任所长。他带领研究团队,以5兆瓦低温堆和10兆瓦高温堆两座实验反应堆破解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难题。他还推动落实了两个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让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

“科研如登山,克服困难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王大中说,“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觉地为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

銳评: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挫折、困难和风险,王大中带领团队瞄准核能安全问题,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研究,再到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了从零开始到世界领先之路。这份悟性、勇气和韧劲,也成就了其“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的选择。

写作点拨

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院士和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为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苦心钻研、执着求索,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使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发展。耄耋之年,他们仍心系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他们的事迹可以用于写作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等话题的作文。

猜你喜欢

顾诵芬核能反应堆
顾诵芬:志在蓝天航空报国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揭秘核能
月球反应堆屏蔽研究
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J型接头内壁残余应力
铅基反应堆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负荷跟踪运行下反应堆一回路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