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红书滤镜事件的三维剖析

2022-05-01胡欣阅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焦虑情绪自媒体

摘要:新媒体时代,除了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注册网络新媒体账号,个人也可以成为自媒体,并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媒体内容生产。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内容,使媒体更加平民化、生活化,但另一方面,快速涌现的大量信息会对用户产生负面影响。文章以小红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观察法、文献法和比较法,综合探究其滤镜事件发生的诱因、造成的后果。由于研究方法不够全面,且分析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小红书平台,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为有关部门和媒体平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对媒体用户如何缓解焦虑情绪也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信息爆炸;焦虑情绪;流量经济;化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112-03

2020年10月,日活1亿的热门社交软件小红书因“滤镜景点”风波登上热搜。众网友指出,小红书上网络红人发布的景点图过度使用滤镜,导致图片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随之而去的游客因被欺骗而感到失望。一时间,网友纷纷讨伐,上传网图和实拍的对比图。这也让更多的人感到心惊——原来网络媒体上发布的精美图片多半都经过大量修饰,是不真实的。

这已经不是小红书第一次因负面事件登榜热搜,在此之前小红书曾因大量“炫富笔记”遭到用户的质疑与抵制。纵观这两次事件,相同之处是小红书都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标记生活而是制造焦虑。同时,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Instagram、Facebook等,均有过度美化、偏离真实的媒体内容频频出现。

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回顾最初的小红书,里面大多是朴素的生活照、流露出真情实感的文字,但是用户数量和浏览量稀少,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小红书这个平台的名称。最初使用小红书的用户也留下了“模仿大众点评”“没什么特点”等不看好的评价。随后,创始人将目光投向女性群体,并且抓住了女性喜欢记录和分享生活的这一特点,逐渐展开了小红书的商业版图。

(一)流量至上

想要在一众媒体中取胜,流量必不可少。流量意味着点击量、访客量、人气、热门、价值等等,只从结果来看,流量等于收益。所有媒体平台都在为争夺流量而想破脑袋:有的利用夸张甚至杜撰的标题吸引流量,有的发布容易引起误会的截图或者剪辑过的视频片段骗取流量……在争夺流量的战场上,小红书也不例外。小红书的平台特性决定了它的媒体内容产出主要依靠用户自身,所以流量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用户原创的笔记上,而如何借助这些笔记吸引眼球成了一个新课题。

最初素人用户发布的笔记显然不能够吸引网络用户的目光,反响平平。于是小红书开始引进KOL(网络红人)入驻平台,具有丰富媒体经验以及专业团队的网红,在为小红书带来优质笔记的同时,也使其流量和关注度不断上升。吃到红利,掌握这一运作模式之后,小红书将这种营销手段使用得愈发成熟:不断引进更多的网红,进而邀请明星、工作室入驻平台。另外,绝大部分使用小红书的是普通人,基础用户也不能被忽视。小红书给具有产出优质内容能力的用户奖励:通过算法给流量数据好的笔记更多的流量,让该类笔记被推广给更多的用户。同时,小红书还从普通用户中发掘可以成为网红的潜力用户,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活动。这使小红书除了媒体平台外,还多了一个身份——网红孵化基地。就这样,小红书形成了一条流水线般的产业模式:发掘用户—提供流量—公司包装—成为网红。流量不仅给小红书带来了直接收益,而且间接增强了小红书用户创作的动力。

(二)用户心理

社交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但当前这一活动不再受限于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符号、声音等进行电子化交流,其中的媒体活动揭示了不同的用户心理。

1.渴望赞美。人们大多渴望被看见、被赞美,无论是身处职场、压力很大的女性,还是单纯爱分享生活的女性,在社交平台上都是如此。因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一些社交媒体互动行为代表的含义被放大,一个点赞、一个开心的表情、一句表扬的话,一张大拇指的图片都能让人倍感愉悦。用户发表笔记后,格外在意点赞、评论、浏览量的多少,因为这是一种自我价值被发现、认可的体现。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较为冷漠,人们愈发依赖网络社交,当收获赞美时,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被认同感[1]。此外,流量带来的数据是不可估量的,一条热门笔记在数小时内就可累计数万的点赞和几十万的阅读量。

英國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社交概念:人类交际圈最大规模不超过150人。因为每个人的社交精力是有限的,而新媒体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突破了这个限制,人们可以和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互动。这样的网络互动行为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使用户在精神上得到了鼓励和慰藉。

2.从众心理。除了自我愉悦的心理外,小红书用户们还体现出了从众心理。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旁勒曾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社会个体往往会害怕被孤立而将自我埋没在社会群体中[2]。个体容易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所谓“流思想”左右,从而产生顺应、模仿的动作。在面对巨大的信息流时,用户会出现强迫接受的现象,产生不安全感甚至焦虑的情绪[3]。个体用户会觉得如果自己不接受这样的信息或者不去加入的话,就是不合群的,容易被孤立的。

一旦有一些经过美化后的图片爆火,其余用户便纷纷效仿,将自己的图片加上厚厚的滤镜。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自己的图片就无法吸引他人,甚至在与有滤镜的图片进行对比时,显得更加难看。这会让小红书用户们觉得自己跟不上流行趋势,觉得自己的作品将被低看或冷落,而不被关注自然也没有赞美。

3.“局外人困境”。心理学中的“错失恐惧症”(FoMO)在社交媒体使用者中普遍存在。FoMO是指人们认为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其他人正在获得有益的经历,从而十分担心和害怕错过某事,并由此产生焦虑情绪[4]。该心理现象俗称“局外人困境”。

新浪微博曾做过调查,认为自己有严重错失恐惧症的受访者占比15.2%,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就会心烦意乱的受访者占比高达58.7%。社交媒体带来的即时信息流促发了比例的上升,因为有这样心理的人希望自己紧跟热点。

点开小红书的搜索界面,会发现有一个热点排行榜。当下流行的打卡地点、时兴的美妆教程等都会在这个搜索栏里出现。这种热点榜单加剧了人们错失心理的焦虑感,随着榜单的刷新,人们也在不断刷新屏幕,想要了解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

二、引发的后果

早在1922年,传播学领域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该环境指的是大众传媒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所以并不是客观事实,带有主观色彩。拟态环境虽来自现实,但它建立于人们认知和判断的基础上。

小红书为创造这样一个拟态环境提供了平台,原本不起眼、普通的地点因小红书博主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精美的滤镜摇身一变,成为热门打卡地,这样一种被构建出来的美好成为小红书上被人追捧的典范。用户被一张张精致的图片吸引,争先恐后地去排队打卡。即便是到了当地发现风景并非图片展示的模样,追随者们也抱着“来都来了,不能白来”的心态,抑或是为了收获点赞和流量,自欺欺人地为原图加上一样的滤镜,并配文“来了绝不后悔的神仙胜地”。

这演变成了一场庞大的效仿盛宴,用户们如同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虚假美丽的产物,在迎合别人的同时,得到虚拟世界的认可与赞美。如此循环,虚假被炮制得愈来愈厉害。

那么就没有清醒的人吗?难道所有的人都如《楚门的世界》里的角色一般沉迷于营造的和谐世界中吗?答案是否定的。

部分用户不愿随波逐流欺骗大众,于是反其道而行,主张进行“原图挑战”,将最真实的画面展示给大众。刚开始这类笔记被大力赞扬,其他用户好评如潮,然而时间久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开始体现。人们虽然不愿被欺骗,可在视觉效果上,“原图党”仍然竞争不过“精修党”,霸占在热榜、被大量吹捧的仍是那些精美的图片、精致而梦幻的生活。正如齐泽克所说:“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性,知道意识形态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但他拒不与之断绝联系。”[5]

久而久之,敢于“吃螃蟹”的“原图党”吃到苦头后开始缄默不言,随着被限制的流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精修党”们仍活跃在主页,小红书风气越跑越歪:风景照美得不真实、五官精致的美女比比皆是、奢侈品豪宅多得仿佛人均亿万资产、年过花甲的父母经过美颜后年轻得仿佛是30多岁的青壮年……这样的笔记层出不穷,给用户造成了一种这是生活常态的错觉,让没有拥有这样生活的人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和落差感,自惭形秽。与之相比,平凡温馨的寻常日子索然无味,人人竞相寻找更“高大上”、更能刺激眼球的事物,这将小红书推上了风口浪尖。

三、应对策略

(一)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由于新媒体种类繁杂、数目庞大,目前国家对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必须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不能任由不受控制的灰色地带野蛮生长。

正因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行为多样,信息量广泛且复杂,所以监管的范围必须细化到各个类别,做到行为规定一一对应,使违规行为无处可逃。有关部门应对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活动进行分层分类管束,惩罚制度也应逐级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光确立监管体系还不够,有关部门还应当广泛宣传普及知识,使合理规范地进行媒体活动的理念渗透每一个用户的心中。同时,有关部门应重视群众意见,查缺补漏,扩展反馈途径,提高回访速度和质量。只有用户理解相关监管内容并自觉执行,有关部门及时根据群众意见不断完善监管,才能形成良性发展的双向链。

(二)媒体合理规范

在“炫富门”之后,国家网信办启动“清朗”行动,小红书随即公布了平台治理的结果:处置相关违规炫富笔记8700余篇,并处罚240个账号。“滤镜景点”登上热搜榜之后,小红书也在《小红书社区公约》明确倡议:请尽量避免过度修飾,尤其是在美妆、穿搭、探店等为他人提供建议的领域。媒体平台应当带领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履行作为监督者的职责,加强对用户注册以及笔记的审核。媒体审核人员也应当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增强社会责任感,过滤平台上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

其他媒体亦是如此,平台监管者应引导创作者遵循初心,保持真诚,不能因为流量利益违背本心,欺骗大众。同样,媒体自身也不应为博取大众流量和关注而大量“捧”过度美化的专业网红,应当给予以分享经验、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素人用户更高的曝光度,从而激励用户创作“干货”内容。媒体应当对发布在平台上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出明确的要求,鼓励创作但不能毫无约束,避免“滤镜景点”类似事件的出现。除了在社区公约上提醒,媒体也应当明确违规的惩罚,做到不姑息养奸,产生震慑的效果。

(三)用户自我提升与约束

面对社交媒体,用户应当适度娱乐,不过度沉溺。对媒体中的一些内容持参考意见,不应盲目相信且跟从,做到保持自我,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用户应有选择性地、针对性地浏览媒体内容,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产生负面情绪时,要及时自我调整,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同时,自觉限制使用社交媒体软件的时间也是缓解焦虑的好方法。用户要将重心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增强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充实生活,而不是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使用社交软件上。

四、结语

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快速。小红书诞生的初心是希望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分享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有用的经验,既可以满足用户的分享欲,又可以为其他用户带来帮助。

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流的愈发庞大,媒体很难维持一个纯粹良好的氛围,总有干扰的杂声扰乱媒体环境,因此媒体平台需要和用户一起努力,使社交媒体发挥正面作用。用户也必须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对世界的判断与认知能力,不能被不切实际的内容影响到自己的身心,要形成积极有益的世界观、社会观与价值观。唯有如此,虚假的内容才能不攻自破,网络平台才能形成正向循环,网络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没有完美无缺的社交软件,在滤镜事件发生后,小红书快速作出反应和调整,这就是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交媒体环境下获得受众喜爱的原因。媒体和用户关系紧密,并且相互作用。用户在利用社交媒体的同时,应当放开眼光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有关部门及时跟进,平台做好自我监督管理,用户合理使用社交软件,才能够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曾珍.手机媒体视觉传播的用户心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2] 侯洋.社交媒体的传播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5.

[3] 曹瑞刚.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焦虑[J].青年记者,2016(32):2.

[4] 卡罗琳·家乐.社交媒体和青少年焦虑(英文)[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1(1):9.

[5]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40.

作者简介 胡欣阅,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焦虑情绪自媒体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ABC情绪理论下一例高三女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新入园幼儿适应性问题分析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高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
围术期心理护理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性功能影响研究
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