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平凡事物的灵性美
2022-05-01张意堃
刚学画时是从静物写生开始的,静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我第一张完整的画就是用棕色蜡笔写生的苹果,在对明暗、光影、造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表现了一个“我眼中的苹果”,没有质感,没有立体感,更没有细节刻画,但画面中透露出初学者对事物的虔诚观察。后来的静物画大多以速写的形式表现。在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前,单纯地用线条勾勒静物的轮廓可能是训练造型能力的最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懵懂使我对静物保持着纯真的热爱,笨拙的线条正是对客观物象最纯粹的观察与表现。从那一刻起,我一直抱着“表现事物本源美感”的初衷去处理每幅画,用狞厉的线条去表现材质坚硬的玻璃器皿,用轻柔的线条去表现衣服的褶皱,用急促的线条去表现风中摇曳的杨树……相比静物,人物肖象就难很多,不仅要五官比例协调,更要传神,经过一段时间静物速写的训练,自然不会手生,但面对更加复杂的面部结构,儿时的视角总会将其简化,虽然对肌肉的组成并不了解,但却在认真地观察与感受中描绘出些许人物的神情,这可能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初级体现吧!然而,儿时对事物的观察总是有所欠缺的,但正因为这无意的忽视却使画作更简洁,更具整体性,充满拙趣的灵性之美!
翻开我过去的速写本,父母的形象总是出现在那一张张泛黄的纸上。他们是我最亲爱的人,我成长的每一步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作家用文字记录生活,导演用镜头重新演绎生活,音乐家用歌声传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我用画笔描绘自己的生活。学习绘画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谈不上天赋异禀,灵光乍现,只能勉为其难地说一步一个脚印。正如巴尔蒂斯的遗孀出田节子所说:“自然是我的导师,如果没有自然的指引,我便无法创作。”平凡的事物是我的导师,我总是能从中汲取灵感。也正因为如此,我总爱观察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和有趣的画面,在它即将消失的那一刻,用镜头将其迅速捕捉下来,这种感觉就像初尝蛋糕最表层的奶油一样,喜悦感涌上心头!一天的辛苦劳累使在冬日晚饭后于沙发上的舒适状态成为父母最惬意的时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手机成为他们消遣的主要工具。今非昔比,从古人的赏月吟诗作赋到现代人的居家在手机上遨游世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岁月,如果我可以把时光定格在这一刻,将父母最舒适的状态跃然纸上,赋予平凡事物另一种美的形式,将我的感受通过画笔表现出来,那么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的升华!
对任何一种事物,我们都有自己的感受,如何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到最终用合适的语言呈现一幅画面,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画《时光》之前,我先做了几张小作品的实验。第一张是一幅静物,它来源于实景写生,我将物品的摆放稍作调整,用笔大多是渴笔重墨,根据事物本身的结构,加入了一些皴擦的肌理表现。例如茶盘上微小细密的纹理;茶壶里刚刚泡开的茶叶的状态;抹布上面的绒毛以及烧水壶由于不锈钢而产生的倒影……茶几用重墨表现,而且加上了金色黄花的点缀,最后,再用淡墨描繪了茶杯的玻璃质感和抽纸的褶皱……在没有加入颜色的装饰前,单纯的墨线就让画面变得很生动。第二张是人物半身像,我侧重表现人物面部。顾恺之画人物主张传神,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于是,对人物眼睛的观察与表现成为画面的重中之重。其次,整个发型的组织和凌乱的碎发也是表现现代人物内心不可或缺的元素,衣服的表现回归了简单的线条穿插和图案组合。
这两张小作品的尝试微妙地推进了《时光》的进行,画面人物为父母两个人,环境背景为我家客厅一角,背景墙加入了许多平面化的装饰。茶几上的静物来源于实物,但有所改动,玩具是我小时候与小朋友们合作完成的。儿时的物品与现代的家居交相呼应,形成一种视觉与时间的碰撞,远处父母的结婚照与在沙发上逐渐老去的父母形成鲜明对比,“时光”从中缓缓流淌。随着方法的不断积累,我开始了创作。从画面效果来看,布局明确,色调统一,墨韵浓厚;从刻画方式来看,注重线条和平面感。在细节方面强化了事物的肌理纹路,同时进行夸张变形。总之,目的是通过一些细节来突出事物的本源美感。有人擅长表现光影,有人擅长表现色彩,有人擅长表现墨色堆积……总之,虽然观察角度不同,但本质还是基于对事物灵性美的表现。
从自己儿时的拙趣画面到毕业创作,何尝不是对平凡事物灵性之美的一种多层次的感受与升华呢?无论用何种材料与工具来创作,都不能丢失对事物本源的感受,同时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趣味,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有多种独特的感受,绘画无非就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幅画面来反映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追溯本源,才能描绘出平凡事物的灵性之美。
张意堃
1998年出生于山西临汾。2020年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意笔人物工作室,师从张丽华、韩菊声、李忻峰、卢晓峰、刘琦。2020年考取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研究生,师从黎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