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以遵义市4所初级中学为例
2022-04-30王连华张志梅宋培勇何佩云
王连华 ,张志梅 ,陈 晨 ,宋培勇 ,何佩云 *
(1.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课程目标[1]。由于生物学在一些地方尚未纳入中考,师生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缺乏深入探究教材相关健康知识的原动力,学生对课程中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很碎片化和肤浅[2,3]。但“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健康知识,其位于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的第一节[4]。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因其发生在当下,尚未写入教材,但鉴于当前其大流行的严重态势,在生物教学中插入新冠肺炎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5]。根据《标准》的目标要求,笔者对“传染病及其预防”在当地初中生物学中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在细究其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期望能对初中生物学教学有所助益。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遵义市4所初级中学的400名学生和20名初中生物学教师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问卷共18个题(客观题14个、主观题4个),内容涉及学生获取传染病知识的途径、传染病专业知识、常见传染病特点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等,14个题中含9个“传染病专业知识”题和5个“常见传染病特点”题,每题2分,满分分别为18分和10分。
1.2.2 访谈法:访谈共5个题,内容包括疫情发生前后教师对“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和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情况等。
1.2.3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2.1 问卷调查结果
2.1.1 客观题结果
由表1可知:A校和C校的学生对“传染病专业知识”的掌握比B校和D校好,而C校和D校的学生对常见传染病特点的掌握比A校和B校好。其中,传染病专业知识平均得分最高的是A校(9.42分),A校与C校,B校与D校差异不显著,其他两学校间差异显著。“常见传染病特点”平均得分最高的是C校(6.84分),A校和B校,C校与D校差异不显著,其他两学校间差异显著。
表1 学生对传染病专业知识和常见传染病特点问题的成绩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各学校之间成绩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教师就本节内容确定的教学重点不同,如:A校侧重教材知识的讲授,而C校老师认为应教会学生学会判断常见传染病,因此A、C两校分别在相应模块得分最高。另一方面,问卷涉及的“常见传染病特点”属于课外知识,学校可能迫于课时和考试的压力,课堂上亦无暇顾及课外知识的拓展。
关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由图1可知,能正确回答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学生分别占69.13%、76.85%和69.13%,但有34.56%的学生选了病原体,表明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的掌握不够完整和准确,这与“学生获取传染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的调查结果一致,课堂教学是多数学生获取传染病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也是学生在“传染病专业知识”模块得分低的主要原因。
图1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结果分析图
关于新冠肺炎的特点,由图2可知,86.91%的学生认为新冠肺炎的特点是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52.35%的学生知道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45.64%的学生知道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脓毒症,甚至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有33.89%的学生知道其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
图2 新冠肺炎特点结果分析图
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由图 3可知,仅有31.21%的学生认为共用剃须刀会感染艾滋病,有51.34%和45.97%的学生认为共用餐具和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甚至还有24.50%的学生认为与感染者握手也会感染。
图3 传染艾滋病风险的行为结果分析图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常识缺乏了解,误认为握手会感染艾滋病,但学生对新冠肺炎特点的了解比较全面,这主要得力于疫情防控期间媒体的大力宣传,也说明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相关知识掌握较好,对其迁移能力也较强。
2.1.2 主观题结果
(1)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52.68%的学生对流感、水痘等传染病比较了解,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学生了解传染病知识的渠道:57.38%的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堂学习了解,55.03%的学生主要通过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了解,3.69%的学生通过身边的人、家庭教育了解。
(3)与艾滋病同学的相处方式:89.60%的学生会主动关心、帮助、安慰同学,3%—5%的学生会鄙视、远离同学,并拒绝与他们的一切沟通交流。
(4)预防传染病的措施:92.95%的学生认为预防传染病必须要讲究卫生和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92.28%的学生认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2 教师访谈结果
2.2.1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
疫情暴发后,参加访谈的老师多认为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落实知识目标,也应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他们表示会将新冠肺炎引入课堂教学,会以逆行者的典型事迹为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老师认为教学评价方式也可多样化,除用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情况进行检测外,也可从学生的课堂互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以及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自我保护方法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见,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教师已改变了只求知识目标达成和试题评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
2.2.2 学生应学会的知识
针对“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内容,老师对学生应学会的知识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学生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生应知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4];学生应能解释某些传染病传播迅速的原因,知道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2.3 核心素养的渗透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调查发现年长教师基本不了解核心素养,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传授知识,认为初中生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无需花太多时间顾及其他。青年教师对核心素养有一定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会渗透生命健康教育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也有老师提出在“传染病及其预防”的讲授中加入思政元素,把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等最美逆行者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告诉学生现在的稳定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应以此为榜样,勇于肩负时代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学重点不应因教师的个人观点或喜好而随意调整,而应根据《标准》和教材做出统一的约定。鉴于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把握教材重难点内容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基础,有意识地渗透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 调查结论
3.1 各学校的教学情况存在差异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看,各学校在“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上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在“传染病专业知识”还是“常见传染病的特点”两个层面均表现出差异性,但就同一学校而言,这两个层面的成绩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3.2 学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各学校在不同模块的答题情况有一定差异,总的来说,若以总分的60%作为及格分,各学校在“传染病专业知识”模块的平均得分均未达到及格水平,而对“常见传染病特点”模块的平均得分均达到及格水平。显然学生对“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内容的掌握不够扎实。结果还体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不足,不能够很好地运用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医学问题。
3.3 老师缺乏对《标准》的研究和学习
访谈结果显示:当前遵义市初中生物教师对《标准》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以疫情大暴发之后的教学转变为例,疫情暴发前大部分教师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和考查,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在疫情暴发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有所改变,开始重视这部分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开始强调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3.4 学生对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从调查结果看,遵义市4所初级中学的学生对新冠肺炎的了解较其他传染病(如艾滋病)要好,这可能与疫情防控期间媒体的大力宣传有关,更可能是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好。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更倾向于学习有趣的知识。因此教师可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做到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养成生命健康意识[7,8]。
4 教学建议
4.1 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近两年的春节,本应热闹喜庆的中国却因新冠疫情变得格外安静。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观看抗击疫情纪录片,并结合疫情实时数据,让学生初步了解传染病,感悟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用“问题串”引领,激励学生思考
教师提供部分新冠肺炎的图文资料,简单介绍其病因、特征及危害后,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传染病?学生可通过合作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总结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随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出还有哪些传染病,进而引出问题: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各是什么?最后再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归类,从而掌握病原体的种类及概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确诊人数与日俱增,新冠病毒是经过什么途径传染健康人的,哪些人群更易感染呢?学生回忆相关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初步推测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6]。针对三个环节,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预防传染病呢?学生回忆疫情期间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如“封城”“设关卡”“戴口罩”以及“注射疫苗”等,总结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6]。老师采用“问题串”和图片教学,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从而对本内容的学习更直观、印象更深刻。
4.3 以疫情为主线,渗透核心素养
结合疫情的防控,向学生介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疗人员和为疫情防控献出宝贵生命的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同时通过讲授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让学生知道疫苗的来之不易,需要科学家不舍昼夜、敢为人先的无私付出,从而激励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4.4 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应用知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漫画,例如“小明是艾滋病患者,好朋友小芳知晓后逐渐疏远小明……”让学生在观看漫画的基础上,分析小朋友们的行为反应,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5 课堂生成导图,巩固记忆知识
在讲解新课内容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生成含有新冠肺炎感染过程和预防措施的思维导图,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记忆,减少课下的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