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2-04-30柳杨
柳 杨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正是贯彻上述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如果说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那么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2]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本科及考研进修的基础必修课程,然而在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课程本身专业知识的教与学,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展开。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思想,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形成同向效应,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下文简称“三观”),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则成为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哪些思政元素可以融入以及如何融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则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指的是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传统的教学过程,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紧密结合、深度交融,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特点是以思政教育为灵魂,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既是对思政教育的拓展与补充,又是对专业教育的丰富与完善。[3]而将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既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又是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
当下以及今后这段时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及不稳定因素不断涌现: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美国蓄意挑起各类争端,给世界经济复苏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变数;另一方面,国内积累的多种矛盾突出,经济稳定运行存在不小压力。[4]由于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的研判与预期存在分歧,各类思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参差不齐。值此新时代与新形势,大学生既要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与能力,又要有为国家发展尽职尽责的情怀与信念。因此,高校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价值目标和政治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为国家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此外,高校还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政元素全面而深入地融入专业课程,从而提升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职业理想、家国情怀过程中的影响力,这顺应了新时代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迫切需求。
(二)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的必然选择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为各大高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拥有相对科学的分析方法,其长期的理论成果及丰富的实践素材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进行较为科学的解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然而,西方经济学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及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的理论性总结,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及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和辩护的属性,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中所反映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然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往往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形成唯利益论、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在强调“教书”的同时重视“育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及性质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产生价值偏差。因此,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或教育模式,本质上是将思政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活动,完成对学生观念的塑造。换句话说,“育人”不再专属于思政教师,而是需要所有高校教师思考并将其融入教学。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并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践行“教学+育人”,是每位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融合
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块之间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教师授课时应尊重教学规律和特点,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各个理论模块或者知识点当中,并注意知识点的连贯性与前后呼应,从而追求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5]在嵌入思政内容时,应注意其与该知识点的协调性,不能过于生硬或者牵强附会。在引用资料数据时,应确保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和关联性。这是保障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萌发学习兴趣的有力措施。表1展示了课程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融合点,以及力求达到的教学与思政双重目标。
表1 课程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融合
(二)课程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观念多元而且活跃,因此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重组优化,采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方法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增加“评析”教学环节
将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时,在相关知识点讲授之后可以增加“评析”环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该环节既可以由教师主导,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下,让学生加入。具体而言,对于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知识点应以教师讲述为主,在讲述环节之后,教师有必要对知识点中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予以甄别并加以点评。例如:资源配置问题追求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但是,仅仅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将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阻碍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所以,在知识点讲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对内容比较开放或者涉及社会热点的部分,[6]教师可以选择代表性案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6]教师最后再进行点评、纠错和总结。这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辨、表达、合作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各国失业问题严重。西方经济学以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非自愿失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发挥劳动力资源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引入“线上”教学手段
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机结合,需要摒弃枯燥说教的模式,在拥有基础设施与平台保障的条件下,引入如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等“线上”教学工具与平台,发挥其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重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紧密配合。比如,教师课前在线上平台提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图文或者视频供学生预习,而课堂时间则用来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答疑解惑、讨论巩固,使学生增强制度自信,提升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愿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和不断奋斗。可见,引入“线上”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思政元素产生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
3.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紧密融合,高校教师还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依托如沙盘模拟教学、辩证比较教学、调研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参与,在思辨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沙盘模拟教学,又称为仿真沙盘模拟实训,即通过情景再现等手段,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譬如,在“市场类型”这个理论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一是不同类型市场的厂商;二是消费者;三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政府。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理解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协调[7],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辩证比较教学,即通过比较并辩证分析相关案例的异同,引导学生自发得出结论。例如,对中外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变化的数据进行比较并辩证分析,探讨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进而引导学生建立制度自信,使爱国、进取等价值理念深植于学生心中,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调研实践教学,即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让学生形成分工明确、职责相当的实践小组,组织学生外出调研、实践,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点。分组讨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8]例如,在“宏观经济政策”这个理论模块讲授之后,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国实施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并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讨论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9]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关注社会,深刻感受党和国家为保障人民生活做出的努力,将民生、民族、家国等思政因素与教学内容深度交融。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反思
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不难发现,要想课程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层面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宣传,促使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对于提升育人水平及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成效所具有的重要意义。[10]
其次,提升培训水准。为了确保任课教师能够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的前沿动态,学校需要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及内容,提升培训水准。通过明确教学改革要求,引导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深度参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思政教学水平。
再次,坚持评价反馈。除了听公开课、听取汇报等一般性的评价措施之外,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制定公平有效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评价,并坚持将评价结果向任课教师反馈,从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长期化、规范化发展。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等多种手段构建激励机制,使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针对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融合路径。
(二)教师层面
首先,少讲“道理”。教学改革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要密切关注其实际需要。[11]学生希望接触的是温暖、柔性的知识,而不是被灌输生硬、空洞的“道理”,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诉求,放弃理论空谈,转而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落实并规范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悟得“道理”,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其次,多摆“事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现场发挥,而应该提供丰富的配套学习资料,注重将事实呈现给学生。[12]善用时事要闻可以进一步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思政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时事热点往往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点互为印证。因此,教师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时事要闻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客观地看待世界。[10]
最后,完善考核体系。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时,既要有专业知识评价,又要有“思政”内容评价。譬如,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思政因素在考核分数中的占比。既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又要进行总结性评价。又如,在期末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像课堂讨论参与度、课程小论文完成度等过程性考核内容。总之,通过建立并完善较为全面、相对客观的考核系统来重点评价学生在实际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意识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校教师需要尊重教学规律,依据“课程思政”的内涵,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征,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思政元素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指引作用,提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工作的成效,实现“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