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效益比较

2022-04-30陆贤高杰黄永刚顾卯林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胆漏胆总管胆道

陆贤,高杰,黄永刚,顾卯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 肝胆外科,江苏 苏州 215300)

肝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以右上腹肝区疼痛,伴或不伴后背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常有黄疸、肝功能不全等表现[1]。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抗感染、解痉等对症治疗,而外科手术又分为腹腔镜微创手术及开腹手术。开腹手术操作直观,术野清晰,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机体应激反应大,术后易引起胃肠功能损伤[2]。随着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术野清晰度显著提高,且由于术中视野放大的缘故,能有效保护腹腔微环境,减少出血量,术后创伤和应激反应更小[3-4]。其中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根据T管放置与否,又分一期缝合和留置T管两种方式。留置T管可将胆汁引流到体外,可减少术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漏,也给术后胆总管残留小结石保留取石通道[5];一期缝合可避免放置T管长期引流引起的胆汁流失及水电解质、胃肠紊乱等相关并发症[6],故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管与否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统计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分别与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及腹腔镜一期缝合组相比较,以探讨各组手术临床及经济效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3 月至2021年9 月昆山市中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且行手术治疗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31~86岁,平均(62.0±15.3)岁;术前经B超、CT及MRCP等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收集的85例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单纯胆总管结石,无肝内胆管结石;(2)胆总管无炎性病变,且下端通畅;(3)既往无胆总管相关手术史;(4)无手术禁忌证或腹腔镜及胆道镜等禁忌证。排除标准:(1)合并重症胆管炎及胆源性胰腺炎;(2)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伴心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等对手术不耐受。85例患者中,行腹腔镜手术一期缝合者29例,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者15例,另外,行开腹手术留置T管者41例。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和营养水平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7]。三组均术前常规禁食8 h以上,并术前使用我院院内制剂清肠1 号颗粒方,完善术前肠道准备,使用钦针、敷贴等帮助患者睡眠。

(1)腹腔镜手术一期缝合组:患者全身麻醉,采取腹部四孔法戳孔并建立气腹,对患者腹腔内情况进行探查,解剖胆囊三角,充分暴露胆总管前壁,经穿刺抽出胆汁明确胆总管后,一般于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正中部位做1.0 cm左右纵形切口,经剑突下穿刺孔置胆道镜探查,通过网篮取石后再次探查胆道确保结石无残留。4-0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缝合胆总管前壁切口,针距及边距1.5 mm左右,游离胆囊并切除,经Winslow孔放置腹腔引流管,由右肋缘下引出。

(2)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手术方法同一期缝合组,最后根据胆总管最大径选择适宜T管,用可吸收线对胆总管行间断缝合并注水确保无胆漏后将T管引出,游离胆囊并切除,经Winslow孔放置腹腔引流管,由右肋缘下引出。

(3)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取患者右侧肋缘下斜切口,长约15 cm,探查患者腹腔后钝性游离法将胆囊切除并解除腹腔粘连、分离胆总管。随后对胆总管用电刀纵切(辅以血管钳撑开),长度约1.0 cm,切口后置入胆道镜探查,通过网篮取石后再次探查胆道确保结石无残留。根据胆总管最大径选择适宜T管,用可吸收线对胆总管行间断缝合并注水确保无胆漏后将T管引出,于Winslow孔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术前基本情况(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胆总管最大径),术中术后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胆漏、切口感染、胆总管狭窄、结石复发等)。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与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后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补液、解痉、利胆等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5个月行T管造影,没有结石残留,均顺利拔除T管。两组患者在术前资料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腹腔镜留置T管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出现胆漏1例;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出现胆漏2例,切口感染1例。两组胆漏患者均通过充分引流后痊愈出院。1例切口感染患者经伤口换药引流后也痊愈出院。两组均未发生胆总管狭窄或结石复发等术后并发症。见表1。

表1 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和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腹腔镜手术一期缝合组与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在术后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补液、解痉、利胆等常规治疗。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腹腔镜一期缝合组患者年龄偏小,该组在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总费用方面,较留置T管组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一期缝合组(均为连续缝合)在术后出现胆漏3例,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发生胆漏1例,患者均通过充分引流后痊愈出院。两组均未发生胆总管狭窄或结石复发等术后并发症。见表2。

表2 腹腔镜手术一期缝合组与留置T管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效益分析

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其主要成分以胆固醇或胆色素为主[8-9]。其中肝外胆总管结石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因长期存在胆管结石,即使无黄疸形成也易导致胆汁性肝硬化或胆道感染,最终导致感染性休克,若此时才手术,对患者更无好处,手术风险和病死率更高,因此肝外胆管结石应积极手术治疗[10]。目前胆总管结石外科手术有两大类: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 石[11-12],其治疗总原则包括:解除胆道梗阻、取净结石、胆道引流通畅、合理使用抗生素。传统开腹手术以肋缘下切口为主,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呼吸运动影响较大,并发症多。近年来微创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式[13];但对于结石嵌顿,微创手术失败及多次胆道手术的患者,开腹手术仍是重要补充。

本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留置T管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均短于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这可能与腹腔镜手术切口小、麻醉剂量小、术后镇痛程度低有关。麻醉药和镇痛药会一定程度抑制胃肠道蠕动[14],此外腹腔镜手术通过打孔置镜操作,精细化程度高,故术后引流量更少,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减少住院时间,与冯矗等人[15]结果相似。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有留置T管与胆总管一期缝合两种处理方式。留置T管能起到支撑胆总管、引流胆汁、缓解胆管压力等作用,有效避免术后胆总管狭窄或出现胆漏等[16],同时方便术后行胆道造影,排出残留结石。胆总管一期缝合能有效减少留置T管导致的大量胆汁丢失,避免因此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同时一期缝合更符合生理结构,减少因留置T管产生的胆道感染,加速患者恢复,更符合ERAS理念[17]。然而,胆总管一期缝合由于缺乏T管引流及支撑,理论上可能增加术后胆漏及胆道狭窄风险,也限制了术后胆道并发症经T管探查处理这一路径。结合相关文献及笔者临床经验,胆总管一期缝合边距维持在1.5~2.0 mm,胆管周径减少不超过3 mm时,一期缝合不会导致胆管狭窄或明显增加胆道压力,从而不会增加胆漏等并发症的风险[18-20]。我科自2019 年8 月开展第一台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以来,至今共开展近30例手术,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留置T管组相比,一期缝合组在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总费用方面明显减少,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且患者术后无需长时间带管和丢失大量胆汁,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访均未发现结石复发或胆管狭窄等情况。因此,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在手术时优先考虑。

3.2 一期缝合指征

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具有一定优势,但不可随意应用。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临床经验,符合如下条件时可考虑行一期缝合:(1)近期无胆管急性炎症或胆源性胰腺炎;(2)排除胆道恶性肿瘤;(3)无腹腔镜、胆道镜的禁忌证;(4)胆总管内径≥1.0 cm;(5)胆总管单发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无残留结石且胆总管下段通畅[21-22]。

综上所述,在严格把握腹腔镜手术指征的情况下,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式。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避免了放置T管的一系列弊端,保持了胆道的生理功能,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符合现代微创外科理念,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胆漏胆总管胆道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临床诊疗进展
SpyGlass直视系统在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诊治中的初步探索
原发性肝癌病人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穿孔术中护理配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