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教学,应向词语之外探求
2022-04-29彭小艳
摘 要:词义教学不能停留对词义的浅表性记忆上,而应由此出发,向词语之外探求,联结语境、文化、运用、生活,让词义变得有温度,更鲜活。这样,当有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时,学生才会情动而辞发,自如运用积累的词语。
关键词:词义教学;语境;词语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不同学段,规定了词语教学的梯度目标,将小学三个学段的词语教学目标归总为: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积累,了解、理解、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词语教学大多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能读、能写、能解释。不过,现实中的词义教学往往停留在词典条目意义层面上的识记,导致学生虽知道不少词,词的意思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却不会运用,日常表达时依旧词汇贫乏。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词义,而仅仅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词义教学,不能停在对词语意思的简单记忆上,而应由词语出发,向词语之外探求,让词语与语境、与文化、与运用、与生活相联系。如此,当产生表达需要时,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能够自如地运用词语。
一、让词语与语境联结
词义是抽象的,教师若仍以抽象的文字解释,学生恐不易理解。教学中,可以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语境相联结,变文字符号为生动的场景。这样,学生便能更为具体地理解词义,进而在相似语境中灵活调用。例如,《葡萄沟》中“五光十色”一词,表现了硕果累累、果实光鲜的葡萄园画面。该词表达凝练,不易理解。笔者便结合语境展开教学:
师: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你知道“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颜色多,有红、白、紫、绿等。
师:表示颜色的词很多,比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那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好不好?
生:可以换,两个词的意思相似。
师:如果我们把两个词中的数字去掉,“颜色”和“光色”有什么不同?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葡萄不仅品种多、颜色多,而且葡萄表面有光泽。
生:葡萄皮薄水灵,阳光照耀下十分诱人。
师:说得真好!所以“五光十色”一词,不仅表达了颜色丰富,还表达了光泽艳丽。
学生在语境中比较了“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从而能够更具体、准确地理解“五光十色”一词的含义。
二、让词语与文化融通
汉字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教学词义时,可以引领学生探索汉字的字源字理,让词语与汉字文化融通,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教学《跳水》中的“桅杆”一词时,出示桅杆图片,学生也能认识,但靠这种“看图识词”的方法,学生只能停留在对“桅杆”一词的表面认识。实际上,教师可以将这一词语浸润在文化背景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义。
师:(出示桅杆图片)大家看,这就是桅杆。再看看,“桅”字有什么特点?
生:“桅”是个形声字,木字旁加上“危”。“木”表义,“危”表音。
师:危的本意是“高而令人生恐”。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中,“危”就是这个意思?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师:现在,再想象一下“桅杆”,你有什么新体验?
生:桅杆是船上用来挂帆的木杆,因为高,自然让人心生畏惧。
生:因为高,所以天然地存在着危险。
通过探寻字源字理,“桅杆”一词从单纯的物,变成了附着汉字文化、融入了“恐高”生活体验的词。这样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也为课文学习做了情感铺垫。
三、让词语与运用合体
词语教学往往偏于“学”,偏于对词语的表述性理解,而容易忽略在具体生动的运用场景中灵动地理解词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词义理解提出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而要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对词义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单一的表述性理解,而应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去体验和感悟。例如,“龇牙咧嘴”一词的用法十分广泛,教师可以提示其运用场景,引导学生运用该词语造句:
师:疼痛难忍时,人们会龇牙咧嘴。
生:他从台阶上摔下来,疼得龇牙咧嘴。
师:故意搞怪时,有人也会龇牙咧嘴。
生:猴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地做着怪样。
师:凶狠恫吓时,也会有龇牙咧嘴的表情。
生:猫龇牙咧嘴地逼向瑟瑟发抖的老鼠。
师:妈妈无奈,只好买下了玩具汽车。壮壮龇牙咧嘴地笑了。这个句子里的“龇牙咧嘴”,表达了壮壮的什么情感?
生:开心得意。
师:可见,“龇牙咧嘴”一词在不同的场景下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呢!
词义教学要深耕,关注词语的运用。只有当词义与生动的运用场景不断匹配,学生才会从“意会”走向实实在在的运用。
四、让词语与生活交融
语言产生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如果对词义缺乏生活化的理解,学生便难以勾连起生活经验,也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义,实现词语与生活的交融,便于学生在相似生活情境中的顺利运用。
比如,《揠苗助长》中有“喘气”一词。教学时,往往会采用所谓的“表演朗读法”,引导学生喘着气朗读该词所在的句子。于是,教室里“喘”成一片,这样教学似乎入情入境,但学生仅能形成对“喘气”的娱乐化理解。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生活追问:生活中,你有像他一样喘气的经历吗?学生这时会回想生活中喘气的经历、喘气的样态,由此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喘气”的情景时,便能自然调用这一词语。于课文理解来说,对“喘气”一词的生活化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主人公急躁、冒进的性格特点。
总之,要改变“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掌握的却不多,会用的就更少”的情况,教师应调整词义教学的出发点,从语境、文化、运用、生活出发,助力学生形成真实而丰富的理解。
(彭小艳,江苏省泰州市太湖路小学,邮编: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