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主要事件,讲好人物故事

2022-04-29马圣贤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摘 要: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要抓住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梳理出三个事件。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归纳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再让学生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周恩来的内心感受;最后以明确的评价标准,引领学生讲清楚人物故事。

关键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握主要内容;人物形象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培养儿童健康审美情趣的语文育人方式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461)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表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抓住主要事件,走进人物内心,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现实原因。

3.能讲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受伟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讲清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脉络,讲述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年少的他立下如此伟大的志向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课文围绕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情呢?(出示表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归纳。

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明确:课文一共写了三件事。事件一,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为之一振。事件二,周恩来到奉天之后,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事件三,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欺侮却没人主持公道,让他真正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请同学们结合表格和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明确:讲述事情时,首先要梳理好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这样更便于把事情讲清楚。

师:同学们已经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谁能将这几件事情连起来说说?

师:要讲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设计意图:语文要素不是教学内容,是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的学习习惯、获得的语用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故而教学时着重提示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表格梳理事件,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学生弄清楚了每件事,再连起来说一说,就自然把握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形成了对方法的感知。]

二、抓住主要事件,走进人物内心

(一)精读事件二,体会“疑惑不解”

引导学生关注“疑惑不解”一词。

师:事件二中,少年周恩来对什么感到“疑惑不解”呢?有没有你疑惑不解的地方?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在一旁写下你的感受。

师: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占据中国的地方?“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困扰着少年周恩来,也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

出示展现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材料。

师:看了这些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二)精读事件三,体会人物内心

师:带着一个个疑惑,周恩来背着伯父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于是有了事件三中的所见所闻。事件三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言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示表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填好表格。

师:你觉得周恩来当时可能会想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师:结合事件二和事件三,你认识了怎样的周恩来?

(三)结合背景和人物,理解立志原因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能理解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以及他立志的原因吗?

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周恩来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所以决心以读书来拯救祖国和人民,于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求振兴中华。

[设计意图:本课“讲清楚”的目标,正是基于“小练笔”中“写清楚”的要求而提出的。让学生讲清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首先要梳理主要事件,其次就是聚焦主要人物,理解人物形象。对事件和人物形成自己的认识,是把故事讲清楚的重要基础。]

三、参与表达实践,讲清人物故事

(一)分角色演示事件,梳理讲故事要点

师:课文中的三件事,出现了不少人物,文章或多或少对他们的言行进行了描写。请各小组选一个事件,分角色朗读课文,将事件演示给同学们看,要求用自己的语气和动作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想法。

学生分组演示、练习。

师:同学们,学校要举行一次“根植红色基因,讲好伟人故事”的比赛。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把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一听。在刚刚小组内的演示过程中,你觉得要讲好这个故事,有哪些要点是必不可少的?(出示表3)小组内讨论之后填入表格。

明确:三个事件都有“对比”的写法,也是讲清故事必不可少的要素。事件一中周恩来与同校学生志向的区别、事件二中伯父“叹了一口气”与周恩来“难以忘怀”的对比、事件三中周恩来与其他人反应的对比,这些对比既能体现周恩来的人物形象,也是故事发展的助推力,更是讲清楚的关键。

[设计意图:分角色演示事件为“讲清楚”做了铺垫。在学生演示后,全班进行交流,强化讲故事时的语气、动作和表情,有助于将故事讲得生动。本环节的设计,还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以生活化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

(二)小组试讲,互相评价

师:大家把握了主要内容,了解了人物形象,明确了故事要点。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讲一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他人在讲故事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出示表4)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选出你们组内的“故事大王”,代表你们小组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

师:大家讲得清楚,评得到位,为你们点赞!课下,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设计意图:判断学生故事讲得怎么样,是不是清楚,需要制订评价标准。“事件完整、突出主要人物和主题”是本节课讲故事的评价指标。整节课,教、学、评是一致的。本节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弄清三件事,二是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三是突出人物的伟大志向。这三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导向将故事讲清楚这一教学目标,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受到榜样的熏陶。]

(马圣贤,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邮编:225500)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