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新形式

2022-04-29张湉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综艺节目

张湉

摘要:传统媒体中的节目形态在互联网平台下的传播特点悄然发生着变化,继承传统媒体优势,在呈现方式上又区别于传统节目的网络综艺节目日益发展。迎合互联网用户碎片化和娱乐化倾向的综艺节目,成为传统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转型趋势。文章将以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十三邀》为例,分析其作为谈话类节目,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形式上的特色创新以及良好的传播效果,并总结其中可借鉴的特色形式,以期网络电视节目在互联网平台实现更好的转型、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电视;综艺节目;《十三邀》

电视访谈类节目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以严肃性、深度性为核心特点。互联网的出现,使对媒体产品的使用选择权由专业化媒体移至用户,过往严肃的电视节目沉闷、说教性质凸显,在市场份额上被大众娱乐化节目抢占先机,而在传统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网络化转型方面,《十三邀》通过对主持人、节目形式、交流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性变革,迎合受众碎片化审美喜好,在保留了内容严肃性的同时,提升了节目可看性,在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一、电视综艺节目的网络化

我国的第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万紫千红》自1986年在广东卫视开始播出以来,中国的电视综艺已有了36年的历史。而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终端的出现,互联网利用成本逐步降低和互联网受众年龄和学历的降低,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发生萎缩,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在互联网平台的转型也随着市场重心的偏移而逐渐被提上日程。

(一)网络环境下受众特点

移动终端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在提升用户使用移动媒体平台频率的同时,也因其固有的携带便捷和“即用即放”等特性,在互联网已完全介入用户生活所产生的新媒介环境下,受众接收网络节目的时间,地点不再受到时空范围的局限,在网络节目的收听、收看上呈现出个性化、无序化、多元化的特点。移动终端成本的降低,也使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和学历层次结构普遍出现了向年轻、低学历转移的特征。《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特别是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1]在年龄和学历结构上,参考2018年统计,中国网民的学历主体目前保持在了“初中及以下占比56.9%”的水平。随着互联网环境普及的全年龄、全学历化,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肤浅化成为趋势,开始向轻松、娱乐、解构化方向转移。在多媒体传播环境中,观众拥有更多接触信息的选择权。而由于观众的审美趣味分散,所以,细化节目受众人群、精准定位是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策略。[2]

(二)传统模式下的谈话类节目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电视节目形态属于形式范畴。电视节目形态是反映一定内容的节目形式。[3]相对于个性化的节目而言,传统的谈话节目在对话内容上更加倾向于严肃性和深度;在展开形式上,传统的谈话类节目常采用现场对话与视频穿插进行的形式,或采取音画对应的方式,用非同期画面展示、论证被采访人观点的合理性,第三人称解说也作为详细介绍访谈内容和缓和枯燥形式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谈话类节目之中。

不难发现,传统模式下的谈话类节目尽管节目的展开形式多样,但通过语言符号进行节目内容说明几乎占据了谈话类节目的全部表达方式。人性化的语言能够对谈话内容的深意进行直接的解释说明,但利用单一的符号进行内容传达所造成的审美疲劳,也衰减了受众对节目本身的兴趣。在传统媒体综艺节目向互联网转型时,网络电视平台的谈话类综艺节目因其需要对移动终端的屏幕进行长时间占据,在“伴听性”表现上逊于网络广播谈话类综艺节目,在节目展开方式上过于系统化、整体化的问题,也使其在内容表达上难以暂停,思路在被打断后难以重新组织,不利于节目内容的深度展开,也不符合移动终端网民短时高频率的产品利用特点,故而网络电视平台的谈话类综艺节目在开拓互联网终端市场上存在一定困难。

二、网络综艺节目新特点

互联网的介入改变了受众收看综艺节目的方式。接收综艺节目时空界限的模糊,使以往卖方市场的状态被打破。受众选择性的极大丰富和选择自由性的提升,使传统的综艺节目不得不转而依附于可随时切换频道的受众,加速了买方市场的形成。这一身份关系的转型,意味着网络综艺节目不能仅是对电视、广播综艺节目的搬运照抄,而是要衍生出的适合互联网用户兴趣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传统转型方式

网络内容的碎片化影响及受众对大量同质化内容的审美疲劳,提升了深度谈话类节目的需求量,将受众对谈话类节目的需求与碎片化的观看特点进行融合,成为谈话类网络电视综艺节目的转型重点。下文以《十三邀》及相关谈话类综艺节目为例,阐述作为一档谈话类网络电视综艺节目,《十三邀》实现保留节目严肃性的同时提升节目可看性,最终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方式。

1.利用受众的接受心理

优质的逻辑搭建能让观众有持续观看节目的热情,但长时间、高密度的信息轰炸对观众来说是一种负担。[4]在网络平台发布的综艺节目中,传统综艺节目内容的展开逻辑被重铸,网络综艺节目为提升用户存留性,避免受众感到枯燥乏味,在节目内容的展开方式上往往直入主题,而在节目内容的展开上,谈话类网络综艺改造了其原本的严肃性的内容,在其中通过主持人个性化表达的方式,提升节目内容的可看性。在《十三邀》中,节目组利用了主持人具有的鲜明个人风格及其作为采访者的个人观点,迎合受众乐于观看争执的猎奇心理,提升了节目传播率。

《十三邀》作为一档谈话类网络电视综艺节目,在具有严肃内容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等劣势的情况下,并未单纯依靠在传统谈话类节目中插入新环节的累加方式丰富节目,依靠新颖的饭局形式而非对坐交流的转型迎合受众的窥私心理,从而在不对严肃谈话类节目主体内容进行重大改版的前提下,迎合用户接收内容的痛点,进一步降低了严肃类谈话节目的枯燥感,在用户完播率流失最高的内容前期实现了用户存留,再加之以节目内容展开过程中的主持人个人风格的高度体现,进一步削弱了严肃类谈话节目的枯燥感。

2.改变节目展开形式

传统谈话类节目通过语言交流和视频混剪等交叉式展开的运行方式,在网络电视用户碎片化特点下冗长且枯燥。谈话类网络电视综艺节目通过改变节目展开形式的方法,以新颖的方式进行谈论内容的转移,也通过生活化的谈话内容,提升了节目进行时的亲近感。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在《十三邀》中,主持人采取了深入谈话对象生活场景,与被采访对象吃饭的方式展开节目。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行为之一,饮食的形式展现出明显的生活化特征,饮食习惯体现出的个人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态度也可以作为谈话进行和话题展开的出发点。在《十三邀》采访李诞的节目中,主持人就以内蒙古人李诞从小生活在内陆,吃海鲜少的特点,提及他对烧烤海鲜的态度,成功将话题引入到李诞的童年生活中,进而引发了李诞童年教育对其性格产生的影响。与之类似的《饭局狼人杀》《志云饭局》等节目,也是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自然、流畅的节目内容展开,丰富了访谈类节目的内容展开方式。

(二)利用心理暗示

在显性层面上满足受众对明星个人生活和矛盾冲突存在强烈窥私欲的痛点之外,网络综艺节目也通过对隐性环境场景的渲染和衬托,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建立观众对谈话对象身份和性格特点以及谈话进行时氛围的认识。此外,谈话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过往串联节目各环节与控制对话场面的作用被弱化,主持人作为谈话整体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作为另一个观点持有者的身份得到了加强。下文将以《十三邀》个别期的节目为例,探究网络谈话类节目中对环境心理暗示的利用和主持人的地位变化。

1.环境符号的变革

谈话类节目对被采访对象的介绍必不可少,但冗长却不深入的嘉宾介绍会在节目伊始就降低受众对节目后续内容的兴趣。故而谈话类综艺节目在改版转型时应强化引导观众思考而非直接进行说明,用非语言符号对嘉宾身份的介绍,改变节目组和受众对嘉宾刻板印象的共识,成为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在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十三邀》主要利用了对话中环境符号的心理暗示,节目场景的选择不同于以往谈话类节目固定化的演播室录制模式,而是在真实开放的情境中展开每期节目的话题讨论。[5]渲染被采访对象的整体生活方式、当前所处环境。如在采访李诞的节目中,主持人参考李诞玩世不恭和脱口秀演员的身份,选择了一家李诞常去的烧烤店的二楼进行对话,符合受众对于李诞“不怕人”“放得开”“不在乎”的一贯认识;而在采访张艺谋的节目中,主持人则选择在张艺谋工作时,在一间单独的狭窄化妆间中与张艺谋共同吃盒饭,通过环境和饮食的暗示,表明了张艺谋日常工作的狭窄和紧张的环境;在采访于谦的节目中,则通过一片草场和饮茶聊天的形式,凸显出于谦性格中对自然的亲近和豁达。《十三邀》在对对话环境进行选择前,已深谙受众对被采访对象的固有印象,并通过用环境和饮食安排的方式,自然地提供给了受众本期受访嘉宾的典型性格特征,使采访环境本身与受访对象能够实现巧妙的融合,在节目开始之前就与受众达成对被采访对象最初印象的共识,令受访环境氛围与受访人之间形成整体的和谐。

2.主持人个性成为节目展开核心

不同于传统谈话类节目,在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中,主持人从一个不掺杂感情的、高高在上的提问者,转型为与谈话对象身份平等的交流者身份。主持人为维护谈话类节目所必须保持的客观性和道德感在身份平等的对话中被隐化,以个性的方式交流个性的问题,成为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核心素质之一。不得不提的是,《十三邀》是“许知远专栏文字的视频化处理”,依托许知远的知识储备、个人风格、审美情趣讲述节目内容。[6]这种利用主持人个人性格特点增强节目可看性的形式,区别于传统节目利用环节累加,在特定的环节中提升节目亲近性的形式,将亲近性融合于主持人与被采访者的交流过程中,以更为自然贴切的手法,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例如,《十三邀》选择的“饭局”方式,在饭局进行过程中,主持人许知远对摄像机镜头抽烟、喝酒,甚至还出现了主持人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点评其他工作人员、为嘉宾点烟,倒酒等情况。但因为许知远作为主持人将受众以往所理解的主持人形象完全打破,使得一种极端个性化、“没规矩”的主持人形象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其外在形象实现了对传统访谈节目主持人银幕形象的消解,颠覆了大众对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引发了观众的猎奇心理。[7]这种具有突破性的交流形式和主持人形象打破了受众对严肃谈话节目“严肃”的刻板印象,极大地提升了访谈对象与主持人之间的亲密感,从而使得整个交流过程中,主持人能够更容易地提出深刻问题,交流更容易产生思想深度。而这种对受众冲击力极大的节目展开方式,也让主持人许知远本身成为节目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之一,提升了该档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的用户黏性。

3.节目类型的高端化回归

在网络电视逐渐代替电视机的功能后,网络电视的节目类型也逐步形成了与传统电视节目类型相近的节目分类。在迎合大众碎片化特点,积累了一定用户基数的基础上,网络电视综艺节目开始逐渐回归深度化,思想化而非单纯为迎合受众喜好,抢占市场而诞生的大众娱乐化节目。在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中,这一方向得到明确体现,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开始由娱乐化的自由交流逐渐回归针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以期在大众娱乐消费的市场外,为追求思考的长尾市场提供服务。《十三邀》所采访的对象多为知名人士,采取学者作为主持人的方式,提高了节目质量。主持人自身语境与受访者的社会身份,使得节目在开展过程中,以受众易于理解的浅显语言谈论出有深度的谈话内容成为可能。节目谈话内容本身在具有较高亲近性和直观性的基础上,也具有了服务高端用户群体的能力。《十三邀》也利用了谈话类综艺节目既有的“高端化”噱头,在内容上平易近人,降低了节目理解难度,使得节目在互联网平台上拥有了良好的舆论讨论氛围。《十三邀》以明确节目内容高端化的方式抬高受众身份,迎合了受众的虚荣心理,也在受众接受心理暗示的同时,隐藏了谈话类节目枯燥、乏味的劣势,转而喻教育于生活化内容的传播之中。

三、结语

在移动终端普及的今天,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同时结合了电视和网络的优势,且保留了其自身深刻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具有产生强大传播能力的潜质。但谈话类节目本身的形式单一,又令其在碎片化特点下的传播过程中,难以开辟出一条广阔的市场道路。转变内容、革新形式,更加强调受众而非节目自身、强化谈话类节目服务性与教育性的融合,以《十三邀》为代表的网络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行的参考方案,而网络电视综艺的发展形势,是否会随着用户审美喜好的变化而再次改变,进而为严肃谈话类综艺节目的转型提供全新的道路,则仍需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韩亚聪.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N].中国妇女报,2021-07-14(002).

[2] 霍璐.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模式:以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5):104-106.

[3] 葛同春.论新闻类谈话节目形态创新:以《十三邀》为例[J].美与时代(下),2021(7):127-129.

[4] 刘媛.从《十三邀》看严肃类访谈节目的突围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4):227-229.

[5] 邵颖.从《十三邀》看谈话类节目的创新之路[J].北方传媒研究,2021(4):57-61.

[6] 亓嘉欣.基于《十三邀》对网络访谈节目的思考[J].现代交际,2021(8):103-105.

[7] 王鑫钰.网络访谈节目的创新探索:以《十三邀》为例[J].戏剧之家,2021(27):163-164.

猜你喜欢

综艺节目
舞台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境外电视综艺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创新
关于我国模式引进节目本土化改造的研究与思考
主持人在当下综艺节目中的角色功能转变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互动的创新
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探析韩国综艺节目大势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如何赢得市场
综艺节目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