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历史理论背景下的工作情境学习策略

2022-04-29范雪飞

新教育·综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

范雪飞

【摘要】工作情境学习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学习的重要思路。对于师范生而言,如果能够在文化历史的理论下,通过工作情境学习来获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要积累的教育教学知识及所要习得的教学技能,则可以让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岗位需要更加适切。

【关键词】文化历史理论;工作情境;学习策略

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学习是师范学校培养师范生的一个重要思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作情境学习。这一思路得到了相关理论的支撑,如学习情境理论,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中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社会文化、历史情境的相互作用。师范生遵循基本的学习规律,用情境学习的理论来理解学习,可以发现在学习的实质、内容、方式以及教育应用等诸多方面,情境理论都呈现出与认知理论不同的新范式,而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是强调情境对学习的支撑作用。相对于传统的认知理论而言,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的发展,而应当是情境支撑下的知识理解与内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情境理论对以往的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对于师范生的培养来说,以情境理论支撑的工作情境学习能够与学生的发展形成更为良好的匹配关系。这是因为师范生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所需要的是能够在教学情境中展现教学水准的能力,这个能力越强,就越能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创设工作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获得能力的养成。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尽管选择了工作情境学习这一具体方式,仍然需要借助前置性的理论来支撑。这是因为学习情境理论阐述的是情境与学习的关系,而利用工作情境学习来促进学生积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能力养成,则需要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作情境学习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据此分析,在文化历史理论背景下研究工作情境学习,就显得更有意义。

文化历史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又称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该理论主张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如说感觉、知觉、无意注意等;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是人独有的,比如有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都会存在,通过环境或教育的作用,低级心理机能会逐渐地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也就是说,人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该理论还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因此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所要获得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要积累的教育教学知识,所要习得的教学技能,如果能够在文化历史理论下通过工作情境学习来获得,那将可以让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岗位需要更加适切。

一、文化历史理论下的工作情境学习解析

相比较而言,在文化历史理论下理解工作情境学习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站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这两者的结合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当今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当中,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习也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实现意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也是历史的产物。因此高级心理机能不只是生物发展的结果,更应当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中,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至关重要。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学习者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工具,人只有在语言的作用下才能完成学习(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文化的内化)。师范学校的学生,所需要积累的是关于教育的知识,所需要掌握的是关于教育的技能,这两个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借助于语言。当学生通过接受或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时候,语言是重要的载体,当学生通过反思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时,语言依然支撑着学生的思维。

此处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学生应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借助语言来提升自己?纯粹理论的语境,尽管语言也非常丰富,但是语言天然具有的抽象性,会让学生的学习倍感困难,即使学生能够通过严密的推理实现理论的自洽,也难以形成关于所学教育教学理论的形象认识,当然也难以形成必要的技能。这一现状,实际上就是未能有效实现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相应的,要实现这一转化,需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工作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完成学习。

二、文化历史理论下工作情境学习的策略

对于师范生而言,形成职业适应能力,本质上就是发展自身的教育素养。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没有知识的素养犹如无本之木,但在教学实践中,僵化的知识观又常常致使素养衰减甚至缺失。因此如何促进学生超越知识符号运用知识技能,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达到育人目的,就成为教师应对变革的教学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文化历史理论下,并站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创设能够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工作情境。这一工作情境应当具有明确的职业适应性目标,因而也就应当具有这样的几个要素:一是类真实教育教学的情境;二是有具体的人和事;三是要能够促进学生获得表征。

基于以上认识,文化历史理论下工作情境学习的策略就可以概括为:结合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本着从认知取向向情境取向转变的教学理念,努力促进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参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化取向。同时,引导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时,实现自身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让学生在社会定向的引导之下获得职业适应的能力。

对于不同学段的师范生来说,教育心理学都是一门基础学科,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践,是师范生应当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任何一个师范生而言,运用所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解释、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事情,也应当是一个基本的素养。很显然,仅凭学习抽象的书本知识,是无法形成这一素养的,仅看一些案例分析,也不足以形成职业适应能力。此时就可以运用上述策略去组织教学。

在创设工作情境的时候,必须坚持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贴近,这就是以上强调的类真实内涵。除却实习、见习之外,在日常的校内教育教学中,创设类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可以借鉴案例方法(与案例分析不同,该法更多类似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采用的案例教学法)的思路,然后将具体的案例文本转化为真人或动画角色演绎出来的案例。向学生呈现案例的时候,可以是真人的现场演绎,可以是通过事先演绎而录制成的视频,也可以是借助媒体手段而用动画角色进行的体现。

比如说,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这样的一个案例: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王老师,接手了一个纪律较差的班级。经过前期分析,发现班级纪律较差的关键在于班上有一个小群体,以赵某为首,经常欺负同学、顶撞老师、家长也不配合学校教育。在这样的情形下,王老师采用了“逐个瓦解”的办法,与不同学生谈话,尝试分化教育,但结果却不理想。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你会怎么办?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仅凭文字呈现,学生并不能形成一种现场感,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建构场景。反之,如果能够让学生去演绎这一案例,则从学生演绎的那一刻开始,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毫无疑问,这一工作情境中,主要角色是王老师和以赵某为首的小群体。工作情境中的具体环节,应当是王老师与学生的逐个对话。在组织学生演绎这一案例的时候,过程是开放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这个案例的细节进行丰富,对参与演绎者提出建议。有了这样的一个开放空间,学生就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理解“入境”,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应当根据赵某等人的具体行为,判断他们的内在心理,于是学生就自发地去寻找相关案例,看调皮学生在学校一般有哪些典型的破坏行为。有学生认为,调皮孩子的具体表现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原因,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日常生活、平常跟什么样的人关系较近等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这些学生就去查资料、做调查,然后设计了一些问题和学生对话,以充实到情境当中。有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与评价,因为解决这类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不断地努力并及时巩固,其中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需要长时间跟踪。于是在情境当中,又多了一个教师会商的环节……

这一工作情境,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学生一旦参与到这个过程,那学习就已经发生。其后,当一个经过打磨的演绎式情境正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也就完全进入了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还是可圈可点的,他们不仅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出来,还能够将所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情境中的素材结合起来。这种在具体情境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所形成的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匹配。根据学习后的调查,学生确实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做到更加灵活的运用,比如说在矫正赵某等人的行为时,就能借鉴“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循序渐进,设计让问题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角色体验、在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可能发生转变的范围内努力,让学生一点点进步。应当说这样的问题解决思路是非常切合实际的,也能够在师范生心中及时、准确地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持久性,而这正是一线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工作品质。

三、用文化历史理论滋养工作情境学习

在工作情境设计与工作情境学习推进的过程中,运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来发挥引导作用,这是考虑到文化历史理论与工作情境学习之间的理论自洽。文化历史理论从其文化包含的范围或内容来说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人类学习的一种方式或情境—工作情境,所以该理论确实可以丰富工作情境学习的内涵,起到滋养作用。采用工作情境学习的实质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内化的过程前置,将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工作情境中转化成能力,从而实现师范生学习过程中理实一体的目标。

对于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而言,运用文化历史理论来支撑知识的学习与内化,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维果斯基作为心理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文化历史理论观点独特、逻辑自洽、自成体系,因而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当在教育教学中选择了工作情境学习的策略之后,运用文化历史理论来发挥指导作用,可以让师范生的学习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历史理论对于工作情境学习来说,滋养作用是明显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文化历史理论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视野,同时也是一个更为科学的指导性理论,该理论与工作情境的结合,学生也就有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空间,所获得的知识自然也就能够保证更好的职业适应性。

社会文化对师范生学习的影响不只在知识层面上,作为一个“社会人”,师范生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思想方法,社会文化为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师范生一方面应当自觉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本质,澄清自己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社会文化的广阔视野,将工作情境自觉纳入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另一方面就是要能正确选择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将其作为工作情境的要素,学会面对多样的教育问题,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未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场,他们的态度、情感甚至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与学生和谐相处,并发挥一个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过程,对学生亚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尊重的态度,是得到学生认同、形成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因为从教师个人来说,他们也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场的社会个体,自身的经验定势有时会成为理解他人,尤其是和自己的生活轨迹完全不交叉的人的限制,即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教师要学会理解各种学生的成长背景。如果只关注自身的文化,就会引发一些教育的“悲剧”,且不说那些违背常理,利用教师身份将个人的自私、邪恶发挥到无以复加的教师败类,就是那些与学生的个性格格不入的老师,也不知浇灭了多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勇气。总之,在文化历史理论下的工作情境学习过程,不仅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学习的过程,还是师范生个人修炼的过程,也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具有的态度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

[2]郑发祥,叶浩生.文化与心理—研究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J].心理学探新, 2004(1).

[3]杜茜.文化历史理论视域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J].浙江教育科学,2019(6).

[4]张静.工作场所学习与情境学习探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工作情境学习的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SJA1689)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培养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初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运用现状及因果研究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剖析
初中科学体验式学习策略研究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幂的运算对学习策略及生活方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