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

2022-04-29王东

东方娱乐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训练技巧

王东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训练课程所采用的三个训练体系中,最接近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要求的体系。无论是体态上的拧、倾、圆、曲,俯、仰、冲、靠,还是动势之中的闪、转、腾、揶,或是外部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形、神、劲、力,无一不是民族舞蹈技术能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训练;技巧

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优势可以体现在技术能力发展的任何细节,它除了具备与芭蕾和中国古典舞训练所共有的一些训练优势外,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在柔韧性、爆发力、韵律感及翻身技巧方面的训练。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在技术能力训练中对“风格韵味”的要求,恰恰是与民族舞蹈的训练要求相吻合。它要求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无论是体态、舞姿还是移动和腾空,均带有风格和韵律色彩,一切动势尽在手眼身法步的掌控之中。而民族舞蹈对技术能力的运用也与之相同。

中国古典拧、倾、圆、曲的体态特征与民族舞蹈的碾、拧、转、韧的舞蹈特征有着天然的相似性,这是因为它们共同背靠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舞蹈的缘起都来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头。所以中国古典舞在体态训练上的要求对民族舞蹈的技术能力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二、身体柔韧性训练

(一)丰富的腿部训练

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内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戏曲和武术,所以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手段上深受戏曲和武术的影响,虽然作为对舞蹈专业人才的训练,在腿部线条、肌肉走向以及一些技术要求上有所区别,但训练形式仍是大同小异。其中对腿部软度的训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压、搬、踢、控”四种形式来训练腿部软度和力量。

(1)压:有地面压叉(竖叉、横叉)和把杆压腿(前、旁、后腿,加十字腿、端腿)。其中压腿有快压、慢压的节奏变化,方法有压腿和耗腿两种。

(2)搬:地面搬腿(前、旁、后腿)和站立搬腿(前、旁、后腿);分把杆和中间站立,搬旁腿。

(3)踢:地面踢腿(前、旁、片、盖及后腿) 和把杆踢腿(前、旁、片、盖及后腿);行进踢腿(前、旁、后、片、盖及十字腿)和踢后腿。

(4)控腿:分为把杆和中间两大部分,除身体在直立状态下的前、旁、后腿在45°、90°及更高至160°的控腿外,还加上身体的躺或仰形成硬踹燕或软踹燕,加上身体的前倾形成探海,加上身体的侧倾形成旁腿180°舞姿。

(二)“极限舞姿”的训练

这里所指的极限舞姿,即超过正常幅度的舞姿。这种类型的舞姿是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样式,虽然在现代舞的某些作品中偶尔会看到这种极限舞姿,但它们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现代舞的“极限”舞姿,更多的是舞者个体技术能力的体现,而且带有很大的即兴色彩,常常是舞者技术能力在瞬间的闪现,它不是被“规范”化训练过的,更不用遵循任何美学原则。而中国古典舞的“极限”舞姿是带有体态性质的,它必须在掌握某一规定舞姿后,再在其基础上加大幅度,形成一种在一定美学范畴内的、经过刻意训练的、被规范过的舞姿。尽管这种“极限舞姿”会因为舞者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设定水平高度,但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中,它是必须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一大亮点,也是民族舞蹈专业的需要的技术能力。

三、身体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实质是指不同的肌肉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它是力量素质以及速度素质相结合的一项人体体能素质,爆发力就像火药爆炸一样,能在一瞬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舞蹈中的爆发力是它通过对肌肉力量的积蓄,突然在瞬间爆发出来的点式发力,它可以集中展现人体动作的速度和力度,形成对视觉的冲击。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对爆发力的训练是最具特点和效率的。

(1)古典舞的踢腿:古典舞的踢腿讲究快踢、慢下、轻收,尤其在动力腿经过90°高度后加速上踢,当提到临界点后,用腰背力量控制腿的下落速度,在拔住胯部的状态中收回。整个过程干净、利落,训练的就是腿部肌肉为主的身体爆发力。

(2)蹦燕舞姿的快速形成:古典舞讲究“欲放先收”,而“蹦燕”的动作性质就是展和放,所以必须先“蓄势”再“发力”。通过身体的含与主力腿的蹲,形成“蓄势”过程,身体含到临界点突然向后展开,动力腿向上向远端出,形成充满张力的舞姿。这种张力的来源,就是身体的爆发力。

(3)舞姿大跳:中国古典舞的大跳,常常使用上步推的发力。动作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单腿上步、第二条腿其后跟进形成双腿推地、与腰部合力、向空中跃起,形成舞姿,然后在身体肌肉的控制中轻轻落地,在视觉上形成快上、悬空、慢落的过程。

爆发力的运用在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训练中颇为重要,无论是民族舞蹈中的各种快速的身体变化,还是技术技巧,爆发力的运用无处不在。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勒马舞姿跳、傣族舞蹈中的大鹏舞姿跳等,都与爆发力的训练分不开,它是民族舞蹈技术能力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也是中国古典舞对于民族舞蹈技能的培养中最具训练价值的内容之一。

四、翻身技巧

翻身训练是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的训练内容,从小、快、灵的踏步翻身、点翻身、吸腿翻身、串翻身、蛟腿翻身、直体翻身,到三度空间的躺身绷子、拉腿绷子、云门大卷,以及长线条的探海翻身、悠腿翻身等等,速度多变、样式丰富,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翻身技巧似乎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的最集中体现,也是认同性最高的技巧形式,无论在北方的汉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蒙古族舞蹈中,还是在西部的藏族舞蹈中,或是南方的彝族、苗族等民族的舞蹈中,翻身技巧随处可见。尽管它们风格各异,但都是人体轴心处于倾斜状态下的运动。如维吾尔族的翻身系列有横移动翻身、上步翻身、撒步翻身、原地翻身等;蒙古族的勒马翻身系列有勒马吸腿翻身、勒马后腿翻身、勒马跳翻身等。彝族舞蹈中的披毡技巧、朝鲜族舞蹈中的片腿翻身等,都显示出了翻身技巧在民族舞蹈技巧运用中的普遍性和受欢迎的程度。

(1)舞姿转在空间上可分为下盘舞姿、中盘舞姿、上盘舞姿。在重心移动上可分为平衡重心、移动重心和交换重心。而身体的状态可以在拧倾中做小舞姿的吸腿拧身转、盘腿转、斜探海,或做大舞姿的大掖步转和探海转等,在直立状态中做搬前腿、撒旁腿舞姿转等。转动的方法主要根据转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辗转和立转,“走上身、留下身”,在拧倾体态中带回旋,形成“四、回、游、转”的运动状态。尤其在辗转形式中,舞姿的形成是在辗转的过程中逐渐创新渐成形、蓬渐加大到位后仍然在延伸,其连贯和一气呵成的动势,给人以“言已止而意未尽”的感觉。这种审美特征并不是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而是民族舞蹈的旋转中共有的。

(2) “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舞姿转,并非只是练习每一个舞姿转的过程,而是要掌握它的方法,要透过造型的表象,深入身体运动核心技术中,去把握舞姿转的真正原理。这对于民族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技术技巧上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根据舞姿转所形成的力度、速度、幅度和空间来划分舞姿转的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舞姿转,在发力方法和运动方式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了舞姿转的力点和平衡点,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掌握舞姿转,赋予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旦掌握这种本质的能力,就可以在千变万化的外在形式舞姿中自若旋转。例如傣族舞低展翅舞姿转、彝族的盖手转、蒙古族蜷身勒马舞姿转等,都可以看出相近的体态和发力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原理之具体体现。

民族舞蹈风格各异,民族舞蹈技术技巧丰富多彩,要想驾驭和发展民族舞的技术技巧,必须先把握运动的本质,掌握这种“举一反三”的发展技术技巧能力的方法,对民族舞蹈专业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拥有了把握训练内核、扩展方法外延的能力,才能将科学的发力原理和运动方式运用到民族舞的技术技巧当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原理是程式化的、最具功力的。中国古典舞在身体表现力方面的训练不但细致而全面,而且最体现东方的审美特征。如果说芭蕾在上身动作的训练中显得单调刻板的话,中国古典舞对上身动作的训练则是丰富而生动的。现代舞虽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身体,让肢体灵活运动、充满动感,但与中国古典舞对身体的训练相比,它却是无序、无规则的,而中国古典舞则是有章有法、有审美标准的。

【参考文献】

[1]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05):97-99.

[2]李馨,苏娅.“意”“气”“力”“势”“态”:中国古典舞训练核心概念谈[J].舞蹈,2016(08):52-56.

[3]伍晋霞.谈古典舞基训中脚步训练的重要性[J].艺术家,2019(08):177.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训练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