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闹糖

2022-04-29王金凤

江西教育·职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老姑水果糖山芋

王金凤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外面就有孩子们的嬉笑声了。他们起这么早干什么呢?他们是要去闹糖。

闹糖,是我们这里特有的风俗,一般是一群6至10岁的小孩子,天不亮就起来挨家挨户地跑。我们那儿至今还把串门叫作“闹闹”,把走亲戚叫作“闹人家”,比如,“有空到我家来闹闹。”“大爷,哪去?”“哦,我闹人家去。”这个“闹”,就含有走走、看看的意思。

小孩子不论“闹”到哪一家,主人都会给一点“糖”。“糖”在这是个广义词,凡是主人家给的,不论是不是糖,不论甜不甜,一律都叫“糖”。

闹糖,关键在“闹”字。一是要人多,人多才热闹。一般来说,孩子们先是到爷爷奶奶家“闹”,再到伯伯叔叔家“闹”,然后到堂亲、族亲家“闹”,最后才到其他人家去“闹”。一路“闹”来,闹糖的孩子越来越多,闹糖的队伍越聚越长。最后是浩浩荡荡几十个人,往人家堂屋里一站,黑压压的一片,那场面相当壮观。二是要“闹”,就是要有动静、有声音。孩子们到别人家里闹糖,不能装哑巴,要说好听的话,嘴巴要甜,会“闹”的孩子有“糖”吃。一般出门之前,他们的妈妈都会教他们说几句讨喜的话,多半是吉利的顺口溜,比如说:“拜年拜年,文蛋朝前。一跤跌倒(下跪磕头),桂圆大枣。”意思是:大爷大妈、叔叔婶婶,我给您拜年了,您先要端出文蛋,后要拿出桂圆和大枣来啊。

文蛋就是茶叶蛋,在今天是稀松平常之物,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是让孩子们垂涎欲滴的好东西,不到过年是吃不到的。在家里,鸡蛋不是用来吃的,是妈妈用来换咸盐的。在我们家乡至今仍保留着这种风俗,不论是左邻右舍,还是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是来拜年的,热情好客的主人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文蛋。不同的是,过去端上来的文蛋只是做做样子的,哪能真吃?主人家要用这碗文蛋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呢,所以客人一般都会客气地说:“我肚子还是饱的,吃不下了。”主人也就不会再跟你客气。而在今天,不论你是否吃过,也不论你是否吃得下去,热情好客的主人都会一遍遍地劝你吃。如果你实在吃不下去,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罚”你吃一个,把鸡蛋壳剥掉,放在你跟前,“逼”你吃。

当然,我小时候闹糖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的。记得那时闹完糖回家,妈妈就会问:“都闹到了什么糖?”于是,我一边从荷包里往外掏“糖”,一边对妈妈说:“花生是二姐家给的,欢团是大哥家给的,水果糖是老姑家给的……”还有蚕豆、金丝糖,当然也有山芋糖。花生、欢团、水果糖,这些今天的孩子们都不怎么爱吃的东西,在当时可都是稀罕之物,都是美味佳肴。那时,虽然一分钱能买到两三粒水果糖,但就是没钱买。偶尔家里来了亲戚,得到了几粒水果糖,也是焐化了都舍不得吃。要吃,也是兄弟姐妹几个人分着吃。人少,妈妈就将糖咬碎分给我们吃。人多,那就一人舔一口,然后幸福地咂一下嘴,说一声“好甜”,再用舌头舔一下嘴唇,那甜就已经甜到了心里。闹糖,能闹到这些东西,那是很幸运、很幸福的事了,一天都是美滋滋的。

当然,这些高大上的“糖”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有这些“糖”的人家也不是一般的人家。比如,二姐家给花生,是因为二姐夫在粮站工作;大哥家给欢团,是因为大哥是医生;老姑家给水果糖,是因为老姑是裁缝。像我们家,祖祖辈辈只知在土里刨食的,就只能给一把山芋糖了。

我们家乡地处丘陵地带,山岗坡地上种着一垄一垄的山芋。冬天,大人们将山芋做成一块块薄饼放在筛子里、簸箕里晒。馋嘴的麻雀、灰喜鹊会不时地来偷吃,因此筛子和簸箕边往往会插上一根绑着红布条的竹竿。待其晒干之后,将其切成一寸左右的长条,再曝晒。等到大年三十晚上,一切收拾好之后,便开始炒山芋糖了。山芋糖,说起来是“糖”,其实一点也不好吃,很硬,而且也不甜,只是因为那时没有零食吃,就只好拿它来磨牙了。

来闹糖孩子的多少,说明着这家人人缘的好坏。孩子越多,说明这家人的人缘越好,“闹”得越厉害,说明这家人今年福气就越旺。所以那时虽然穷,没有什么好吃的给前来闹糖的孩子们,但家家户户都会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早早地打开大门,家里的女主人早早就准备好了“糖”,只等那些闹糖的孩子们来“闹”了。

如今,大年初一的清早,孩子们还会成群结队地去闹糖,但“糖”已不是过去的那些糖了。孩子们也不再稀罕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欢团、花生了,但他们还是喜欢闹糖。也许,在家乡人的心里,过年不闹糖,大概如同北方人过年没吃饺子一样吧。他们稀罕的是那种开年第一天闹糖的喜庆。如果孩子们不来闹糖,那么这个年就好像没过一样,不热闹,少了许多年味。

闹糖,不知其源于何时,但它却和舞狮子、耍龙灯一样,是家乡父老乡亲过年少不了的风俗之一,是大人、孩子们守候一年才有的一道风景。

猜你喜欢

老姑水果糖山芋
老姑
老 姑
山芋飘香的春天
山芋飘香思绪浓
挖山芋
彩泥变变变
——水果糖
是真是假
从未走远
老姑
山芋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