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较正常吗
2022-04-29
小东:老师,我感觉我一直在比较中生活,也喜欢同别人比较。从小到大,由于父母经常喜欢拿我和别人比,所以我自己也经常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如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就会和我的同桌比,结果每次同桌的成绩都比我好,这样的结果让我很有挫败感;作为班干部,我又喜欢和其他班干部比较,可是每次和班长相比,总感觉他在班里更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总感觉比他要差很多,这又让我很难过。有时候我讨厌比较,可是自己又控制不住,我该怎么办呢?
知心老师:小东,你好!感谢你的信任和真诚地提问,你的困惑主要是自我认知问题,觉得通过与他人比较,自己不如他人,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其实很多同学都跟你一样,有着类似的困惑。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指出,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能力、水平如何,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比较能够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因此,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
适当的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心,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但是,当比较标准(比较对象)不恰当或者不切合实际,不但导致这些功能失效,而且会带来很多消极的情绪。为此老师建议:
1.明确每次进行比较背后的意义和动机。每次比较背后的意义和动机有多种,是追求个人进步,还是赌气、虚荣心的满足,又或是提升个人自信心,如果是赌气、满足虚荣心这种,不进行比较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2.以自我为参照点,合理地选取比较对象,进行平行比较。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与自己类似的人作为比较对象,然后去评价自己更合理,也更有意义。如同桌非常优秀,自己的成绩在班级里是中等水平,经常与之进行比较,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
3.评价自己方式多样化。比较并不是唯一了解判断自己能力与定位的途径,倾诉与询问意见等方式也是一种了解的途径。如果确实是对比较产生抵触情绪,并且你常用的比较方式经常给你带来负能量,不妨试试采用别的方式来考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等专业学校)
(插图:沈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