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创作规律提升有声语言传播感染力

2022-04-29李梅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

李梅

摘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主持人的出现、文字语音识别系统的推广运用,让人们可以不再受限于时间、地点来获取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加剧唱衰着曾经令人羡慕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有声语言工作者的未来,担心终有一天虚拟主持人将替代有声语言工作者。那么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真的会被取代吗?虚拟节目主持人完全可以胜任播音员主持人的所有工作吗?本文认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声语言工作者,不仅是把文字转化成声音的传声者,而是既有新闻传播素养,又有艺术感染力的有声语言的创作者,其传播信息的准确性、表达的艺术性、交流的互动性等特点,是机器人难以取而代之的。正如不管机器人如何发展、创新,终究是不能替代人类进行有思想、有情感的语言传播。

关键词:虚拟主持人;有声语言;创作方法

一、有声语言传播的价值

新闻信息的传播,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记录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倡导艺术审美、娱乐民众生活的功能。有声语言工作者特指所有以音频、“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一定的传播载体为受众传播信息的创作者。其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有声语言,达到信息共享、情感传递、引起共鸣的目的。有声语言传播的魅力在于传者必须把思想情感与文字信息进行高度统一,才能通过有声语言传情达意引起受众的共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有声语言工作者一直遵循的职责。

有声语言中蕴含着微妙的而又巨大的波动,以及新鲜的情感能量。[1]有声语言(在本文中特指普通话,不含方言或外语)的传播,不仅在传递信息,更在传递情感,传递喜怒哀乐。语言的表达,经过无数艺术家的反复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特有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优美的语言旋律,使有声语言的传播用顺畅的语流、准确的表达满足不同受众对艺术审美需要。那种见字发声、平淡、苍白的机械发声,是不具审美意义的。

二、虚拟主持人的应用局限

(一)信息内涵的限制

有声语言传播是有效的人际传播,具有准确、清晰、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在传递信息,还包含着深层的信息内涵、多层价值、丰富情感等内容[2]。同样一条信息,传播的内容可以是丰富的,也可以是单一的,这在于传播者希望达到什么的,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创作。其对人的智能的扩展和延伸是有限的。人工智能在传播有声语言的时候清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要讲内容的准确、形象、生动就有所限制。机器人的播音是很难根据不同的内容、丰富的情感综合运用有声语言创作的技巧从合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的。

(二)机械乏味的表达

在视频节目里看到的虚拟主持人,与我们看到的动画片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用多维技术合成呈现节目主持人的播报状态,尽管很多设计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但对于审美的问题,千人有千样。尽管有一些虚拟主持人通过编程可以模仿真人的表情、面部肌肉的活动,但那也是事先设定好的,人的情感表现是难以按照既定程序去设置的。技术工程师也不可能设计出成千上万个个性鲜明的虚拟主持人。就算按照多数人的审美设计出来的虚拟主持人,没有传情的眼神,没有情感的表情,其亲和力、个性魅力难以保持长久性,审美疲劳便在所难免。

(三)缺位现场报道

虚拟主持人是由人按照既定程序设计好编程,完成播报任务,任何工程师也无法预先设计一个新闻现场。即便在演播室的现场报道,虚拟主持人可以按照预先录入的信息,为受众带来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但视频节目声画同步的传播特点,偶尔出现因图像与声音传输不同步而带来主持人的嘴形与声音不合拍的情况,让人看着很别扭。

三、有声语言传播的不可替代性

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感带来不一样的表达,传递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也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魅力所在。互联网时代在普罗大众的层面上,否定了有声语言创作的专业主义,以为只要见字出声,传递内容即可以,实则不然。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

(一)准确地表达

新闻信息的传播首要的是准确,其准确包含内容的准确无误,情感表达的合理准确。这就必须坚持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庄重性。特别是在评论文章、长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的节目,有着鲜明的宣传目的,透过表面的语言文字,文章还隐藏着深刻的内涵,需要有声语言创作者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合适的基调、精准的语气把文章内在的、深层次的含义表达出来,这必须是专业的有声语言传播者才能做到[3]。

央视播出的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是有声语言传播的精品力作。这是一篇观点鲜明、逻辑严谨、以理服人的评论。准确、清晰地传达了中国面对贸易战的态度,尽显主流媒体在当今舆论场上的主导权。需要通过评论达到鼓舞人心、坚定信念、不惧强敌的传播效果。播音员康辉饱含着对国家的深情、对中美贸易战必胜的信心,在不到400字的播报中,充分运用有声语言传播的技巧,字字有力,不卑不亢,态度鲜明、张弛有度,语气、停连、重音、节奏的精准表达,整个播报即严谨生动又亲切朴实,看得观众热血沸腾,堪称典范。

这篇新闻评论的播出,具有播音员鲜明的人格色彩,全文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从容大气,完美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节点上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声音。正如康辉所说,新闻播音要“把话讲对、把话讲透、把话讲好”。他做到了。

(二)艺术性的表达

我们常见的声音作品是通过有声语言来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有声语言传播最有魅力、最具艺术性的地方不止表现在语音的标准无误上,幽默、风趣、象征、暗含、隐射等语言技巧将使我们的二次创作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也是有声语言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的艺术追求。有声语言的传播者既是新闻工作者,更是语言艺术工作者。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掌握其多样的艺术的表达,把其有声语言的音乐性、画意性、象征性与人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以有声语言的感染力,满足受众多层次审美的要求。那些诗性的语言能“把人引导到另一境域,即内容本身的显现或别的相近现象”。每年进行的各种朗诵大赛,不就是一次次有声语言最好的艺术展示吗?

(三)丰富的情感交流

有声语言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具有鲜活的亲切感和交流感,其体现在传播是有情感的,是有个性的,使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具有“心灵的灵异”。 运用“给予感”“倾听感”构成双向交流的传播状态,积极的、真实的、坦诚的、带有情感的传播,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其分寸感的合理把控才能引起共鸣[4]。声音的形式由内在的情感来决定。在有声语言的传播中思想感情一直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文字作品里的喜怒哀乐、欲惧爱憎,对象感的微调,必须通过有声语言的“外三内四” 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与上一段语气有所转折,既在对全世界说,也在对全国民众说,有理有据的播报心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语气稳定,充满内在的力量。中国人民经历过太多的风风雨雨,艰难险阻,我们都走过来了,取得共识)“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不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坎儿,没什么大不了”(声音稳健,语言洒脱,藐视语气,传达出中国人民共同的态度),“中国必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斗出一片新天地。”(内在语:斗了多少年,害怕现在吗)(逻辑意味深长,语气改变,产生共鸣,具有鼓动性,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强调重音)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美国下一步是要谈,还是要打,抑或是采取别的动作,中国都已备足了政策工具箱,做好了全面应对的准备”(呼应性、强调性。字尾归音干净利落,播出了斩钉截铁的意味)。全篇用声虚实结合,干净利索,切合评论节目的风格。

四、重视有声语言创作的方法

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要求在不断提高,信息传递的不仅要准确、及时,还应该追求一定的艺术性、审美性。有声语言创作的科学方法是播音员主持人参与市场竞争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更是难以被AI模仿的能力[5]。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声语言科学的创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如果我们的传播变得像机器一样平淡无味,被淘汰、被边缘也是必然的。

(一)充分备稿

有声语言的创作是在文字信息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创作,只有深入理解稿件的创作背景、挖掘内涵才能够准确传达出文字的信息,这就需要在创作前进行充分得备稿。播音创作过程中的备稿包含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广义备稿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以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广义备稿还包含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日积月累,做有心人。因此在新形势下作为有声语言的传播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践,增加社会体验、了解社会生活,以指导每一次的播音创作中。广义备稿让我们明白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么说,让信息的传播有分寸,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狭义备稿属于技术层面,指在每一篇稿件播出之前对文字稿件进行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划出重点、确定基调等过程以及在每一次主持任务前的案头准备工作。

(二)灵活的表达技巧

艺术是脱离自然形态的,只有自觉掌握并合理运用技巧才能达到目的。有声语言创作是“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这必须建立在认真备稿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内三外四”,才能准确传递文字稿件所要表达的正确内容。

1.“内三”是基础

“内三”指的是有声语言创作的内在技巧,以“情景再现”调动调动思想感情,激发播讲愿望;以挖掘“内在语”去理解文字中的深刻内涵;以“对象感”的寻找获得最佳的心里状态。以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为例,如“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浪,尽管艰辛,一路走来不也在日渐强大吗?可以联想出一幕幕中国发展壮大的画面;深挖稿件里的内在语,以揭示那些文字没有表达出来的语句本质和省略的语言链条。如“面对美国的软硬两手”(出尔反尔,不讲诚信,有悖大国风范),“中国也早已给出答案:谈,大门敞开;打,(中国人不挑事,但也不怕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奉陪到底”(坚定不移的态度,保持尊严)。要主动意识到受众的心里、愿望、情绪等,以合适的语气节奏表达,引起受众的共鸣。

2.熟练运用“外四”

有声语言是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着语意的正确表达。在有声语言创作“形之于声”的过程中,只有认真地备稿,以合理的停连、准确的重音,适合的语气,符合受众审美的节奏,才能准确无误、鲜明生动地传递出文字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隐喻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日常的训练,提高语言表的能力,避免理解不准确,表达不到位,分寸有偏颇,影响传播效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阅兵式上担任现场解说的康辉、海霞,以及现场报道的多位主持人,经过充分、认真的准备,呈现给大众的是堪称完美的、极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佳作,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设想如果换成虚拟主持人完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五、结语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是时代前进的必然。社会进步推进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有促进社会的进步。虚拟主持人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未来两种形态将互补共融,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创作者,要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应身体力行的岗位职责。新闻理想的缺失加之传播技术的革新,使有声语言传播的专业主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今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AI主持人的应用,使有思想和情感的有声作品似乎变得无关紧要。然而,有声语言是有感情、有温度的传播,这无疑是机器人难以替代的。要提升有声语言传播的魅力,增强有声语言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创作出有质感的、有温度的、有品质的有声作品,引导受众、感染受众,以优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张颂.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颂.朗读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 孙悦斌.声音者——孙悦斌配音理论及实践技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4] 刘秀梅,邵慧.媒介主持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5]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
古韵新唱
现代国画人物趣味性创作方法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编导的创作方法分析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景观审美结构解析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用公益吹起核心价值传播的清风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有关视觉艺术的创意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