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媒体融合的生长困境与突破策略
2022-04-29王华薇
王华薇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冲击,传统学术期刊虽然因为自身特性暂时幸存,但背后反映的是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生长的困境。由于学术期刊新媒体的网络基因不足、学术权威遭遇消解、合法身份获得困难等,其面向互联网的发展迟迟难以进步,探索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行动策略,需创新学术期刊网络办刊模式,打造学术期刊新媒体品牌、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机制,从而打破传统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固有模式,实现新媒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生长困境;突破策略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21年度编辑学项目一般项目“新时代高品质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B2021048)阶段性成果。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融合新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造成了严峻冲击。学术期刊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受众群体和传播渠道使其在这场浪潮中处境较为独特,其寻求融合发展的生长也似乎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构建学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学术融媒体是当代学术期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生长现状
近年来,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严峻冲击,使其陷入严峻的生存危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传统学术期刊。学者朱剑在《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一文中称之为传统学术期刊主流地位岿然不动,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种种根源问题[1]。学者李梅也在研究中概括传统学术期刊的新时代发展是“逆生长”[2]。可见传统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生长并不顺利。就学术期刊融入新媒体的最主要途径“两微一端”规模统计而言,2020年微信公众号已超2000万个,其中学术期刊公众号占比仅10%[3]。同年354万款APP中常用学报APP仅有不到100个,学术期刊官方微博也只有500个左右,且很多处于长期未更新状态。即使是很多善加维护的“两微一端”,也只是学术期刊纸本内容的直接平移和生硬嫁接,并未从内容构建起符合新媒体规律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这导致学术期刊新媒体运营效果普遍较差,关注度徘徊不前,影响力始终局限在小圈子内。
二、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困境分析
(一)学术期刊新媒体的网络基因不足
诞生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媒体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缺乏新媒体所需的网络技术基因。传统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多属高校、科研院所等,以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为主要职能,不参与市场竞争。这种状态下的学术期刊先天缺乏互联网理念基因,所谓新媒体转型多流于表面、始于形式而受困于所需的人财物投入和较低的投入收益比。复合型人才匮乏造成了技术壁垒,学术期刊编辑团队多为学者专家或文字技术人员,应对新媒体学术传播要求的技术储备和信息素养欠缺,所做工作只能是将文章内容移接到数字媒体中,难以做到对接新媒体传播要求的“二次创作”,更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无纸化编辑出版流程改造。而由于转型成本高企,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依靠财政支持,在互联网中又难以构建起自有盈利模式的学术期刊,更难以开展新媒体融合发展,后续发展严重乏力。
(二)学术期刊新媒体的学术权威遭遇消解
新媒体传播呈现高度碎片化、个性化特征。对应于学术期刊新媒体,则表现信息聚合带来的期刊虚化和自媒体兴起造成的信息源分散。以知网为代表的期刊数据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学术期刊各自为政的格局,当期刊文章进入数据库,就成为被单独索引的独立学术文章,而不再是期刊的一部分。期刊数据库通过信息聚合完成了学术传播垄断,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模式,因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间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4],期刊成为数据库的“打工人”,期刊风格和学术研究系统性和栏目策划完整性很难继续彰显。移动数据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生产、共享和传播信息,把握在学术期刊中的信息源被分散瓦解。
(三)学术期刊新媒体的合法身份获得困难
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并非简单的纸本内容平移和传播渠道修补,而是要依据互联网逻辑构建起全新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办刊方式,创立具有独立法定身份的学术期刊新媒体,这主要受到两个方面限制。一方面是官方认可限制。我国学术期刊实施期刊审批制度,刊号批放把控形成了严格的期刊准入门槛。而期刊新媒体作为互联网内容应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管理,无论从制度还是管理上都无法拥有与传统学术期刊同等的法定身份,也就决定了其只能作为传统学术期刊的附庸;另一方面是学术认可限制。现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立于传统媒体时代,其评价理论与评价模式要求必须以期刊为单位进行量化数据的统计排名,期刊新媒体尚未获得官方认可的刊号,也就不能踏进获得学术评价的范围。现行科研考核体制也以期刊等级作为核心依据,既没有正式刊号也没有获得学术评价的期刊新媒体无法衔接科研考核,内容生产者的学术成果无法参与学术评价,将失去写作动力。
三、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突破策略
(一)创新学术期刊网络办刊模式
改善学术期刊新媒体网络技术基因先天不足的弊端,需开展适应期刊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学术期刊采编、出版、反馈网络一体化的全新办刊模式。建设数字化采编集成系统,将作者投稿、初复终审、稿件录用、编校加工等环节集成于网络,便捷和优化采编流程。发展移动优先出版,在移动新媒体上提前发布出版内容,实现出版内容的快速传播和分布扩散,推进学术传播。出版后,应用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以社交力量助力学术传播,在众声探讨中实现知识的再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增长。要推进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受制于期刊管理体制、编辑部资金限制等,学术期刊建立起独立的新媒体专业运营团队难度较大,短期内或可借助数据库平台和技术外包的形式,实行技术人才柔性引进和合作共享,远期仍需在引进和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学术期刊自有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推动学术期刊新媒体深度融合。
(二)打造学术期刊新媒体品牌
学术期刊打造新媒体品牌需强化内容建设,增强对发布内容的深度再加工与再创作。根据新媒体快传播的特性,重新设计版面,解构文章内容,提炼核心内容进行推送,为深度阅读打开流量引入窗口;重建文章形式,打破纸媒静态版面的局限,引入图片、音频、动画等多种元素丰富内容表达;重构栏目策划,依据研究热点、行业动态、时事政治等重要节点将文章策划重组,为读者提供集中阅读。学术期刊打造新媒体品牌还需强化提供知识服务。期刊需主动回应需求,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如开放学术文章在线阅读、下载和传播分享,转变期刊单一的知识传播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为用户提供学术咨询,借助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功能提供对话式的交流服务,并可在一些领域尝试拓展知识付费。期刊还应发挥平台效应,开展社群化和社交化运作,构建“编辑—作者—读者”对话交流的学术社群,提升用户的黏度和依赖度。
(三)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机制
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报刊体制改革提出了至今最高规格的顶层设计;2015年《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推行媒体融合战略,开启了期刊制度改革的进程。在未来改革中,需进一步推进对媒体融合战略的制度落实,赋予学术期刊新媒体与传统学术期刊平等的官方认可身份,并不断推动学术期刊评价制度、科研管理考核制度的改革创新,增加期刊新媒体在学术评价中的有效参与和评价分量,构建起扶持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
四、结语
与蓬勃发展的大众新媒体相比,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之路并不顺畅,在早期的“两微一端”短期爆发之后,学术期刊新媒体的持续发展就停滞不前,无法打破传统体制束缚,构建起真正符合互联网规律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创新学术期刊网络办刊模式,打造学术期刊新媒体品牌、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机制等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期刊融媒体的发展,从而为推动期刊改革创新助力。
参考文献:
[1] 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17.
[2] 李梅.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逆生长”——兼论学术生态的再平衡[J].编辑之友,2018(12):37-40+48.
[3] 各学科CSSCI来源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全[EB/OL].https:// www.sohu.com/a/407244218_665896?_f=index_pagerecom_20.
[4] 何海翔.中国在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建设困境与路径[N].青年记者,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