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古诗鉴赏课堂教学方法探微

2022-04-29刘晓迪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刘晓迪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指出“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新的内涵变化”,这对高中古诗鉴赏课堂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以《诗歌鉴赏题之显隐互见》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如何有效引导高中学生由“显”知“隐”,从而“显”“隐”互见,找到破解古诗鉴赏密码的金钥匙。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古诗鉴赏;显隐互见

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树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等有重要作用。但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颇感对古诗鉴赏的启发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不强,相关教学评价、测试反馈也不尽如人意。基于此,在本届高三语文古诗鉴赏的二轮复习中,笔者更加注重教学实际,立足学情,以生为本,探究出一堂深挖古诗文本与鉴赏题干之“显”“隐”、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其思辨性与参与度的复习课,对高中常规课堂教学当有借鉴意义。

一、温故知新,“显” “隐”初探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因此要立足学情,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架构情况。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中对古诗鉴赏知识的梳理和对一定习题的练习,已基本掌握解读诗歌文本与审查诗歌题干的方法,即读诗歌的标题、文本和注释,审题干的关键词和准考点,同时也基本清楚应该回扣文本、组织好语言来有效答题。那么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该把教学重难点放在查漏补缺、精较深解之上。

在引导学生一番巩固旧知之后,笔者出示文天祥《除夜》一诗,让学生当堂完成这道主观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没有《过零丁洋》豪迈慷慨,格调不高。你如何评价这种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是一道本学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试题,在此之前学生已接受过考评,对该诗文本已有一定认知,但是当堂再做这道习题仍然效果不佳。正如新课标里所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为此笔者创设了一次逆向反思法,出示本题参考答案——“同意‘该诗没有《过零丁洋》那般豪迈慷慨的观点,因为‘空落落‘去堂堂等词句深沉内敛,而非高昂口号。但不同意‘该诗格调不高,这首诗歌具有较高的格调。表现在:诗歌情感丰沛而悲壮,既有对岁月时光、个人遭际的感慨,也有决心殉国、视死如归的正气。诗人形象悲而不屈,‘挑灯夜未央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独自守完除夜的坚毅从容。”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之上,让学生自主分析出题干中隐藏的考点,并回溯诗歌文本的深意。在课堂教学中,聚焦核心问题,设计驱动型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合作、探究空间。师生也能够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集中精力攻克难关。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

通过一番挖掘后,再反观自己的原始答案,自然能找出疏漏,弥补不足。学生果然相继分析出题干中的“豪迈慷慨”偏重于诗歌的语言风格,而“格调”一词基于文风又不止于文风,它还指向于诗人的人格操守、个人形象等,内涵深远。由此才生成了条分缕析、逐层递进的参考答案,值得借鉴。笔者趁学生若有所思、悟有所获之际,追问其中“民族英雄独自守完除夜的坚毅从容”又是从何而来,学生从容地示范分享了自己由诗人文天祥及其相关诗作引发的朝代背景和风骨气节等,可谓联想有据、拓展合理,助力作答。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就能常读常新,有新的体验和发现。

由此可见,学生自高中阶段建立起大语文体系以来,已经储备了好些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做的是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适时点拨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化散为整,显隐互见,灵活应变。在古诗鉴赏中显隐相生,真知互见。

二、拨云见日,由“显”知“隐”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如果仅从教学技术层面提升解题技能,终归流于表面。只有从素养的视野来变革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拓展。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诚然,理论知识开启心智,实践演练方出真知。学生是否真能通外显的题干措辞和诗歌词句来探究出内隐的考点和深意,还得通过他们的自主阅读和应用能力来检验。而在此过程中,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密切关联起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以提升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有鉴于此,笔者又出示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的真题王安石《读史》,让学生即读即练此题“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对此题,采取自答互评式方法来交流共进。受到老师的鼓励,一名学生率先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试做分析,他指出了题干中“道理”“启示”两个词语的深浅之别,颇有信心底气,但也坦诚讲出了自己在解读诗歌文本时的困惑,最后还恳请同学与老师为他指正疏漏。受此良好学习氛围的影响,其余学生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肯定了前者对题干措辞深意的解读,还补充了诗文中“当时”“末俗”“黮闇”“纷纭”“精神”等词语的意蕴,共同总结出运用文言知识、诗词格律也能剖析隐藏在诗歌文本里的深意。从而得出答案“道理:史书易被传误或以假乱真,史册也难以写尽高贤之士的精神风骨。启示:读书要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要知其人事,更要感其精神,以他们的人格力量激励自己。”

学生有感于理论与实践,纷纷总结道:在思考时,既要会看诗歌文面和直接的提问,知“显”,也要去挖掘诗歌的深意和题干的考点,探“隐”。再调动出积累的文言知识、诗歌素养和清晰的答题格式。这样显隐互见,相生相谐,助力优化答题。

为保证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嵌入式评价。适时评价学生是否敏锐发现外显的文本信息和题干考点,是否触类旁通地去联想延伸出相关内涵情感等,也可适时地引导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学到深处才能使诗歌鉴赏教学同步走向深入。落实讲练结合,促使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三、学以致用,“显”“隐”互见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怎自运用能力。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课堂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进而提高能力。在古诗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洞察外显的诗歌文本、题干背后隐藏的深意、背景和考点等,那么在古诗诵读、鉴赏、做题时能灵活运用这一方法,从而破解其中的密码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本堂课的最后,设置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围绕“颈联‘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这一问题鉴赏讨论刘长卿的唐诗《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并形成书面答案予以展示。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后,明确以下两点:(1)题干问“颈联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关键词有“妙处”“情意”“表达”。由“妙处”联想在一轮复习中总结过文学类文本和诗歌阅读这样提问,一般需要回答出内容上、结构上、情感上的作用。但是题干已有限制——“表情达意”上,所以无须再答结构作用了,就答内容与情感,也正好扣题“情意”。至于“表达”这个词,自然能联想起储备过的考点——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手法等。分析出题干中隐藏的这些考点,就便于回扣诗歌文本,针对作答了。(2)品读诗句,分析颈联的情意:“捣衣”这个意象,由于积累过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讲解过它是表现征人离妇之思或远别故乡之苦的——思乡,是第一层情感。还得细究“回雁”,依据注释,“回雁处”,大雁至此而止,人何以堪?标题中“自江西归旧任官舍”,为何?尾联中“贾谊长沙岂不知”,贾谊为何至长沙?《滕王阁序》中有“屈贾谊于长沙”,贾谊被贬至异地。用此典故,当是暗指自己也被贬。结合上下诗句才知,贬谪之远,是第二层情感。最后,颈联运用的这些意象、典故、声音、时空和叙述方式都是妙处所在。

在头脑风暴法的碰撞下,学生逐步分析获得答案:①颈联叙写诗人贬谪途经大雁南飞的尽头,夜卧江城听见捣衣声,表现诗人贬谪之远、思乡念亲之苦。②这是通过典故“回雁”、意象“捣衣”、以声衬情、时空结合等技巧来表情达意,尽显妙处的。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激励他们对美的追求,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经典文化的传播。这也正是显隐互见的奥妙所在。

四、深度学习,“显”“隐”相生

这一堂“诗歌鉴赏题之显隐互见”的复习课不仅是对高中古诗鉴赏课堂教学的方法的探微,也是对启发学生持续深度学习的一次尝试。学生的深度学习有赖于思维水平的提升,助力的思维方法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还有一种好用的思维工具是焦点讨论法。

焦点讨论法在四个层面提问:(1)客观性层面,即关于事实、外部现实或印象的问题。它是学生能够体验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等信息。学生从外显的诗歌文本中能直观获取的诗人身份、处境、事件等即为客观性层面。(2)反应性层面,即唤起学生对信息反映的问题。这种反应包括内部回应,情绪或感受,与事实相关的隐藏意象或联想。是个体面对客观性层面的信息时体验到的某种内部反应。这是学生凭借其既有知识积累、自主想象、共情能力可以获知的。如本堂课中学生可以调动知识储备,联想起“捣衣”意象、“贾谊被贬”典故的内涵,挖掘其内隐的深意。(3)诠释性层面,即发现意义、价值、重要性、含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东西。教师可相时而行,当学生已进阶到这一思维层面时,激励学生主动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文本内蕴,诠释其意旨,达到深度学习思维的升华。(4)决定性层面,即引发解决方案、结束讨论、促进学生个体或集体就未来做出某一决定的问题。它指向学生的判断,以及下一步如何去做。这个思维工具,基于“显”“隐”相生的事理共性,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理解剖析诗歌文本和鉴赏题干,触类旁通,高屋建瓴,迎刃而解这一课堂教学命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步入学习进阶的佳境。

“显”“隐”相生的思维导向让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不像小学数学中的加减法这么简单直观,知识的层级在教材中的呈现也并不直观。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所要学习知识内容的“阶”,然后再根据知识的层级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核心问题、驱动式任务以及嵌入式评价。

比如本堂课中在每一首诗歌阅读之后,笔者均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指引学生或作答或讨论或展示书面成果,以便针对性完成学习任务,聚焦性锻炼思维品质。而学生学习路径的获得依赖于评估与证据,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见,掘“隐”而“显”,通过反馈手段督查学习过程是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材料的逻辑规律相吻合,并适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龙妍羽. 高中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1]王志生.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鉴赏教学的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王虹伟,王金香. 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6):12-15.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新课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