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实践与创新

2022-04-29张亚芬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20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实践创新

张亚芬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受众市场被瓜分,电视媒体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融合发展新契机。怎样做好融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创新改变值得重点探讨。本文概述了民生新闻,分析了其当下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几点实践创新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背景;民生新闻;实践;创新

随着2002年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电视民生新闻走进了大众视野,随后各大电视台相继效仿推出,以选材平民化、内容生活化、语言本土化、形式互动化获得了观众的青睐,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热潮[1]。

但是,随着民生新闻栏目的不断增多,逐渐出现了内容同质化、媚俗化、内容浅表化、炒作等问题,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出现明显疲态,且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媒体格局及传播方式的变化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中的常态化采编流程,使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不断缩小,受众也被新媒体分流,严重影响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同时,新媒体大环境和丰富的形式也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新的机遇及挑战。民生新闻作为服务功能较强的电视新闻,做好融媒体融合下的实践和创新,更好地服务民生是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民生新闻的概述

(一)民生新闻

众多研究者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大多观点认为民生新闻为是在国家新闻政策引导下,着眼民生民情,以反映人们生活为内容的新闻,与日常老百姓生活形态息息相关的节目[2]。其传播特点是平民化、故事化、直播化、服务化等,具有贴近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

(二)创新重要性

融媒体整合了多个类型的媒体模式,高度融合了网络、电视、智能移动端,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时间及空间限制,为电视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3]。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融媒体技术引起了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视,纷纷建立了融媒体中心,想要获得良好的新闻实践效果。民生新闻本身是贴近人们生活、社会及群众,集中反映社会及生活的各方面的新闻类型,也是走访民情、搜集民意、解除民忧的载体[4]。融媒体背景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增多,传统电视传播及编辑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所以,应借助融媒体的技术优势弥补不足,以创新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及传播方式打造优质民生新闻,以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良好发展。

二、民生新闻当前问题

(一)节目单一化

人们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及自我意识有所提升,较倾向对具有特点的民生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立场,强烈需求多样化的民生新闻节目[5]。当前的民生新闻单一化明显,节目类型多是大同小异,模仿性较高,观众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民生新闻的传播形式也存在地域性,地方频道多以本区域的小众民生新闻为主,不利于传播渠道和覆盖面,无法有效优化传播质量。

(二)观众参与度不高

融媒体时代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使传统的民生新闻在观众参与及互动性上受到严峻的考验。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多以主持人讲解报道的单向信息传播为主,与观众间的沟通较少,观众被动接收新闻信息,无法及时参与其中发表自我的观点,切身主张无法得到有效表达,严重阻碍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三)内容不新颖

如今,传统电视新闻不再是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等移动智能端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严重冲击了电视媒体的收视率[6]。部分电视新闻节目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进行了媒体融合,但因其获取素材、线索采访、编排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且人才理念、技术欠缺,导致民生新闻依然存在内容不够新颖、节目吸引力不足的现象,无法有效吸引及留住观众。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与创新策略

(一)守正自身,坚守正确价值取向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渠道不占优势,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更多观众,节目内容变得低俗、娱乐,使其背离了民生新闻本质意义,也降低了在观众心中的地位[7]。在此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更应该注重自身社会功能,避免新闻传播过于搞笑、媚俗、暴力,以减少社会负面情绪。同时严守角色定位,确保传统媒体在观众心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电视媒体是传播弘扬正能量的中坚力量,具有一定社会职能[8]。在新闻传播中,必须通过正确方式和合理途径落实媒体职责,调动媒体资源,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增加社会生活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事件报道,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对新闻的线索处理中,要考虑新闻价值及社会效应,以媒体职责为基础做好新闻线索的编辑、加工,树立电视媒体的社会担当。在海量复杂的传播环境中,电视民生新闻应重视自身传统媒体的属性,坚持核实新闻、鉴别观点、把关内容,辟谣谣言、纠正错误解读、表明自身鲜明立场及态度,做好舆论的引导,严格坚守新闻把关,在众多海量媒体信息浪潮中树立坚定牢固的公信旗帜,不随波逐流。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因疲于创作及媒体大肆传播,多将互联网上的热度新闻进行二次利用,减弱了自身的一线采编能力,无法创作出原创新颖的内容。媒体间的竞争尽管激烈,但最终的结果体现在传播内容竞争上,坚守并做好节目内容的生产和创造才是电视媒体立身之本,才能在发挥自身优势,以原创形式的保守内容为重点,打造出众多媒体无法替代的独特内容,并在故事、情感、温度、立场上下足功夫,才能使电视民生新闻脱颖而出,受到大众关注,保持其广泛的影响力。

民生新闻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核心重点就是本土化。只有坚持本土化传播理念才能拉近区域受众的距离,扩大其本地影响力。但新闻内容不要局限于百姓小众生活上,不要过于鸡毛蒜皮,应从新闻内容上生产出多元的民生新闻,看到大政策、大格局、大发展。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在区域受众收视习惯及喜好的基础上做好内容创新,利用本土优势打造节目特色内容的同时坚持挖掘新闻的深度性、聚焦性。

(二)融合自如,实现多元化

1.媒体融合

新媒体的兴起,凸显了其众多优势,如信息资源获取迅速、观众互动性强[9]。传统媒体应做好与其融合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逐渐走上了媒体融合的道路,经新媒体的有效资源武装自己,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主要特性,使其迅速在媒体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传播者经新媒体把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受众又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使其形成良好的循环传播模式,是当下社会发声的重要表现形式。电视民生新闻在很早前就采取了互动措施,如热线电话、短信参与、电子邮件等。但新媒体的发展实现了互动渠道的新形式。自微博兴起以来,各大传统媒体均建立了自身的官方微博,许多电视节目、电视媒体人都进行了微博认证。例如,安徽广播电视台的《每日新闻报》在开通官方微博的同时还在节目中增设了“微观天下”版块,观众不仅可通过微博评论、发表意见,还可与节目组互动、参与到节目中。可以看出,电视民生新闻和微博的新媒体平台合作,不仅能获得大量的新闻信息资源,还可获得观众的及时反馈信息,以有效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单向传播弊端,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跨媒介的资源融合

音像资源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资源,多是经本台的记者及摄像师获得。在新媒体及移动端的大量发展下,其受到了不能及时记录重要画面及现场声音的限制。信息技术及电子设备的发展使人们更习惯用手机、DV等便携设备进行随时随地拍摄记录[10],并在拍摄完成后及时上传到网上,不断传播发酵,精彩的视频多会成为社会热点。且当下各种视频APP的浏览也成为市民的日常关注之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编辑可从海量的资源中根据观众关注度、观点评论,选择有用的选题及视频进行跟进、深度挖掘,以扩大节目的关注度及影响力。所以,传统电视媒体的跨媒介合作是重要途径。例如,微博上媒体人闾丘露薇的合肥机场打车遭遇,引发了众多的评论热议。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夜线六十分》就以此微博挖掘了出租车乱象的新闻报道,引发了众多城市中难以回避的打车问题,如打车难、拥堵、绕路等,提出了“你遇到过什么打车问题”“你对打车有什么建议”等问题。众多网友进行了跟帖、评论。次日,这条新闻便引起了当地运管部门的注意,立即加强了运管整治措施,明确了惩罚措施,发挥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社会作用。

3.用户融合

传统电视媒体把信息成功播出作为传播的结束,但移动端却认为仅是开端。因数据流量才是互联网衡量传播效果的有效数据凭证,而只有先有用户,才能有与流量有关的点击率、转发率、关注率。所以,掌握信息传播扩散的核心需掌握用户资源。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必须做好用户融合。首先,做好用户习惯融合。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的信息较碎片化,用户获得信息时间、空间也有变化。要想提升信息传播速率及效果,就要分析用户的媒体使用、接收等习惯,以此进行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可经大数据获得用户媒介使用的高峰期,如睡前、午休等时段频率较高,在此时段进行新闻推送可获得较高关注度,实现用户需求的及时供给;其次,做好用户属性融合。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偏好、搜索历史,研究其个人属性特点,以获得忠实的用户,实现精准的新闻信息传播;最后,做好用户行为融合。新媒体技术催生了众多自媒体,人人都是参与者。将用户当作传播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从其身上获得内容资源,还可使其参与其中,增大互动效应,经民众爆料方式引导用户积极参与到民生新闻内容的生产中,促进其互动性和相关性,使民生新闻更好的传播。

4.文化融合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融合发展中,要顺应时代潮流,融入当下流行文化,如网红文化、粉丝文化。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可模仿自媒体大V模式建立自己的粉丝团,通过微博、微信、线下培养粉丝、后援。通过开展活动、积极互动凝聚及稳固自身的受众群体,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以促进电视民生新闻更好的发展。

(三)创新突破

1.创新

从传媒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媒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建立在传播技术变化发展上的[11]。由此可见,传播技术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支撑,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媒体融合非常重要。对电视民生新闻来说,必须先清楚了解及掌握新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利用,以实现与新媒体的技术驱动。目前传播市场形势是以受众为导向,传统电视媒体可根据大数据分析以了解观众的喜好、需求,进而更好地进行民生新闻内容的编辑、优化及升级。所以,技术上要创新出具有采集、抓取、分析研究数据为一体化系统,以为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络的发展产生了各种网络流行语,很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播报时都会加以运用,以提升观众的贴近性。但频繁使用或生搬硬套,会使观众丧失新鲜感,且过于依赖流行语,也会使电视新闻失去本身价值。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应考虑创新性,思考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流行语,让流行语幽默不失分寸、活泼风趣不离主题,以提升自身节目知名度,创造不一样的传播价值。

2.突破

融媒体背景下,专业的全媒体记者和主持人才能讲好民生故事、为群众发声。所以,电视媒体应打破现有的人才机制,引进、培养多能、复合型人才,建立专业的全媒体团队。电视台可出台相应的薪资待遇、福利发展等长期政策,以吸引融媒体专业技术人才及内容生产人才加入,也可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实践基地,为电视台不断输送所需人才。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是贴近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受到素材、编辑、新闻深度、技术等影响,存在诸多不足,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及有效传播。所以,应客观分析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守正自身、坚守正确价值取向,并融合自如、创新突破,实现多元化,以促进民生新闻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瑜.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探究[J].科技传播,2020,12(9):78-79.

[2] 朱严.广电融媒体把握民生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6):157-159.

[3] 袁晖.论电视民生新闻的视觉影像表现[J].新闻文化建设,2021(24):113-115.

[4] 章卫华.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叙事路径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21,26(6):98-104.

[5] 孙锋.基层电视媒体民生新闻新媒体发展初探[J].中国新通信,2021,23(23):135-136.

[6] 王立根.浅谈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色[J].传播力研究,2020,4(17):79-80.

[7] 李明.论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以《1818黄金眼》为例[J].电视技术,2021,45(11):23-25.

[8] 甄伟锋,韩晓燕,崔英霞.新媒体冲击下地方民生类电视新闻采访对策:以福州台《生活零距离》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4):49-51.

[9] 史克昌.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1(9):77-79.

[10] 范颖.新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J].传媒论坛,2021,4(12):75-76.

[11] 李玮.媒体融合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发展趋向[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3):74-78.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实践创新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