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2-04-29周丽萍

教育视界(外语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英语

摘 要:整本书阅读可以弥补教材在阅读语篇完整性、丰富性以及输入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有层次的教学指导,才能实现其课程意义和教学意义。据此,提出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即依托层层递进的三种指导课型——导读课、赏析课和分享课,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探究整本书内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赏析课;分享课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参照蓝思指数的初中英语主题拓展阅读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制约,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要指导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和发展阅读素养。教材尽管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高质量的平台与载体,但因教材编写具有特定的规律及原则,其呈现的阅读语篇在完整性、丰富性以及输入量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具有高度综合性、情境性、完整性的整本书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整本书阅读要突出一个“整”字,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整的故事情节,把握整个故事的脉络,挖掘主旨大意,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突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二、阅读材料的选择

《课标》指出,要注意选择并补充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国内正式出版的英语(分级)读物,或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语言水平和兴趣爱好的阅读材料,参照课程内容遴选阅读主题范围,如青春期学生感兴趣的,与成长、家庭、校园、科普、社会问题等相关的主题,确保内容积极向上。因此,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我们应关注以下两点。

其一,阅读内容契合教材单元主题。译林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以一定的主题统领,单元主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息息相关,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深入探究主题意义。而教材内容因过多承载了语言知识和语法功能,语篇零散、短小,不足以支撑学生领悟单元主题意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基于此,依托单元主题,选择整本书阅读书目,不仅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和阅读兴趣,也是实现深度阅读,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其二,阅读难度匹配学生阅读能力。首先,我们可以参考国内的分级阅读标准来为学生选书。《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中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英语读物分为21个级别,并与英语阅读素养发展阶段和目标年级分别对应,从词汇、语句、篇章、呈现形式和参考样张五个方面详细描述各个级别对应读物的典型特征,教师可以参考这些直观描述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其次,我们还可以依据美国蓝思英语分级阅读测评体系为学生确定读物,从蓝思测试系统,测出读物难度和班级每个学生阅读能力的蓝思值,之后选取班级学生阅读能力的蓝思平均值,根据平均值,选取与之匹配的课外读物。再者,一些课外读物如《黑布林英语阅读》《津津有味·读经典》《典范英语》《多维阅读》《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等本身以分级体系的形式呈现,也可帮助教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合理选书。

三、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

实践研究表明,仅基于兴趣和直觉感悟的阅读无法实现对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深度的培养,只靠阅读量的积累并不必然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需要来自教师具有组织性、结构性的教学指导,才能实现它的课程意义和教学意义。由于整本书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很难在一课时中完成阅读教学,故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可分为三种课型——导读课、赏析课、分享课。三种课型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一)导读课

导读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导”。教师可以基于学情和整本书的特点,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设计多种形式的导读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助推其持续阅读。

1. 介绍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写作背景主要包括社会背景和作者经历等方面的信息。一般而言,作者创作作品不是空穴来风,可能是其在当时当境的社会中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的体验,也可能是其对人性的洞察和反思。作品的诞生常和写作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书评等信息,或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前言、封底,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和本书产生的影响等,激发学生进行全书阅读的迫切心理。

例如,《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通过对三个来自不同家庭孩子成长经历的描写和性格特征的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人类美好的心灵追求。在导读课上,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前言,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20世纪初出现的新思想,认为大自然和乐观思维能治愈疾病和心灵;在前言部分还介绍了作者伯内特出生于英国,童年丧父,跟随母亲过着艰难的生活。教师再让学生阅读封底,封底介绍了书中主人公玛丽(Mary)的父母在印度去世,她搬到英国,住到了叔叔家的大房子里。学生从前言和封底得知,主人公玛丽的童年境遇几乎和作者如出一辙,瞬间对整个故事充满好奇,投射了作者影子的主人公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小说的创作目的会有什么样的关联?由于此小说已被拍成电影,教师播放电影开头片段:失去双亲的玛丽被带到叔叔家神秘的大庄园,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而新奇的。同时呈现《纽约时报》评论——这是一本神奇的充满糖果香味和心灵魔法的书。电影开头片段和权威评论都给这本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整本书来寻找答案。

2. 设置悬念——形成阅读期待。

基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书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等,从这些多模态的语篇部件中,促使学生预测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对于前后落差明显的故事类读物,不妨让学生先读首尾部分,在首尾段内容的强烈对比中,形成悬念,激发他们去探究中间情节的欲望。

例如,《“动感小鸡”乐队》(Chicken Beat)讲述了女生贝蒂(Betty)在学校因身高和名字,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孤立,后来成功化解的故事。故事开头的贝蒂形单影只,愁容满面;故事结尾的贝蒂成为校园乐队主力,众星捧月,神采奕奕。在导读课上,教师呈现故事开头和结尾的两张主人公图片,并让学生阅读故事开头和结尾部分。同一个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际关系和精神状态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教师顺势布置学生自读完整本书的任务,要求其探究导致故事逆转的中间环节。

3. 授之以渔——助推持续阅读。

导读课的另一个意义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的策略和方法,为他们后续开展自主阅读、提炼整本书信息、探寻整本书主题意义以及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活动提供可循的方法和工具,提高其阅读能力。

《大卫和超级神探》(David and the Great Detective)讲述了大卫(David)梦想成为一名超级神探,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该故事人物关系较复杂,情节发展多有悬疑。据此,教师给学生提供半控制型导读单(见图1),从人物、背景、情节、冲突和主题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在导读单的助力下,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有章可循,在边读边完成导读单的过程中,厘清人物关系、故事脉络、情节冲突等,并对人物性格、主题意义有了初步思考。为后续的赏析课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整本书阅读中获得能力迁移。

(二)赏析课

赏析课是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强调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全面参与、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和文本及作者进行深入互动,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导读课的引导下,学生课后已阅读了整本书,借助导读单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意义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思考,这些都为赏析课上进行深度学习做了铺垫。

1. 赏人物。

在整本书的选材中,小说体裁占了很大比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只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才能理解小说内涵,真正读懂小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观”路径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是基于发展观的动态分析。人是环境和社会中的人,这就决定了小说中创造的人物所具备的性格,通常不是一成不变的,主人公的性格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和他所经历的事情发生变化。基于此,我们需引导学生寻找主人公性格转变的动态轨迹,并将其性格进行前后对比,从而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如《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中的主人公斯克鲁奇(Scrooge)起初是一个冷漠自私、吝啬至极的富商,但在圣诞前夕,三个精灵的造访,让他重新审视自己和人生,变得热情温暖,好善乐施;证明主人公在他者的感染下,已经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我们对此类人物形象的分析就应该建立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

二是基于比较观的主次参照。在小说中伴随着主要人物的出现,还有次要人物的衬托。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互动,次要人物的行为会让主要人物产生什么感受、想法和行为;然后让学生比较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及问题解决路径。在《秘密花园》中,主人公玛丽之所以从最初的暴戾乖张到后来的阳光热情,农家子弟迪肯(Dickon)对她影响至深,他们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变成同一类人;玛丽和庄园少爷科林(Colin)之间的冲突,恰恰展示了玛丽心智的成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另外,玛丽和科林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玛丽从科林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从而更坚定了帮助他的决心。教师可以借助韦恩图(Venn diagram)分析他们三人性格的异同,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冲突和主旨内涵。

三是基于全面观的多元解析。人性与生俱来具有多面性,在小说中常塑造性格丰满的圆形人物。在阅读课上,教师需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分析人物。比如如何分析《项链》(The Necklace)中玛蒂尔德(Mathilde)的性格,难道她仅仅只有爱慕虚荣吗?其实我们从她十年含辛茹苦地工作,把项链的赔偿金如数还给朋友,可以推断她性格中还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珍视友情的一面;她洁身自好,有着自己内心的坚守。因此,教师要有效引领学生从客观辩证的角度去解析人物特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中人物的立体感和多面性。

2. 赏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的修辞之妙、画面之美和留白之意,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鉴赏整本书语言。

一是赏析语言的修辞之妙。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情感性、多义性,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揭示主题,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体会语言的表意功能,可以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在《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一书中,小王子深深爱着玫瑰花,当他面对几千株玫瑰花的海洋,他仍觉得自己照顾的那一朵是他心中的最爱。文中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小王子对玫瑰花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

“because it is she that I have watered;

because it is she that I have put under the glass globe;

because it is she that I have sheltered behind the screen;

because it is she that I have listened to, when she grumbled, or boasted, or ever sometimes when she said nothing. ”

教师先呈现书中的排比句,再呈现具有相同意义的普通句式。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句式,对比朗读,感受排比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工整和气势,在情感表达上的震撼效果。接着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玫瑰花,面对小王子的内心表白,你会有什么样的回应和感慨?请用排比句表达你的所思所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语言的形式之美和情感之美;通过基于文本逻辑意义关联的排比句式迁移运用,和文本互动对话,内化语言。

二是感受语言的画面之美。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材料以故事类题材为主,文字富有画面感。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创造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文字阅读中,经由想象,在脑海中生成不同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语言的画面魅力。

童话故事是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一部分,其特点就是以作者的想象来带动读者的想象。《绿野仙踪》(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属于童话故事,多萝西(Dorothy )原居住在灰蒙蒙的草原,一阵龙卷风把她吹到了美丽的奥兹国。文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奥兹国的意境之美。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朗读,感知语言,再根据文中描述,结合自己的想象,用一种主色调画出想象中奥兹国的美。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以画面展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语言意境的理解。有的学生用绿色画出充满生机的奥兹国,一望无际碧绿的田野、绿油油的大树和绿色的花园;有的学生用白色呈现此处的纯净之美,白云触手可及,白色的篱笆整齐排列,白色的小鸟自在飞翔;还有学生呈现了梦幻般金色的仙境,金色的阳光洒在小溪上,泛出金色的波光,金色长发的多萝西带着她的小黄狗在溪边漫步。学生基于不同情感体验,将思维具象化,把意境优美的环境描写定格成画面,形象地展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三是揣摩语言的留白之意。“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就是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让人恣意遐想,思维驰骋,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项链》的结尾,当玛蒂尔德的朋友向她说出项链是假的后,故事便戛然而止。这个如晴天霹雳般的回答,在玛蒂尔德和读者心中都掀起了惊涛骇浪,作者通过留白的手法,让结局充满了多种可能。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情绪和思维喷发的当口,让他们创编对话,配以动作和表情,再在全班演绎。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用思维和想象补白,展示了对文本的理解角度和深度。

3. 赏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整本书常常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且蕴含多元的主题意义。主题意义的探究不是教师告知学生的一个结果,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过程。在赏析课上,教师需立足学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与文本深度对话,领会主题的深刻内涵,并将主题意义与真实生活关联,让主题意义和自身产生交融,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是多角度解析,探究主题的多元性。一本书往往不止一个主题,整本书主题的多元性是由作品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对于同一部作品,可以有不同的审视角度,每一种角度都可以形成不同的主题判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交流体验和感悟反思中,多角度解析作品主题。在《小王子》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思维碰撞,提炼出多个主题意义:从人与自我角度,体现了保持纯真之心,追求自由和真善美,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反思人生的意义等主题;从人与社会角度,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责任、爱与信任等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角度,阐释个性化理解。

二是关联生活,探究主题的深刻性。学生阅读前已拥有生活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就是将主题和自身生活产生关联,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花朵街的狗老大》(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一只忠于职守、为他人服务的忠犬故事,用忠犬隐喻生活中有责任担当的“英雄”。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英雄”原型,学生认为智勇双全的中国机长、疫情之下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呕心沥血的教师都是生活中的责任担当者。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有感而发地表达对新时代英雄的崇敬。接着教师引出当下中学生的“追星热”话题,让学生讨论:到底哪类人才是这个时代该追的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自身,将已知经验和新经验产生关联,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生发新的感悟,基于理据表达个人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分享课

阅读分享课体现全员参与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囿于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和课堂时间的限制,赏析课的舞台可能只属于部分优秀的学生。如何满足一些反馈较慢的学生需求?如何给一些有潜力可挖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赏析课末,从“说、写、演”的角度布置学生课后小组探究作业,生成一些创新性的成果,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分享课上进行展示。这种多元语言输出的方式,有助于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渡,进一步挖掘文本价值,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保持阅读热情,形成“导读—赏析—分享”的良性循环链。

1. “说”的分享。

《课标》在表达性技能内容要求中指出,学生能围绕相关主题口头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并说明理由。整本书中常有多个人物角色以及耐人寻味的情节。学生可以自选故事中的某一人物或一组人物进行深度剖析,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也可以选择某一关键性情节或看似一带而过的细节,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还可以选择一些在赏析课上未曾深入探究的点,去评析其中的精巧绝妙。为了“说”得更清楚透彻,可用思维导图或自制PPT,一方面便于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另一方面提供了语言输出支架。在《秘密花园》的分享课上,有一组学生另辟蹊径,从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精妙。小组合作制作PPT,罗列多处环境描写,每个学生各自承担一处解析,从景色、天气、季节等环境要素入手分析,推断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是在赏析课上师生未曾触及的方面,体现了学生的能力迁移和深度思考。

2. “写”的分享。

“写”是语言输出的一种高级形式。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片段仿写或故事续写。传神的心理描写是《花朵街的狗老大》的语言特色,在赏析课上教师抓住了这个特点和学生细品。课末,教师布置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情节,即狗老大最后俨然成了明星,大家都争着和他乘坐同一班公交车,小组创写狗老大此刻的心理活动。有学生写出了他成为明星之后的兴奋和激动之情;还有学生描写了因车上人多拥挤,而且大家都对他评头论足,导致他产生烦躁的心理状态。另有学生写出他矛盾的心理活动,狗老大一方面觉得有众人跟随,威风凛凛;但另一方面因人多为患,破坏了花朵街的安宁,让他为街道秩序担忧。在不同心理活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内化语言,活用语言,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也发展了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

3. “演”的分享。

表演集语言、思维、文化和情感于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创中学”中获得真实体验,实现主题意义的内化和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既可以选择整本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强化矛盾冲突,丰富人物对话,在班内进行短剧表演;对于开放性较强的故事结尾,也可以续编故事,进行剧本表演。《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精巧易懂,蕴含哲思,结尾具有开放性:当小男孩说出皇帝没穿衣服时,众人悄悄附和,这时皇帝听见了……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同一个故事,进行分组续编和表演,在语言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调动逻辑思维,展开想象,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深度互动,获得情感体验,自主建构文本意义。

四、结语

整本书阅读以其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主题内涵向学生展示出一个精彩的多元世界。教师应基于“整进整出”的理念,将课内外阅读活动有机融合,在导读课上,强化学生阅读动机,关注其阅读过程的推进;在赏析课上,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达成深度阅读;在分享课上,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在个性输出中促成反馈评价。整本书阅读的三种类型指导课环环相扣,各有侧重,逐层推进,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实现对整本书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使其获得情感和精神的共情共鸣,成为终身阅读的爱好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金秀.中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的五点主张[J]. 英语学习,2019(7).

[3] 吕敏敏.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10).

[4] 蔡琼,张金秀. 中学英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

[5] 张利琴. 名著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建构、实施与评价[J]. 教育视界(外语教学),2020(3).

(周丽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邮编:214200)

周丽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二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实践思考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强化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