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讨
2022-04-29邓小玲
邓小玲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文化意识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方式方法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具备的英语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冀教版八年级教学为例,简单分析当前中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以及跨文化交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策略;八年级
“To be bilingual,one must be bicultural.”即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要掌握两种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好英语并自如地实现跨文化外语交际,这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语言人才。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基本概况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两个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明显差异的人进行交流应当注意各方面问题,相互尊重以确保得体交际。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西方事物进入大众视野中,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新知识,还能在课下利用各种平台汲取信息。因此,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需求。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中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和技能,还应当深思多元文化对教学的影响,将跨文化交际与课本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改变以往单纯的全西方式教学,实现中西方文化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能够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以锻炼学生双语双向文化的应用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综合语言素养。[1]
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与不足
1.重视笔试
受到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会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导致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应当侧重于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法学习,并将学习目标设定为可以高分通过考试而不是可以用英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更加侧重于学生答题技巧的掌握,这样重视笔试的教学和学习观念会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可以考到很高的英语分数,但却无法用英语开口说话。
2.缺乏口语教学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能力,其中“听”和“说”放在前两位,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需要能够听得懂并开口说。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口语教学时间较少,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口语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锻炼听力、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提升上,“说”仅仅体现在背诵单词等方面,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不愿意甚至不敢开口说英语。殊不知在跨文化交际中,口语交流至关重要,在国内外交流与来往日渐频繁的今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型语言人才,这就要求中学生应当加强口语训练,逐步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3.缺乏真实的英语环境
多项研究表明,学习效果和学习环境具有正向相关性,尤其是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提升具有明显助益,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初中尚不具备真实英语环境课堂的创设,没有条件聘请优秀外教,即使应用情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也很难为学生创建出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无法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
4.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著
在西方,见面打招呼会用“Hello”开头,然后谈论交通、天气、兴趣爱好等,而在我国则不会这样交谈,一般会就双方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展开交流;在我国熟人见面会问“要去哪儿?”“去干什么?”等,而在西方如果这样问便会使对方很反感,基本上不会回答甚至还会反问“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十分显著,不仅体现在日常用语表达上,还会表现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在跨文化交际中稍有不慎,即使出于好意也会造成对方的不适和厌恶,产生误会。
三、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均有不同的文化,主要是受到历史发展、生态与宗教环境等因素影响。《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与认知能力扩大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范围及内容,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授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同步了解中西方差异,初步具备外国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并能够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相关联,随着学生逐渐进入更高水平的英语学习,更加需要增加西方文化知识的广度及深度,扩宽视野并逐渐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掌握中外文化知识并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也曾提到,跨文化交际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跨文化能力,二是交流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敏感地感受到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接受并能积极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这些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了解中英文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并提高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2]。在实际中学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方文化差异”纳入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整合中西方文化知识、引入不同文化观念,逐渐消除以汉语为母语的文化障碍,激发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并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1.注重词汇类比,培养文化观念
英语学习的重点在于词汇记忆和语法掌握,多数教师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单词记忆、语法理解上,因此将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教师便可以先从词汇入手,通过词汇类比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例如中国形容一个人很笨会用“猪”这个字,但西方人却会用“as stupid as a goose”来形容一个人很笨,其中“goose”居然是“鹅”的意思[3]。又例如中国会用龙来比喻一个人很优秀,但是在西方,龙是一种凶猛、残暴、不祥的动物,常用来形容人不好的一面,如果我们将“他游泳游得很棒,像一条蛟龙”翻译成“He swam like a dragon”,则完全违背了原本想要表达的夸赞之意。通过词汇类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并感受语言的魅力,逐渐形成文化观念,在使用英语时更加尊重西方国家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文化。
2.对比中西方人文特点,渗透英语跨文化教育
在人文特点上,中国人崇尚内敛、谦逊,西方人则更加自信、外向,例如当你对一个中国女孩说“你很漂亮”的时候,她们大多会很谦虚的说“没有,不值一提”或者反过来夸赞“你也很漂亮”,但当你对一个西方女孩说“You are so beautiful”,她会很开心并直接回答“Thank you”,这两个简单的对话中便可以看出鲜明的中西方人文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人文特点入手渗透跨文化交际内容,例如可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向学生分享具有西方鲜明人文特点的文章,让学生找出其中与我们待人接物不同的地方并尝试用英语表达。
五、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1.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3-14岁,与成年人相比,好奇心更强、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较为活跃、乐于表现,很喜欢用自己学到的英语知识与他人交流,简单来说就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自己未知的事物愿意主动了解,也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具备学习英语的心理和条件,可以将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与课本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基本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听懂并会说社区相关词汇,包括perfect,thirsty,complete,both…and…等;能够听懂并会用when和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学会Talking about neighbourhoods(谈论社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自己制作的社区地图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习方法。积极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观察多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的简单英语;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与行为;对比了解自己社区与西方社区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及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建立邻里之间友好的交际关系。
3.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社区图片、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例如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说说这是哪里,学生会回答这是一个社区,然后提问:“What is a neighbourhood?(什么是社区)”,学生回答:“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有房子、有公园、有健身器材”等。之后教师总结:“不同国家社区环境、人们的生活有明显差异,接下来我们来走进本节课,看看西方的社区又是什么样子呢?”
(2)具体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李明的map进一步加深学生对neighbourhood的理解,为引出draw their own neighbourhood做准备;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自由大声朗读等方式掌握全文正确发音并学习重点词汇,借助元音辅助学生快速记忆单词;接下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分小组讨论、反复阅读等方式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生独立总结学习心得体会、完成课后练习题等过程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布置作业要按照分层原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的社区情况,还可以描绘自己理想中的最佳社区,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说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
(3)跨文化交际渗透。在社区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邻里之间的相处很重要,任何看似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摩擦,掌握社交礼仪很重要。中西方在礼仪文化方面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穿插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讲解,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完成学习。
首先是在日常打招呼和称谓中,中国人大多喜欢用“去哪儿呀?”“吃了吗?”等亲切的话语开头,目的是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但在西方人的理解中,这样的问题十分冒昧,会给人一种“盘问”的感觉,属于窥探他人隐私的做法,很不礼貌且很尴尬。在西方,人们仅仅只需要一句“Hello”便可以完成打招呼和问候,或者根据时间说“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中午好)”即可。在英国,人们见面会说“It's fine today(今天天气真好)”,一方面是因为英国天气变化无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英国的民族人民相对保守,他们不喜欢在他人面前谈论年龄、收入、家庭等私事,也不愿意谈论政治新闻,天气是一种既简单又能缓和谈话气氛、打破僵局的方式。在称谓上,中国人只有对十分熟悉亲密的人才会直呼其名,其他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根据目测年龄称呼“叔叔”“阿姨”等,而在西方则“直呼其名”的范围更加广泛,对于陌生人或在正式场合,常用“Mr.(先生)”“Mrs.(夫人)”“Miss(小姐)”等称谓,在家中或非正式场合则不用分长幼尊卑,均可以直接称呼姓名或昵称,这并不是不礼貌的表现。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堂前半部分教学环节中融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简单了解在中西方不同的社区中,遇到邻居应当怎样称呼和打招呼。
其次,王梅在map地图上画了一个Canadian Restaurant(加拿大餐厅),珍妮来看我的时候便可以一起去吃,这时教师可以分享中西方的餐饮礼仪差异,例如中国人将吃饭看得很重要,认为“民以食为天”“一顿不吃饿得慌”,食物最好色香味俱全,甚至营养是次要的,好吃、好看是重要的;西方人则更讲究饮食的营养均衡搭配,吃饭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和生存需要。在就餐氛围上,中国人喜欢热闹,多数时候会很多人围在一起吃饭,看国内餐厅的圆桌便可以知晓,而且进餐过程有说有笑,十分热闹温馨,除了十分重要的正式宴会之外,一般没有特别的餐桌礼仪要求;西方人则十分讲究用餐礼仪,认为环境应当安静幽雅,就餐时不能发出很大或很难听的声音,影响到他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另外还有中国十分独特的酒文化,在我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可以助兴,更能活跃气氛,许多宴会上都少不了酒,但在西方的宴会上,多数主人不提倡饮酒。通过分享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学生不仅可以逐渐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初步认识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还可以逐渐加深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产生对跨文化交流的向往。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语言课程,是连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沟通桥梁,中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学会尊重西方国家的语言使用习惯,将文化讲解渗透进日常课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学会在全球化发展中求同存异,成长为新时期国家所需要的复合型语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培培.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9(A01).
[2]丁慨.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9).
[3]潘轶君,李鑫."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英语演讲课程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教学路径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