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问给初中物理课堂添彩
2022-04-29殷海军
殷海军
【摘要】设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科学设计问题导入、分层设问和进阶设问,可以帮助学生精准地思考课堂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关键词】设问;初中物理;课堂;启发思维
设问的技巧有很多,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对象,巧妙合理地设计问题,让问题一方面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的达成,另一方面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服务于学生参与度、思维度的提升。最终,教师在长期有效的科学设问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本文结合初中物理的实例,浅谈如何将设问科学应用到教学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科学的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依托实验情境设问。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是需要通过实验来突破的,也有很多知识与规律需要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建构。为此,在导入环节教师要将实验和问题融合在一起。比如,在大气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覆杯实验进行设问。
如图1甲所示,先用一只手托住纸片,提问学生:手离开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然后再松开手,发现纸片并没有掉下去,形成认知冲突,再提问学生纸片没有掉下去,说明纸片受到哪个方向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如果把杯子转到如图1乙所示,纸片会不会掉下去?再次进行实验展示,提问此时纸片没有掉下去又是为什么?纸片受到哪个方向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又是谁?
这样的导入方式将设问和实验融合在一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依托学生困惑设问。在习题讲评课、复习课中,课前教师就已经知道学生的困惑有哪些,上课的重点就是突破学生的思维盲区,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此时,教师需要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生长。以例1的浮力类压轴题的讲评为例,教师可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1: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一只装有配重的薄壁长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水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1为20cm,如图2甲所示。将金属块A吊在烧杯底部,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1为5cm,容器中水的深度H2为35cm,如图2乙所示。将金属块A放在烧杯中,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2为1cm,如图2丙所示。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烧杯底面积的2倍。则金属块A的密度为 kg/m3。
问题:要求金属块A的密度,我们需要求什么物理量?通过图2中甲图和乙图的对比,这两图的差异是什么?可以求出哪些物理量?通过图2中乙图和丙图的对比,这两图的差异是什么?又可以求出哪些物理量?这些物理量的求出对求金属块A的密度有什么帮助?
导入环节的设问旨在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内在的求知欲和外在的学习兴趣同步推进。
二、分层的设问补充,实现因材施教
1.分层设问,满足各层需求。课堂中抛出的问题要兼顾各个层面学生的需求,启发每位学生的思维参与。比如在声现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对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思考,我们对学生进行设问。
问题: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例子吗?看看哪位同学想得又多又准?
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确保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问题的思考。
2.分层设问,启发循序渐进。有些问题的思考需要分成若干个环节,以此降低问题的难度和思维度,通过多环节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思考,满足隐性分层的效果。比如在大气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演示“瓶吞蛋”实验时,可将实验的细节分解成若干个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分层设问真正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问题:瓶子中加入热水,里面的空气将变稀薄还是变浓稠?这样会导致里面的压强变大还是变小?此时外面的压强有没有变化?这时外面的压强和瓶内的压强哪个更大?这样形成的压强差就会产生一个向哪的压力?最终鸡蛋就会向哪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是基于实际学情而定的,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提前预设好分层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基于课堂的生成而定,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机智,结合学生的学情现场生成设问,启发学生的思考,以此满足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进阶设问推进,突破教学难点
1.进阶设问,突破元认知的难点。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元认知是学生很难理解或者突破的,这些是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决定的。比如有的教师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背诵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其计算方式,但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也不能理解密度为什么不随物体的质量改变而改变。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进阶设问来达成学生认知误区的突破。比如,笔者就采用以下进阶式的设问来帮助学生突破。
问题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物体,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什么关系?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什么关系?
问题2:由此可见,如果物体A和物体B,它们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话,那它们是不是同种物质?
问题3:由此可见,下次我们要区分两物体是否是同种物质组成,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它们哪些物理量来区分?
问题4:由此可见,运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区分物质的种类,也就说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可以用来区分物质的什么?
在这样的设问推进下,学生对密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很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2.进阶设问,突破前概念的矛盾。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前概念在学生的认识中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前概念进行纠正至关重要,而如何纠正将会决定学生对这一概念是否能真正理解。比如,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有这么一个前概念的认识,那就是照镜子时,人离平面镜越远,感觉看到的成像就越小,这个前概念与平面镜成等大的像相矛盾。为此,笔者采用下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来完成纠正。
问题1:同学们,你们看远去的物体时,你感觉这个物体在变大还是变小?
问题2:这个物体真的变小了?
问题3:那是什么原因感觉远去的物体会变小呢?(通过作图介绍视角,让学生感觉变小是因为视角变小,而不是物体变小)
问题4:我们用等效替代法再做一下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如果将物体远离,我们看看它的像是否变小?(实验发现没有变小,由此可知,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成像的变小也是视角变小,而非物体成像真正变小。)
问题和实验相融合,在实验和作图的铺垫下,让前概念的认知误区完全突破,此处进阶设问的推进,实现了教学难点的巧妙突破。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航标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和学生的需求,用我们的专业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真正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生长,让学生的学科素养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王敏,刘建新.基于问题驱动培养科学思维—谈“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2022(06).
[2]黎穗梅.引入原始物理问题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物理,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