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更迭背景下探寻主持传播发展路径

2022-04-29姜美琪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人格化

姜美琪

摘要:主持传播行业迄今为止已有40多年的历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广播电视的发展,主持人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媒介变革特点、转变发展道路。如今,新媒体不断冲击传统广播电视的主导地位,给主持行业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在媒介更迭背景下,主持人需要坚定信心,结合融媒体的特点,走人格化、品牌化道路,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去拓展业务道路。

关键词:媒介变革;主持传播;人格化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领域的产物,在媒介更迭背景下也面临着发展困境。新的传播媒介是对传统主持传播的挑战,同时也给主持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媒介发展带来的主持传播的转变

主持传播是在不断的实践经验和总结中应运而生的。1980年央视述评性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的诞生,使“主持人”这一称谓真正出现在大众视野。由此看来,主持行业有且仅有40多年的历史。纵观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广播电视以及媒介的发展变革与主持传播的转变密不可分。

(一)主持语态的转变与人际传播转向

标志着我国主持人从播音向主持过渡的里程碑突破,是1986年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创办以及其推出的“珠江模式”。从这时开始,节目主持人不是局限在稿件当中,而是要根据节目的大纲和各个环节,自我整合内容和材料,从而完成主持任务。1993年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的推出,使主持人叙述式的说话特点更加鲜明。主持人以真诚的态度、质朴的风格面向观众,从而与受众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人际传播形式更加突出。在这种主持形态的趋势之下,对于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养被业界和学界所关注。2000年以后的主持人队伍日渐庞大,个性风格越来越多样;主持人更加追求个性展示、关注自身价值,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主持风格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个性化、自我化、复杂化、人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1]。

(二)人格化传播与社交化转向

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是我国广播电视主持的黄金时代,主持节目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主持人的社会影响力与人文影响力也日益突出,业内人士更加重视主持的人格魅力及其对电视节目宣传效益的重大影响。各个社教、综艺、新闻等节目都因为主持人风格的不同而各具特色。甚至一些节目是为主持人量身打造的,人格化主持人即是节目的名片。随着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电视节目也呈现出社交化的样态。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发弹幕、发帖等方式对电视节目进行直接、及时反馈。主持人则是这种社交圈模式下的核心关联者。社交文化下的互联网原生居民受众对于主持人的需求已经不仅停留在亲和力上,更是希望能够打破电视屏幕所带来的距离感,与主持人进行平等切实的交流和对话。主持人应当凭借自己强有力的人格体系在节目中营造融合的氛围,交流互动,使身处电视“视听场”的受众向着节目的题旨和情意凝结[2]。

二、融媒体时代下主持传播的变革

2010年至今,受传媒变局的影响,主持人在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方式普及的时代中,对职业道路产生了焦虑和迷茫。在融媒体时代中,电视节目的优势不再,人们渐渐习惯了移动智能终端所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接收模式。媒介变革是对主持传播和主持人道路研究的鞭策,业界应该迎难而上,在每次媒介变革中去探寻新的传播形式和职业道路。

(一)行业挑战:主体多元化对传统审美体系带来的冲击

新媒体是在强大网络系统中诞生的,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在言论自由的背景下,人人都可以随时运用移动通信终端,使用极其便捷的媒体信息技术传播信息,成为传播主体。弗朗索瓦·萨巴曾说:“新媒体决定了区隔化、分众的观众……由于信息与来源的多样性,受众本身变得更会选择,因而强化了多区隔化。”[3]

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具有了移动化、个性化、互动化、超时空化等特征,人们思维路径有了很大的转变。节目主持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而活跃在新媒体上的主播却收获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

主体的多元化也反映了在自由个性化的新媒体时代中人们对审美多元化的渴求。传统电视节目对主持人的语言样态以及形象有着较为固定的标准,行业内对主持人的审美要求一般是以专业严谨为标尺的。

而这种固有的审美标准已经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传统的主持传播很难再推进行业发展。在大数据算法时代,主持传播的选拔机制不再遵循传统审美和有声语言技巧准则,而是由受众的主观意志决定。

如今,视频节目的浏览量、点赞量是传播效果的直接体现。这种传播选拔机制下,各个主持传播主体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寻找自我个性和魅力,呈现出的主持传播审美更多元丰富。在新媒体平台上,主持人一改在传统电视平台中的传统风格形象,大胆解放语言样态,运用“短平快”的新媒体口语表达方式。这都印证了传统电视主持传播的审美体系,正受到新媒体传播逻辑所带来的多元审美的巨大冲击。

(二)行业机遇:节目形式多样化及内容丰富性促进人格化表现

第一,从信息获取渠道上来说,主持人可以运用新媒体,获取更多的资讯信息,并且可以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扩宽与受众的联系纽带,给节目带来更多的宣传途径,更好地与受众互动,从反馈中不断改善主持节目。主持人不仅可以同一时间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上传至新媒体平台,与网友进行及时互动,还可以利用新的技术调动资源,让有效信息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4]。

第二,主持传播方式和形式也有很大的改变。主持人不用在特定的演播室里对着提词器、摄像机,而是随时随地用移动智能终端独立完成节目。

在空间、时间、以及团队上没有固定的要求,这提高了主持传播的效率。虽然电视节目的形式在不断创新,但是受到空间、资金、时长等多方因素的限制,电视节目的基本框架及主持人的功能角色本质上没有太大差距。

与电视节目中约束在节目框架里的主持人相比,新媒体语境下的主持人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成为了话题的参与者、节目的主导者。用各种丰富灵动的剪辑手法,冲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在新媒体视频创作的逻辑下,主持人也可以去自由探索更适合自身特点且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

第三,主持的平台和内容更加丰富。传统电视节目传播渠道和宣传途径比较闭塞,现如今电视节目收视率取决于“开机率”。人们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看任何节目。新媒体的发展让很多节目找到了用户。

《奇葩说》《吐槽大会》等各种网络节目赢得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和传统节目相比,新媒体语境下节目主持人的主持传播中心从传统的有声语言表达转向人格化表现,网络空间给了主持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展现人格魅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内容的多元性。

并且,网络平台的低门槛选拔机制,也让很多非科班出身的人有了成为主持人的机会。依靠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和丰富的个人经验及素养,在网络节目中展现自我。

三、媒介变革中主持传播发展路径

在媒介更迭的阶段,一些业界人士对行业产生了生存焦虑。如今,主持行业断层严重、跨界转型以及角色边缘化等问题让一些主持人纷纷转行。甚至一些网络节目直接去除了主持人的角色,靠后期剪辑直接串联节目。

(一)人格化:打造人格化事业

不论是在传统广播电视时代,还是如今的融媒体时代,主持传播的人格化特色是主持人立足行业的重要因素。随着认知的深入,认知客体的人格特质必然成为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必然会关注传播者的表现和情感[5]。

节目形式是主持人展现个性特色的舞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及喜好,那些有着鲜明个性的主持人一般更容易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并且在人格化表达中获得受众的接纳和喜爱。当然,人格化的表现是多方位的,不仅是形象和性格的独特,更是在语言特点、人文素养、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各种方面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人格化和品牌化是密不可分的,品牌化是在主持人的人格化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探索。在媒介变革的时代中,主持人的转型也不能脱离人格化的发展内核。

个性化时代,人们更追求个人特色。打造具有人格特色的职业道路,用人格魅力吸引观众群体,是主持人所需要自我发觉和探讨的事业方向。

泛化的、套路式的亲切感、交流感是很多主持人无法立足行业的本质问题。掌握理论体系的同时,主持人应该全方面挖掘个人特色,并且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从内到外地展露自我的人格魅力。

(二)品牌化:从“明星”走向“品牌”

播音主持行业断层严重、跨界转型等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节目收视率。主持人代表的是栏目或是频道的形象,甚至掌握着流量的密码。虽然一些电视台做出了各种举措想要选拔和培养新人,推动行业发展。

事实上,很多选拔出来的主持人依旧无法获得观众的喜爱。对于主持人来说,他们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影视明星,但知名度并不能证明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主持人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节目主持人品牌主要取其内涵的核心——品质、信誉,加上广播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特质,主持人品牌品质和信誉又最终聚合为社会影响力[6]。

打造品牌化主持人和品牌化栏目,是传统广播电视行业能够长远发展的核心方案。主持人与栏目是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的关系。无论提及主持人或栏目名称,都能让观众下意识进行关联,这就是品牌化所带来的影响力。品牌化下,主持人的文化价值及市场价值不可小觑。

一方面,主持人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观察思考、经验阅历等,传播具有人文因素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一位成功的品牌主持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和媒体投资。由于主持人品牌化所具有的商业特质,栏目或频道会不断挖掘主持人的潜力并为其规划发展路线,让主持人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值。伴随着主持人的逐渐品牌化,各种推广活动、广告代言等商业活动会给栏目及主持人本身带来巨大的利益价值。毋庸置疑的是,打造品牌主持人的根本是主持人自身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及业务能力,如果盲目追求品牌化利益就会走“商品化”道路。

(三)行业转型:电视主持人向新媒体道路拓展业务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势头下,传统电视走下坡路,即便如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也不会消失。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关系着自身名誉,更是代表地方和国家的形象和立场。这是新媒体环境所不能取代的特性。在媒介更迭的融媒体语境下,主持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拓宽自己的业务道路。在传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依旧保持着传统主持传播形象,与此同时,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制作短视频内容,呈现更多人格化表达。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就做出了跨越性的尝试。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主持人以端庄权威的形象、认真严谨语言状态在大众面前,他们代表着官方媒体的言论。从新闻传播方式和效率上来说,这种传统的播报形式很难再引起大家的兴趣和观看欲望。而央视也在媒介的变革中探索新的路径, 《主播说联播》的出现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央视主持人一改新闻节目中的语言样态,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和轻松亲切的状态评述新闻。这种方式不仅适应了融媒体语境下的主持传播方式,更高效地传播了新闻内容,传递了价值导向。众多节目和主持人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开设个人或团队账号。对于个人来说,主持人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创作能力及视频拍摄审美去制作短视频。一些主持人借助自身职业特点,向受众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教授普通话及语言表达的技巧。还有一些主持人甚至由专业的团队去制作专业的内容视频,开拓了第二职业的道路。作为传媒行业的专业人士,主持人要具备在媒介更迭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的勇气和信心。

四、结语

不论是对广播电视还是对主持传播而言,每一次的媒介更迭,都会给行业带来影响和冲击。职能边缘化、行业断层、跨界转型等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媒体变革又给主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困境。身为业内人士,与其去贩卖职业焦虑,不如共同探寻主持传播新的发展路径。发展、变化是永恒性的问题,我们无法去阻碍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只能去顺应变化、共同进步。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厘清新媒体特点和主持传播的关系,发掘自身潜力和个性,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地进行行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曼缔.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与创新[D].广州:暨南大学,2012.

[2] 王梓橙.论播音主持艺术: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J].科教文汇,2008(3):204-205.

[3] [西]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高贵武,刘娟.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6,38(3):6-19.

[5] 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同[5].

猜你喜欢

人格化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人格化”视角的电建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人格化”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民营企业发展人格化模式简析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
中国与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