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龙点睛 让新闻标题更鲜活

2022-04-29刘建峰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新闻

刘建峰

摘要: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短平快”,已成为人们接收信息资讯的主要特点。由于新闻报道通常蕴含的信息量较大,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面临着受众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进行阅读的问题,对此,作为给受众留下“第一印象”的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当下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想吸引受众,在指尖滑动中让受众的目光停留,就应当高度重视新闻标题的“美”,使其成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对此,本文从新闻标题的艺术特点出发,就现阶段新闻标题写作中的不足进行剖析,从而为新闻标题的撰写创作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新闻;标题撰写;艺术特点;写作关键

新闻标题对于一篇新闻稿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看报先看题”,在一则新闻报道中,受众群体最先接触到的便是标题,尤其是在如今追求快速阅读的互联网时代,适应碎片化、可视化的阅读趋势,标题抢眼无疑成为吸引流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充分认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创新思维,精准提炼,精彩表达。从主题风格、引题和副标题等方向对标题的拟定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既要准确无误地对新闻信息进行凝练归纳,也要贴近受众注重文字表达灵动有趣,做到让人眼前一亮,兴趣满满。

一、新闻标题的艺术特点

标题作为文章的门面,有提示内容、引导分析、增强价值的作用。一个标题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其给受众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否吸睛又是否能勾起受众的阅读兴趣。只有标题优秀,才能使读者有耐心继续进行阅读。特别是当下随着媒体深度融合,人们更习惯于具备便携性和移动性的阅读终端。但好的标题仍然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新闻标题是具有一定艺术特征的,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概括性强,在实际运用中,文字生动鲜活、形象直观的标题更容易吸引住受众的目光。简单来说,一个新闻标题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引人注目,激发人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其艺术特征,通过掌握其艺术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标题。

(一)传递信息一语中的,文字简洁明快

好的标题必然要秉持“重视客观事物,提炼新闻信息”的标准,语言要尽量一语中的,标题中不能有太多复杂的描述性形容,要像缩句一样,减少形容词,用轻快简洁的遣词造句对新闻事实进行归纳,开门见山直击重点[1]。如果把新闻的生产流程比作香水的制作,那标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精粹环节,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必须以清晰、独特、简约的文本来对庞大的信息进行压缩,传达出事件最关键的部分。对此,我们必须精练语言,用更简短的语句让标题更好地发挥它的传播价值。新闻业在社会中实则是作为调节功能的中介者,这种调节需要通过评论来引发,而其中最重要的便在于新闻稿件的撰写。

(二)观点评论旗帜鲜明,巧用新鲜事物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观点性较强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事件由于观点明确,通常整体的新闻脉络也较为明晰,在新闻文本撰写中更具备一定的感染力[2]。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感染力,用更具表现力的语句来加强受众的感官体验,进而达到更好传递观点的目的。文章标题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正确引导受众理解新闻热点。文章标题的写作也体现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因为受众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不同,而文章标题在揭露客观事物以后,便可充分发挥“茅塞顿开”的作用,进而可以为受众正确认识事物,对事物实质开展分辨奠定基础,并防止莫衷一是的状况产生。

(三)具有修辞性特征,灵活运用各种修辞

当修辞方式的多样性与新闻标题相结合,碰撞出的火花往往就会产生1+1>2的效果,一般来说包括有借代、排比、对偶、双关等方法[3]。修辞方法的应用,不但可以让新闻情感的表达更加流畅便捷,还可以使整个标题的排版更优美,增强感染力。融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使“动宾式构造”句式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全部运用形容词可以迅速完成吸引读者目光的作用,可是有意地掩藏宾语却存在着“欺骗”受众的行为。文章标题需要以才华制胜,必须注重动宾式句式的重要作用,为此凸显客观事实或见解。

二、当前新闻标题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表述不准确,语言不精练

标题俗称“新闻眼”,其能够在浓缩的句子中将新闻报道最新鲜、最重要的部分向受众展现,让受众能够快速了解到接下来要看的报道将围绕哪些方面进行,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真实性和新闻舆论引导功能的体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说新闻报道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归纳和提炼,那么新闻标题就是这“原浆萃取”中的“精华”[4]。它必须从事实出发,既要精准表述,又要精练传达,而不是脱离事实来讲“假新闻”。

笔者曾看到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九岁的打工者》,这短短的六个字描述的指向性过于模糊。“九岁的打工者”将话语的重心聚焦到了打工者的年龄上,那么一些受众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已经签了非法合同的由儿童转变为打工者的新闻事件。然而阅读该文章,发现事实却并非如此,事实是这个九岁的孩子由于是在母亲工作的单位吃饭和住宿,他的母亲很担心缺乏同龄人的陪伴,孩子会感到无聊,因此就和孩子做了一个约定,让孩子在写完作业以后协助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再如,有这样一篇新闻报道的题目《聂海胜婉拒社会各界募捐》,让人一看堕入雾里,看内容后才明白是聂海胜拒绝社会各界向其捐款。所以,题目中的“募捐”应该改为“捐款”或“捐助”,就准确表达了新闻事实。

当下,部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养成了只重视新闻内容和画面的美观性的惯性思维,对标题的走心程度不够,存在随意起一个能表述新闻报道大致含义的标题交差了事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冗长唠叨,受众易对此产生阅读疲劳,无法抓住受众的目光,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二)标题模式化,语言不生动

标题并不是引言,没有太长的篇幅可以发挥,过长的文字反而会降低标题的品质,让受众的观看体验下降。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效仿一下传统的新闻采写经验,通过对于访谈内容的融合,确保求真务实,在拟定标题以后反复推敲、揣摩,使之更加自然、贴切。例如,《人民日报》刊登的《山东东营市多措并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这篇新闻报道,标题化用典故,又有新意,将东营市立足一线考察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做法生动呈现,鲜活,寓意深刻[5]。

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对整个社会的舆论及宣传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在政治、经济、民生及政策解读等方向有着独特的功能。但新闻报道并不是汇报,尤其在一些时政类、主题成就类宣传中,针对标题的写作,新闻记者非常容易流程化,经常会出现“举办××大会”“取得阶段成效”“稳步推进”等语汇,这类千篇一律的标题更像是模版套用的“八股文”,容易造成受众视觉疲劳。一位曾经从事采编业务的新闻资深人士这样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好的新闻标题,就是编辑自己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最想告诉人的,在自己嘴边呼之欲出的一句话。”

(三)标题新闻价值体现不明显,导向有偏差

标题的新闻性反映得好与不好,直接体现出采编人员的知识面、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写作能力及工作态度等素养。一个勤奋好学、专业知识丰富、善于总结的创作者,其创作的标题会体现出温度和人文关怀,所形成的现实意义其实远高于标题自身;相反,一些质量较差的新闻标题反而会对新闻信息的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6]。例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本意发布了一条疫情防控的温馨提示,即到泰山游客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才可入园游览。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却用了这样的标题——《泰山景区疫情防控政策重大调整 游客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即可入园游览》,标题过长且使用“重大调整”这样的字眼,过分夸张了泰山管委会便民化行为的本意。

反观《人民日报》发布的《广告满天、低价营销、暴雷跑路,校外培训行业乱象频发——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这篇文章,高下立判。肩题点明校外培训乱象,引起读者注意。主题则以严肃语气,表达了批评乱象的鲜明态度,简洁有力,彰显了主流媒体强烈的导向意识,标题新闻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受众来说,一个有创意的标题甚至可以让一篇新闻信息量较少的报道成为爆点,获得意想不到的阅读量。在新闻内容创作过程中,标题是最先被确立的部分,其可以说是搭建新闻的“骨架”,只有将这个骨架立好,才能够更好地传递出接下来想让受众看到的新闻信息。在撰写新闻报道标题之时,我们不仅要把这个骨架打好,更要打正,要吸引住受众的目光,更要避免用一些“内情”“不得不说”“再不看就删了”“震惊10亿人”等夺人眼球的词语转移受众注意力。如果受众发现新闻报道内容和标题严重不符,就会导致媒体的公信力直线下降。

三、新闻标题的写作关键点

(一)对仗工整、字句优美

为了更好地吸引住读者,许多媒体在标题的设定上会分外重视句子的对偶,这样既可以使标题的拟定更规整,还能够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节奏会使读者读上去更顺口,令读者在阅读新闻时能够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例如,在《曹雪芹卒年何妨一辩,大观园遗址有迹可寻》这一报道中,标题选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这样的标题拟定方式,使得阅读起来朗朗上口,格式对仗且整齐,也颇具审美价值,让读者赏心悦目[7]。

(二)语言诙谐幽默

新闻报道的标题如果想要更快地抓住读者的眼球,还可以提升标题的生活感,这种生活感主要从受众的语言出发,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标题撰写的时候,可以选择性地用更诙谐幽默且贴近生活的语言来遣词造句,给读者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他们吸收大量信息的压力,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信息量的接收与转化。例如,视频节目《“金钱豹,你可是猛兽啊,怎么能爱喷香水”》,讲述了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猫科馆饲养员刘媛媛的故事。原题目是《刘媛媛和“猫”的故事》,新华社在微信公众号刊发此视频时,将题目改成了《“金钱豹,你可是猛兽啊,怎么能爱喷香水”》这一诙谐有趣的标题,既突出了视频中出乎大家想象的内容,又很好地起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并且雅而不俗;再如,标题《留学一年,月薪缩水7000,海归变“海带”,都在等什么?》,[8]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非常容易激起读者的求知欲,进而提升读者的兴趣。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提到的语言表达诙谐幽默并不是一味满足受众,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帮助受众完成信息的吸收与转化。

(三)适度运用网络语言

多年前,《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名叫《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反响,该标题中的“给力”恰好是那时候十分受欢迎的网络流行词语之一,由此可见,网络用语作为新时期的时尚潮流语言表达之一,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开始逐步融入新闻媒体的标题中。网络用语与标题拟定相结合,也是媒体放下身段打入群众的途径之一,如《谁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医保卡‘打酱油是怎样炼成的”》《您的成绩过高,系统暂不显示》等,正是由于新闻报道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网络用语,让我们在回顾这些标题时能够快速地回忆起当时发生的一些热点时事,勾起深刻的记忆。使用当下的网络用语,既可以辅助新闻记者拟定出更为简洁独特的标题,也可以让受众觉得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但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网络语言进行表达时,要规避过分夸张和庸俗、低俗的语言,也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打擦边球”来提升浏览量和阅读量。

(四)通俗易懂、口语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推动,人们的交流越来越简洁,书面语和口头用语也在跟随着时代的演化而不断更迭。这既促使了新媒体的产生,也使传统媒体不断进行转型,在拟定标题时,也需要根据当下的口头用语,尽量对文本进行润色,让标题的拟定更为浅显易懂,如《点个链接卡里的钱咋就没了——银行卡网络盗刷案件频发现象调查》《“洋奶”你牛气,“国奶”不服气》《我的权利谁做主?》《谁动了我的车轱辘?》等新闻标题,尽管有明显口语化的特点,但也凸显出自身的可看性,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印象,使整篇文章更容易被消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报道的易读性,引发读者的共鸣。

四、结语

在庞大的互联网世界中,受众每天都能够接触到源源不断的信息,这些信息难以筛选,他们往往会通过快速浏览标题确定是否要深入阅读,所以常有人说,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是阅读新闻的关键所在,也是考量新闻价值的重要依据。一个有深度、有意义的作品配上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新闻从业者要想让受众更多地关注新闻报道,就需要不断加强新闻标题的写作训练,多元化、多视角地创作出更具吸引力、更独特的标题,为新闻内容锦上添花,促进新闻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英.浅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J].华章,2012(25): 284.

[2] 刘霆昭.标题制作的“精”与“准”[J].新闻与写作,2008(11): 50.

[3] 李靖.电视新闻标题制作的几点浅显看法[J].群文天地,2012(20):115.

[4] 符彩霞.报纸新闻标题功能的可读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6(7):59+2.

[5] 宋义泽.新闻标题制作的要求和方法[N].辽源日报,2008-08-01(3).

[6] 付尹.远离“标题党”回归真实中[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06(007).

[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8] 刘果.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的时代特征与引导策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1-156.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新闻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