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2-04-29李春习
李春习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均开始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项工作进行复盘,本文从总结主流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出发,对媒体融合发展如何做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和应对做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媒体融合发展;主流媒体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峻考验,而经过两年的全党全民抗疫,如今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下半场,各行各业开始重新布局。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到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有余,综合审视本次新冠肺炎阻击战中的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进行一定的反思十分必要。
一、内容创优,形式创新,主流媒体用实践诠释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
在这次抗疫大考中,舆论形势瞬息万变,各项数据随时更新,新闻事件应接不暇,新媒体的时效性、移动化和传播力优势充分显现,主流媒体若要抢占舆论主阵地,引领舆论导向,为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胜利做好舆论保障,就必须在新媒体端有所作为,在关键舆论场上不失位,在关键话语场上不失声,用实践行动诠释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创优”分论坛上,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20中国新媒体战‘疫十大精品案例”,人民网的《武汉日记——人民网前方报道团队武汉采访实录》、新华社的纪录片《英雄之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系列时政微视频《总书记指挥这场人民战争》《现代快报》的《6小时跟拍,实录武汉重症病房的“我和你”》等作品进入榜单。综合分析这些新媒体报道成果,不难发现主流媒体在官方数据库优先获取独家新闻素材和媒体权威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这为主流媒体进行新媒体端的内容创优创新奠定了基础。主流媒体在报道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等新闻事件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得到充分显现,这让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的报道导向更为明确,基调更为稳重。[1]
二、主力军挺进主战场,随队出征,勇敢逆行,新闻工作者用行动践行“四力”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无数新闻工作者奔赴疫区、坚守一线,默默付出,有的冲锋一线,以笔为枪,以镜头为盾,记录医疗队员与死神赛跑的感人故事;有的深入基层,挖掘典型事迹,积极宣传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全民抗疫注入信念和力量;有的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为抗疫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由此我们看到了封一座城、护一国人的英雄壮举;看到了无数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情怀;看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感人故事;看到了亿万国人居家隔离、捐助疫区的同胞情谊;看到了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
2020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拟表彰对象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在《公示》中,我们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身影,程远州、梁建强、晋浩天等54名新闻人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程远州、梁建强等7人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工作专班)党支部等13个集体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工作专班)党支部等3个集体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这充分显示了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新闻工作者作为一支重要的工作队伍冲在了一线,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正确价值导向,保证权威发布,莫让新媒体丢了新闻伦理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新媒体逐渐成为受众的主要信息接收渠道,各大主流媒体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推进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身新媒体端,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端的舆论影响力。但是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报道中,也暴露出主流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守新闻伦理底线的问题。在新媒体平台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下,媒体与受众不再是简单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处在同一舆论场中的信息交互枢纽。主流媒体、自媒体以及普通用户交相呼应,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很容易受到自媒体语态、语境的影响,过分强调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丰富性,忽视求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出现常识性错误以及虚假失实报道的情况。这类报道损害的是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的是受众对正确信息的接受和判断。一旦某类短视频霸屏,各媒体纷纷效仿,过度追求新闻内容和声画效果的感官刺激,或过度渲染悲情,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的情感诉求,或宣扬负面情绪,大肆抨击丑化,引起受众焦虑恐慌。这类报道缺乏人情味,缺乏温度,不但无法起到弘扬正气、鼓舞人心的作用,反而会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2]在移动新媒体的舆论场中,主流媒体应该作为新闻伦理底线的坚守者,在内容创作和审核把关方面应起到一定的引导示范作用,在新闻报道方面要更加明确正确价值导向,重视人道主义关怀。
其次,保持主流媒体在移动新媒体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移动新媒体具有了强大的社交功能和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段。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新闻报道更加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大量自媒体账号制作的短视频登上热搜,主流媒体在这样的传播业态中,容易陷入被动模仿的误区,有些主流媒体大肆模仿自媒体短视频的制作手法,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和庸俗化,用拍网络段子的手法进行新闻报道,用网络语言进行新闻写作,将寓教于乐变成了“寓乐于教”,降低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甚至部分媒体直接转发使用自媒体文章和短视频,缺乏信息鉴别和来源审核,出现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的情况,最终损失的是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主流媒体不应忽视内容创作的主动性和信息真实度的辨别力,不仅要扮演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应该更多地利用自身优势创作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精品佳作。
最后,“流量为先”前置化,“内容为王”后置化的问题。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各大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兴趣爱好对信息传播逐步实现了定点定向,并且对信息传播的效力也逐步实现了量化分析,在商业利益的助推下,“流量变现”成为媒体从业者热衷的词汇。在利润趋向越来越明显的媒介环境中,原本的“内容为王”后置化,“流量为先”逐渐前置化,部分媒体过度追求流量,追求热搜榜排名,重点转发热搜榜内容,导致虚假不实新闻、花边新闻、黄色新闻被广泛传播,花边新闻长期霸占热搜榜。
部分媒体为了流量,强力渲染氛围,刺激受众情绪,制造热点话题。殊不知没有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仅仅追求流量,内容趋于模式化,所谓的“万人空巷”不过是“昙花一现”,受众审美疲劳后就会流失。
在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者和接收者的界限不复存在,很多自媒体从业者并不具备基本新闻素养,政策法规和执法部门的约束往往是后发性的补救措施,因此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自律才是社会舆论中保持新闻伦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今大量网络大V靠着优质内容和创意制作积累了超高的流量,同时也有一些自媒体账号靠着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娱乐性极强的短视频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目光,并且通过商业运营产生巨额的利润回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新闻工作者逐渐迷失自我,意图复制自媒体的“成功经验”,用自媒体账号的经营方式来运作主流媒体官方账号,做起了短视频的“搬运工”和热点话题的“制造机”,忽视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种媒体经营策略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优质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主流媒体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掌握一手信息,激发内在创新力,创作精品力作,让原创内容富有流量,才能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让自有品牌拿得出,叫得响。
四、差异化内容制作,多元化渠道传播,广泛覆盖各类受众群体
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手段的同时,也逐步让受众的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信息接受方式和信息接受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同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信息需求,避免出现“舆论荒地”。
在对抗击疫情的宣传报道中,各类媒体交相呼应,广泛发布各类疫情防控信息,但仍有虚假信息和伪科学言论广泛传播,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受众自身的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和知识不足以外,更与媒体传播渠道覆盖面和传播语态的限制性有关。
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是从社交软件和移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这些软件平台具备社交和信息传播的双重功能,表面上看是扩宽了受众社交和信息接收的渠道,但是由于社交群体具有一定的聚合性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对某类信息真伪鉴别能力的不足和偏信,会让某类虚假信息在社交群体里广泛传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微波炉加热可以给医用口罩消毒”“吸烟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等虚假信息广泛传播,很多人把虚假信息当成了“生活妙招”。
因此,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抢占移动互联网舆论高地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如今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主流媒体将大量资金投入到VR、AI等技术的研发,致力于在新媒体端掌握技术先机,这一发展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度专注于在新媒体平台开发各类操作复杂的网页和软件功能,追求平台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感,而忽视了多种传播渠道的重要性,忽视了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和用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满足部分人的信息需求,无法广泛覆盖所有受众,因此投入与回报难成正比。
如今多数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都具有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其创作的内容往往带有精英文化的意味,缺少大众化的表达,特别是对于新冠肺炎防疫知识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如果过于专业化,会让普通群众失去接收兴趣,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在媒体融合进程中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差异化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
五、提升服务能力,助力社会治理,架起政府与人民的连心桥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不光要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服务需求。如今全国各地均在推进媒体大平台建设,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与主流媒体协同合作,在媒体大平台上聆听群众呼声,转变工作方式,逐步将审批流程移到线上,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力求各项工作实现“一次办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由于封闭隔离措施的实行,群众的生活受到极大的阻碍,基本的生活保障受到影响。此时我们看到有的媒体还主动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责任,联系职能部门构建“新闻+政务”服务平台,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帮助政府落实政策决策;有的媒体广泛联络志愿组织,开展志愿公益活动,提供便民服务;有的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广泛联系企业、机关等社会组织开展物资捐助,在全国兴起了一股“搬家式捐助”的热潮,大量医疗物资、生活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在疫情防控后期,很多媒体还依托平台资源优势,开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地摊经济等推广活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让地区优质产品搭上移动互联网的电车走向世界,为经济复苏注入新活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层社区的防控排查工作繁重,我们看到了部分媒体尝试联动基层社区组织,搭建全媒体信息平台,有效开展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这样既能快速准确地反映群众的诉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疫情防控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证了党和政府各项防控措施的全面落地。
如今,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趋于正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平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任务已经结束,相反,我们应该反思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让媒体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服务和治理中,助力打造“智慧城市”,让媒体的服务链条与职能部门、基层社区、企业组织有效交融,更好地服务广大受众,同时也应该探索如何在主流媒体平台构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结语
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宣传报道不仅仅是书写现在,更是为了记录历史,在未来更好地回眸总结,如何更快速准确地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判断,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大众。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任重道远,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历练,我们需要在反思中总结成果,寻找不足,更好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波.融媒体时代纸媒实现传媒融合的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0(11):36-37.
[2] 张冬梅.探究媒体融合视野下平台型媒体的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21(2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