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

2022-04-29李政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采编影响分析

李政

摘要:本文在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采编内容、方式、模式变化情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新要求,并提出了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革新举措,旨在弥补新闻采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短板与不足。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采编;影响分析

信息就像空气一样,时刻围绕在人们周围,人们总在主动、被动地获取信息。而在信息的金字塔结构中,新闻则位于金字塔的顶端。过去人们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收听、收看、阅读新闻,被动接收信息传播、了解社会动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传统新闻业的定义在数字化时代被重构。一方面,内容生产者不再是传统媒体人、专业记者的专属,越来越多独立的个体主动、被动加入内容生产者阵营,百度内容创作平台百家号的创作者已经有190万个,今日头条内容创作者平台头条号的数量也有160万个[1];另一方面,用户获取信息的媒介变得多样化,数以千计的新闻APP、新闻网站、杂志、社交网络等都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渠道。生产者、接收者、媒介等都在变化,传统新闻的边界不复存在,普通信息与新闻的边界逐渐模糊化,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2]。当前,新闻业正处在第三次变革中,即台式电脑向智能手机的转变[3]。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附加其上的各类社交网络平台更是激发了民众自由发挥、尽情宣泄的潜能,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严肃性,移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兴媒体在趣味性与互动性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效缓解了民众对固化新闻内容与表达形式套路化的审美疲劳[4]。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采编的变化

(一)采编内容多元化

21世纪曾经的Wed1.0PC互联网逐渐褪去,Wed2.0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在这个时代,没有智能手机寸步难行,手机渐渐成为像手脚一般的人体器官,这也使得新闻的服务对象与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与平民化[5]。为适配与响应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内容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国际关系”“领导访谈”“经济贸易”等官方信息,而开始具备了“草根”特性,并充分结合数据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智能化提升,利用用户画像与个性化推荐算法提高新闻内容与受众偏好的契合度[6]。例如,新浪新闻平台对新闻内容进行了细化分类,要闻频道的内容来自权威媒体,主要关注科技、政治、军事等全局性较强的新闻事件,大幅缩减用户获取新闻内容的时间;精选频道则筛选了优质的第三方账号,如“创事记”“地球日报”“口袋历史”等,用户可以在该频道内获取到题材丰富、可读性高的内容[7]。采编内容的多元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内容生产快速且碎片化,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不断创新与优化内容,以顺应人们“短平快”的阅读习惯。

(二)采编方式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了大量的图文编辑与视频制作软件、技术与工具,使得新闻的采编方式更加多样化。早期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方式较为单一且枯燥,受到采编技术以及传统采编观念下新闻严肃性与权威性的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表达形式多为图片、文字、音频等传统多媒体形式,新闻千篇一律、新意不足、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刺激用户的视觉与听觉审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用户的关注度与忠实度[8]。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丰富,记者不仅可以通过现场采访与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也可以从各类舆情信息网站、自媒体等渠道获取、过滤、筛选高价值新闻信息。同时,新闻信息的编辑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动画、直播等新颖的新闻采编方法重新激发了人们观看新闻的积极性与兴趣度,形象化、立体化的新闻表达形式使得新闻生动有趣,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新闻阅读需求。

(三)采编模式自由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采编模式焕发出全新的面貌特征。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的崛起使得新闻的采编模式自由度更高,用户利用手机随手拍、随手记、随手编辑、随手上传,即可完成新闻的采编与共享。新媒体“所见即所得”的采编模式渗透到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极大地改变了新闻采编周期长、产出效率低下的局面[9]。Vlog是新闻“互联网+”的典型采编成果形式,如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微博推出了“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两会Vlog”专题,截至2019年5月2日,新浪微博#两会Vlog#话题阅读量达1.5亿,各大媒体均推出了两会Vlog,报道效果显著,引发社会对两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的采编模式不再局限于固化的素材收集、文稿撰写、图文排版设计、口述录制、新闻审核、新闻报道等流程,其自由度与灵活度更高,新闻的时效性更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采编的深远影响之一。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采编的内在要求

(一)亲民化要求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量中,新闻采编工作应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坚持新闻采编的“亲民化”、新闻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平民化”,摆脱民众心中关于原有广播电视新闻的固化形象,真正贴近基层、倾听民声、反映民情、诉说民意,并用百姓能听懂、能看懂的新闻形式全面、真实、客观、及时地讲述社会事件或现象,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新闻调研与素材收集的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应坚守“还原事实真相”的原则,广泛联系群众、深入一线现场,调查、取证、记录、分析、提炼、升华,将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新闻采编的第一位,让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新闻媒体的诚心与诚意。例如,《东方大头条》根据用户对平台新闻的点赞、评论、转发等操作数据,为新闻选题、页面排版以及报道顺序提供参考,通过对用户新闻意向的幕后调查与亲民化尊重,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多样化要求

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高价值新闻需要借助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迅速吸引用户的关注,让观众在体验到视觉与听觉双重审美刺激的基础上获悉新闻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采编工作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必须跳出传统采编理念与方法的束缚,摒弃单一、固化、呆板的采编手法,深入研究与分析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阅读行为特征,剖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各自优缺点以及发展态势,从中提炼出新闻采编的关键性改革元素,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向“互联网+”方向迈进、向“生动、立体、趣味、内涵”方向迈进。例如,江苏城市频道的新闻节目《零距离》将新闻直播搬到了智能终端上,用户既可以通过手机观看新闻直播,也可以在新闻直播过程中参与有奖答题与趣味互动,加强了用户与新闻节目的黏性与互动性,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感。

(三)本质化要求

新闻的本质即对社会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真实、有效、迅速的还原与阐述,并针对此事件或现象提炼归纳出优质的评价,引发人们对新闻内容的热议与评论,正向传达主流价值观与道德理念。因此,真实性与时效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本质化要求。移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潮流中,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对舆情信息进行快速过滤与筛选,结合电话采访、现场直播、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等形式全面、客观地掌握事件或现象全貌,并在文稿撰写、视频编辑中保留关键性内容,确保用户对事件或现象的理解不会出现偏差。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采编工作应加强新型技术、设备的使用,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通过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提高新闻采编的现代化水平,这也是当前新闻采编的本质化要求。例如,当前不少新闻平台都推出了APP客户端,为用户阅读新闻提供了新的渠道,也让新闻内容可以及时、准确地推送给高度适配的用户。

(四)精细化要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业最大的变化就是个性化阅读,即从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每个用户接收到的都是不同的信息,业界常用“千人千面”来描述。个性化阅读的优势是,能够投其所好。用户在新闻阅读平台上的滑动、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都被标记成元数据标签,系统按照数据模型进行模拟,从而向用户推荐其关心的新闻内容,这深谙了“我关心的才是新闻”之道,今日头条曾经的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也是此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采编的精细化要求较高,这是新闻个性化推荐与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也是新闻曝光率与阅读量提升的关键。新闻采编前,需要对新闻进行选题,并根据目标群体的阅读兴趣与偏好进行新闻素材收集、专题采访及新闻编制,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采编的革新应对

(一)优化采编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积极优化三种能力,即整合能力、策划发掘能力、制作专题的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碎片化与海量化增加了新闻信息采编的难度,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需要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对海量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到碎片化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将其有机整合成一篇逻辑性与可读性较强的高价值新闻。新闻线索通常埋藏在社会表象背后,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以抽丝剥茧的耐力挖掘新闻潜在线索,掌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研判新闻事件中的逻辑机理,跟踪事件的发展态势,从而将其策划并打造成独家热点新闻。在线索跟踪挖掘与全方位研判的基础上,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着重新闻专题的制作与打造,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事件或现象加以客观评论,充分挖掘新闻信息中的各类价值观与信仰理念,让整个新闻专题更具观赏性与可读性,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立体、丰满新闻的生动样本。

(二)注重内容调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即是王道”,是吸引用户眼球、获得用户情感依赖性与黏性的关键元素。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时,应当注重“小切口”“情绪渲染”等要点,一方面要贴近基层、讲述民生,避免站在宏观视角高谈阔论、远离民情,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讲述小事、宣扬大情;另一方面要精练语言优化内容,以简短的文字配上适宜的图文或视频,增强新闻的情绪感染力,引起用户对新闻内容的强烈情感共鸣。同时,新闻采编工作要注重内容调性,在深入理解新闻节目特性与内容范畴的基础上,保留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特征,以客观、精准、专业的新闻内容以及犀利、深度的新闻评论树立起领域标杆,打造独有的专业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忠实的用户群体发展成为情感认同度较高的粉丝。

(三)遵循用户为中心

在纸媒时代,读者和新闻媒体是分离的,双方无法进行信息交换,但数字化时代,读者和新闻媒体之间的距离近趋于零。以新闻APP为例,要想在用户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持续产生吸引力,除了新闻内容本身外,还应该有其他的方面,但核心一定是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一方面要在技术层面增设互动环节,提高新闻节目中用户与节目主持人的互动与交流,提高用户对新闻节目报道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要在新闻标题与内容的打磨上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优化用户的阅读体验,降低其搜索新闻的时间成本。与此同时,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标题与内容选择上应当保有传统媒体的正义感与严肃感,虽然深谙用户的猎奇心理,但要避免以低俗的标题党内容来作为新闻营销的噱头,要紧紧追随主流价值观与道德体系,把内容的“流行度”作为用户的“消费指南”,切实起到舆情引导与正面价值观宣扬的作用。

(四)放大裂变效应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大众传媒的载体更加多样化,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众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长期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借助不同渠道或平台放大新闻的裂变效应,如建立起与新媒体的长期合作机制,形成集新闻节目、数字报、手机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与阅读通道,更好地填补不同传播媒介的短板。同时,改变以往单项的传播模式,尽快建立起全方位立体的传播模式,如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度跟踪报道,由网络媒体先报道新闻事件,手机报加深印象,纸质报进行多篇幅跟踪报道,最后再由网络媒体收集受众对该事件的反响,从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用户群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新闻采编的内容、方式与模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广播电视新闻应积极寻求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高效整合内容资源,有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的“互联网+”,促进新闻采编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王松才.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措施[J].新闻文化建设,2021(19):164-165.

[2] 李若男.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N].山西经济日报,2021-08-31(007).

[3] 李彦申.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挖掘对新闻编辑的影响探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8):73-74.

[4] 周元.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编辑记者新闻采编技巧[J].新闻文化建设,2021(8):13-14.

[5] 刘泽萱.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的内容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57-58.

[6] 洪靓.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的新趋势:降低受众认知成本[J].新媒体研究,2020,6(4):114-115.

[7] 孙树波,石天骄.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编辑的新闻整合技巧[J].商业故事,2018(10):71.

[8] 齐贵云.新媒体移动时代新闻编辑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6(10):75-76.

[9] 朱灵.理性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1):4-5.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采编影响分析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T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全面营改增对路局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