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薛家冲蹲点的日子
2022-04-29刘学进
刘学进
我的家中有一床细篾竹凉席,是40多年前薛家冲大队送给我的礼物。每当看见它,在薛家冲蹲点的那段岁月就浮现在眼前。
1969年8月,我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桃源县,在县农业局工作。局里安排我到大水田公社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三年后,公社党委派我到薛家冲大队蹲点包队扶持农业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曾凡孝同志安排我在曾大娘家居住。
大水田公社与沅陵县、安化县交界,是桃源南部最远的公社。薛家冲大队又是大水田公社最偏远的大队,距离公社30多公里,有10个生产队,1000多人。大队只有一条小溪穿过山谷,人们就居住在小溪谷底和山界的九垴十八坳,世代延习着“松油为灯”“礁舂磨推”的生活方式。
薛家冲大队冷浸田多,不能插双季稻,大队的主粮和杂粮只能吃半年,吃饭是大问题。我到大队后,了解到群众缺粮的困难,向大队党支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先从生产队选拔人才,抓农业生产;然后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推广秋后水田种植红花草籽,打破稻田“打冬水”的习惯。从此,我与大队干部一道,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推广水稻高秆品种改为优良矮秆品种,改常规单作夏播为春收作物中套种,躲过干旱的威胁。红薯是主要的旱粮作物,素有“半边粮”之称。我们抓旱粮作物生产,从外地引进红薯良种,使红薯亩产从500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拼命干了一年,大队粮食增产50%,光杂粮每个队就增收一万多公斤,群众再也不愁没米下锅了。
深秋的一个傍晚,我带着一天的疲劳,回到曾大娘家休息。我搬上木椅,坐在晒坪里,听收音机。月色笼罩着山谷,山上静静的,偶尔从对面山坡上传来狗吠声。忽然,收音机播出了某地感人至深的改河造田修路事迹。听完这些先进事迹,我高兴得从木椅上弹了起来:这里有弯曲的山溪,将溪流改造好,既方便大队群众出行,又开垦出大片良田。我们何不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带领群众改溪造田呢?
第二天,我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曾支书。他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先开党支部与党员干部会研究一下,看怎么干。”然后,我俩来到溪边,初步估算出工程量。于是,大队党支部召开党员、干部会,统一党员、干部思想。然后,大队负责人走东家、串西家,上户做群众工作。这些基础工作做好后,党支部作出了裁溪造田筑路的决定。决定方案得到了公社党委的批准,还得到了县木材公司的支持。
1973年冬,全大队500多人来到溪边安营扎寨,拉开了裁溪造田的序幕。这年冬天似乎来得格外早,阴历十月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下了起来。大家顶着严寒,在长长的路面上,打炮眼、放炮、抬岩,忙得热火朝天。大家满身是雪,手上的工具除了手攥处外,都结上了一层薄冰。各队送到工地上的中饭,早已变成冰粒子。一天下来,大家汗水、泥水、雪水混合在一起,浑身浸湿。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苦战一个冬天,终于建成一条3公里的公路,结束了山里人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历史。
1974年春节刚刚过去,大雪还在下个不停。这时,薛家冲人又浩浩荡荡开上了工地,裁溪造田。大家按照大队党支部的安排,分段施工。为提高造田平田速度,我利用老同学的关系,专门到县直单位租借了一台水准仪,用水准仪测量新开田的水平线。有群众经过我身边,笑着对我说:“刘干部,还是这东西管用。”经过两年努力,全村人在1975年春完成了80亩造田任务。1975年夏,时任中共常德地委书记张文光在桃源县委书记刘行悌的陪同下,察看了薛家冲大队的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1976年2月,县农业局抽调我回局机关工作。离开薛家冲的那天,大队支书张丕信率领全体大队干部到曾大娘家为我送行。临别时,张支书代表全大队群众赠给我一床崭新的精编细篾竹凉席。我接过礼物,眼里噙满了泪水。
这床竹凉席,我一直保存至今。每每看到它,我就想起了薛家冲蹲点的日子。那段岁月虽然短暂,但是令人难忘。回忆里,有无限甜蜜。
编辑/欧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