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思想 做好生物概念指导
2022-04-29孙毅
孙毅
【摘要】概念是学生认识知识的前提和核心,只有对概念建立深刻的印象,学生才能够基于概念,深入生物的世界,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在目前的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基于深度学习思维,运用互动交流、对比分析等策略,优化生物概念的教学方式,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印象。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识记,能够帮助学生步入生物世界,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生物知识的基本印象。然而,受到传统师讲生听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会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为学生渗透生物概念,较少组织学生对生物概念进行理解、区分,也很少让学生亲历生物概念的生成过程,以至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浅层面,难以实现对生物概念的深度学习。随着新课改教育思想与生物课堂的深度整合,在现阶段组织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教师应当主动地把握生物学科的特色,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概念教学方案,以便学生弄清生物概念的本质,逐步健全生物概念体系。
一、互动交流,加深概念印象
互动交流是生物课堂上的常用教育形式,教师会根据生物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以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生物的世界,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在带领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实况,采取科学的原则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在组内展开互动、沟通的活动,以便学生在集中探讨与概念有关的问题时,从多个角度出发理解生物概念,从而不断加深对生物概念的印象[1]。
比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合作探究活动,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古诗文为学生设问“你知道鸟类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吗?”引起学生对鸟类生殖、发育等知识的好奇心。随后,教师为学生创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的问题,并为学生预留自主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基于自身的生物素养,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随后,教师再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生物素养发展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采用科学的原则,恰当地分配各个小组的成员,保持组内学生间的互补性。在分好组后,组内学生共同探讨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从而基于集体的力量,增强对本节课生物概念的印象。
教师先对教材上的生物知识进行解读,为学生设计指向生物概念的问题,再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小组,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使学生在集体力量中从多个角度出发理解生物概念,逐步加深对生物概念的印象。
二、巧用框架,形成概念体系
教材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来源。然而,教材上安排的生物概念较为散乱,当学生依次学习散乱的生物概念后,难以形成系统的生物概念框架以及全面地把握生物概念体系。而框架图能够对散乱的生物概念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搭建不同生物概念之间的框架,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延长对生物概念的记忆[2]。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利用框架图整理散乱的生物概念,让学生自主理清不同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以便生物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得长时间的保存。在学生整理了框架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展示,结合学生制作的框架图,对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质量进行判断,引导学生调整框架图,让学生正确地识别不同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节课中,为了延长学生对本节课概念的记忆,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框架图对教材上的概念进行整理。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迅速明确本节课的概念包含“组织”“器官”“系统”等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组织、器官等概念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散乱的生物知识点。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自主应用框架图的方式,对本节课的概念进行整理”的任务,引导学生对散乱的知识进行整理,如有的学生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置于框架图的中心,延伸出“组织”“器官”“系统”等支路,在“组织”的支路后,学生又细分出“人体的基本组织”等支路,在“器官”后,学生再细分出“人体的器官举例”等支路。当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请学生到讲台上分享自己制作的过程,以及制作的思路,以便学生在获得教师、同伴的点评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的质量,从而在调整、优化框架图中,正确认识“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间的关系。这样,透过框架图的方式,学生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而延长对本节课概念的记忆。
三、对比分析,区分混淆概念
在生物学科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这些相似概念有时只有“一字之差”,如果不对这些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很有可能会混淆这些概念,以至于影响后续的学习活动。然而,单纯采用口述的方式,难以让学生对不同生物概念的本质进行区分。所以,在面对较为相似的生物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应用表格,对相似生物概念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概念的本质,认识到不同生物概念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让生物概念更加清晰[3]。同时,在后续进行复习时,学生也可以拿出之前制作的表格,在浏览表格中,快速地调取自己的记忆,迅速地分辨相似概念。
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物概念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表格的方式,对这一对概念进行区分,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在表格的纵列,学生可以罗列“场所”“条件”“原料”等项目,在表格的横列,学生可以罗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项目,随后,学生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异,在表格中填写相应的内容,如在“场所”这一项中,在“光合作用”的对应位置,学生可以填上“叶绿体”的内容,在“呼吸作用”的对应位置,学生可以填写“线粒体”的内容,而在“条件”这一项中,学生也可以分别填上“在光下才能够进行”“有光无光都能够进行”的内容。这样,在填写完表格后,学生也能够明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的区别,有效掌握二者的本质属性。之后,学生将制作的表格进行保存,为后续的复习做好准备。
四、直观呈现,弱化理解难度
生物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教师直接采用说教的方式,为学生解读生物概念时,学生难以直接理解生物概念的内涵。而现代媒体技术能够弱化生物概念的抽象元素,降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的难度,对此,教师也要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命现象,拓展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途径,以便学生在理解直观形象中,完成对生物概念的深度学习。
比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打造形象、直观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等生物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在各个时期的形态发育特点吗?”等问题,引起学生对家蚕发育过程的关注。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让学生基于问题对家蚕各个时期的形态特点进行分析,并用表格对家蚕各个时期的形态特点进行总结。随后,教师再利用表格带领学生学习家蚕的发育过程,以便学生基于表格中的内容对完全变态发育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现代媒体技术的介入,不仅能促进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创建,也能够拓展学生理解生物概念的基本方式,使学生在调动形象思维中激活学习的活力,更主动地将目光聚焦在生物概念上。
五、创建实验,认识形成历程
在进入课堂之前,学生已经拥有了“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学生认识知识的过程,就是从前概念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正确的前概念能够为学生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而错误的前概念则会阻碍学生理解新概念。由于前概念的形成时间较久,如果教师直接引导学生对新概念进行学习,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反应,难以让学生认同新概念。而生物实验则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验证的机会,让学生透过亲身实践的方式,直观感知概念的生成过程,从而强化对新概念的认可度。对此,生物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生物实验,让学生透过实验的自主探究,体验生物概念的生成过程,从而增强对生物概念的印象。
例如,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生物实验,让学生透过实验的方式,增强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等概念的印象。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你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作答。在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猜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带领学生观察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外界条件。随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设计“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的实验,并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操作的活动,以便学生透过实验的过程,真正地增强对种子萌发条件的认识。
生物实验的存在,一方面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完成对生物概念的总结。
六、精准锁定,明确学习概念
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素材。但是,教材上包含多个生物知识点,如果教师直接将所有的生物知识点都呈现给学生,势必会加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影响学生记忆生物概念的质量。对此,在教学前,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细致解读,对教学大纲进行精准分析,明确课堂教学的生物概念,以及教育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寻求多种方式,为学生介绍生物概念,促使学生基于多元化的角度对生物概念进行理解、记忆,从而真正地实现对生物概念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开花和结果》这节课中,教师便可以精准解读教材,迅速锁定生物概念,从而在短时间内提高生物概念的渗透质量。基于对教育大纲的解读和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指出本节课包含“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等部分内容,其中“花的结构”“受精过程”等是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对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花的结构”这一概念,教师提出“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呢?”“花的结构、大小是否都一致呢?”“花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后,逐步认识花的基本结构。而针对“花粉受精过程”的内容,教师则采用动画呈现直观情境,化解概念的抽象性。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动画中的内容,增强学生对花粉受精过程这一概念的印象。这样,透过多种方式,学生便可以不断突破学习重点,强化“花的结构”“受精过程”等生物概念的记忆。
七、问题引领,步步深入概念
问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常客”,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以问题为引,启发学生的思考,指导学生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基于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帮助学生健全知识体系。相较于其他的学习方式来说,透过问题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记住,延长学生记忆知识的时间[4]。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为了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围绕生物概念,为学生设定多个问题,以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生物的世界,增强对概念的印象。
比如,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发挥问题的优势,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思考。在教学中,围绕“细胞的生长”的概念,教师为学生设计“什么是细胞的生长呢?”“细胞会进行无限制的长大吗?为什么呢?”“生物体是如何让细胞获得生长的呢?”等问题。在解答上述问题后,学生能够对细胞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针对“细胞的分裂”的概念,教师可以继续提出“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细胞分裂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呢?”等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熟悉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的内容时,教师再提出“生物体中包含结构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是如何生成的呢?”的问题,以便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中可以对“细胞分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问题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教师围绕概念内容,为学生设定多个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提出思路,步步深入生物概念的世界,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增强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参与感。
总而言之,做好生物概念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健全学生的生物概念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在未来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根据生物概念的特性,调整生物概念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认识生物概念的途径,以便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印象,促使学生真正地完成对生物概念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莹然.深度学习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方法漫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2]林清霞.促进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深度学习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01).
[3]赖琼华.浅析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20(32).
[4]吕群静.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