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跃思维?优化教学

2022-04-29房超平王涵

新教育·综合 2022年7期

房超平?王涵

【摘要】通过对海南中学9个学科思维导学实践课的观察,分别给执教者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引导教师在深度反思中不断总结形成改进思路。

【关键词】思维导学;课堂反思;改进思路

3月17日—19日,笔者和思维导学项目组成员在海南中学进行研讨。3天里,我们与9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研课、观课和评课活动。

一、相信学生,增强主动意识

不到3年教龄的符晓卉老师执教高三英语复习课“情态动词”。符老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课上进行练习检测,核对答案;然后结合课前复习和练习检测总结归纳;接着小组展讲,引导学生总结情态动词的异同和用法,完成了“情态动词”的思维导图。

课后,在符老师总结经验(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复习和大胆展示)和不足(课堂时间过于紧张等)的基础上,笔者提了3个问题:一是每个小组复习和展示一部分内容是不是合适的?会不会影响其他部分内容的复习效果?二是每个小组展讲的同学是不是代表了本组同学的共同看法?三是在课前进行复习后,学生开始练习时正确率不是很高,原因何在?该怎样处理?

认真思考后,符老师与我们一起总结了改进的思路。一是让学生自主全面复习。课堂展示要抽签,鼓励其他学生大胆质疑互动,做好复习笔记。展讲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把结构图投影呈现,讲解要简明扼要。二是小组交流时间要充分,以便在小组内形成共识。三是练习结束后要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反思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情景重建,提高思维含量

首次参与思维导学活动的数学老师潘小芳执教“计数原理”。这节课,潘老师通过“灰太狼到羊村”这一有趣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总结分类加法和分步乘法的计数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结束后,在潘老师总结经验(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不足(思维含量不高等)的基础上,笔者提出3个问题:一是课堂思维含量不高,是内容问题还是教学设计问题?怎样解决?二是课堂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以创设类似老师创设的情境吗?三是学生小组交流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该怎样优化问题设计?

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形成了改进思路:一是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时,正好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难得机会,要充分运用“情境创设—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应用完善—总结提炼”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二是要适当引导学生学会改题编题,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产生高峰体验;三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情景再运用、再加工和再创造,不要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体现情景对概念形成和规律总结的价值。

三、引发思考,突显学科价值

只有半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周文倩像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她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套子是什么”“别里科夫能否走出套子”“我们身上的套子”3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相互交流、大胆展示与质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课后,在引导周老师总结经验(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等)和不足(过于强调文章内容分析等)的基础上,笔者提出3个问题。由于周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3个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挑战性:一是课后有老师私下议论这节课是政治课还是语文课?你怎么看?二是可否通过同类短篇小说以及不同类短篇小说的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契科夫短篇小说的特点,并在课文中寻找呈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三是怎样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同类题材的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老师课堂上提出的3个问题,可否让学生阅读后自己提炼?

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形成了改进思路:一是问题的提出可以交由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先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小组交流进一步加工,个性问题由小组自行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展示交流解决。二是强化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类型问题的阅读规律和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写作。三是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选择人物、结构和写法三个维度的其中一个维度,对文章进行改写。

四、关联生活,放大学习意义

经验丰富的地理老师符永权执教“人口迁移”一课,根据自身迁移的真实情境导入,增加了趣味性。然后再依据其他情景创设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归纳概念、总结规律。

课后,在符老师总结经验(情景创设与问题解决比较恰切,思维导图结构清晰等)和不足(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等)后,笔者提出了3个问题。由于这节课活力十足,3个问题比较开放:一是如果上课时,让学生回忆自己老家在哪里,为什么到海口上学,学生的参与感会不会更强烈?二是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三是可否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了以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改进思路:一是作为“药引子”,情景不能过多,要围绕一个情景先总结原理,再应用其他情景完善原理。二是对原理的总结和归纳,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家庭迁移的原因进行分析,随后小组交流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再让小组展讲原理模型。然后,根据海南当地人口迁移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解释说明,进而形成原理等概念课学习的基本模型。三是把当前的学习任务与以前的学习内容和当地生活、国家及国际环境变化相结合,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比如,让学生讨论海南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对政府提出适应未来人口迁移的政策建议等。

五、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能

年轻的物理老师林明雯执教“重力势能”一课,通过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重力势能的概念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生成概念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在林老师复盘总结经验(知识娴熟、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等)和不足(学生表现相对较弱,学习效果尚待进一步提高等)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3个问题:一是为何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存在较大的障碍?二是可否先把自由落体与等高的光滑斜面的物体下滑做功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再给出比较复杂的情形,让学生进一步归纳、完善结论?三是总结归纳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异同,可否让学生先根据教师的提醒尝试创建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展示、质疑,形成一般结论?

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形成了改进思路:一是遇到挑战性较高的学习内容,预备知识一定要精心设计。必要时,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回忆和加深理解。同时,要适当减少学习内容,以便集中精力解决难点。二是由易到难,渐次提升,螺旋上升,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完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练习。三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因此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展示、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六、动手动脑,强化直观教学

年轻却不失稳重的生物老师周珈羽在执教“减数分裂”这节相对较难的课时,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大胆动手构建模型,体会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

课后,在周老师复盘总结经验(大胆放手,注重形象教学等)和不足(归纳稍欠火候等)后,笔者提出3个问题:一是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动手构建模型?怎么有效给学生布置任务?二是小组展示时,该怎样决定展示的内容和顺序?三是怎样展示的效果更好?展示结束后,该怎样完善学生不成熟的结论?

经过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形成了改进思路:一是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宜。布置学习任务时,时间要明确,要求要具体。在学生动手做模型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纠错。二是展示内容随机决定,促使学生全面学习。三是展示时,语言表达要规范,要点要简练,并在黑板上呈现。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归纳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七、重视结构,实现以少胜多

参与过上一轮思维导学研讨的历史老师李岩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复习课时,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为教材主题,围绕各课程主题、大单元主题和教材全书主题三步骤展开复习,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小组,以知识点连知识面,用知识结构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

课后,在李老师复盘总结经验(发挥学生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等)和不足(内容过多,学生交流稍少等)后,笔者提出了2个问题:一是本课可否分两个课时完成?如果可以,该怎样划分课时?二是小组用关键词展示时,可否引导学生质疑讨论用哪个关键词更好?同时,展示阶段教师可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经过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形成了改进思路:一是该课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复习后构建知识树,第二课时,小组交流,随机展示有关内容。复习课教师千万不要代替学生复习,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是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优化相关内容的关键词,并简要解释。同时,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给出合理建议。

八、贴近生活,提升学生格局

教龄不足一年的政治老师李鑫执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课时,采用居家抗疫的情景贯穿学习内容始终,引导学生归纳形成自治制度的概念、性质、作用及意义。

课后,在李老师总结经验(情景符合学生实际等)和不足(教师主观意识较强、学生参与不足等)的基础上,笔者给提了2个问题:一是引入情景可否让学生自己回忆,并据此说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二是可否围绕“自治”这个关键词展开讨论,以便让学生对“自治”的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可否增加一些正反面案例,以便让学生对“自治”以及民主的有限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形成了改进思路:一是情景创设要激活学生的参与感,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思政课更灵活。二是要通过自治组织的典型负面案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自治”的前提。让学生通过国际比较,提高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识,增强道路自信。

九、挑战自我,增强学习动力

化学老师崔俊飞与两年前参加思维导学实践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他执教的“分子晶体”一课,教学目标层次设计合理,达成度高;课堂流程清晰,学生参与感强,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注意检测学习效果。

课后,在崔老师总结经验(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思维活跃等)和不足(关键问题展开不足等)的基础上,笔者提出3个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分配课堂时间,以便给解决关键问题留下足够的时间?二是课堂“卡壳”的原因何在?怎么解决?三是为什么挑战性任务学生讨论障碍比较多?如何解决?

经过认真思考后,我们一起总结形成了改进思路:一是关于分子晶体的分类和性质等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尽量少展开讨论,节约时间。学习分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这一关键知识时,先复习分子间的作用力,然后形象化展示不同分子晶体的空间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二是三次“卡壳”的地方,主要是学生以前的知识不太熟练,教师的问题指向性不清晰、不明确。在加强预备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三是挑战性任务过难,要适当变化挑战性任务,并设法向学生提供解决挑战性任务的“脚手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维导学课堂革命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QJZ201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