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中思政教育实施路径的思考

2022-04-29郭威利王艳红

新教育·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

郭威利?王艳红

【摘要】境外高校在中国独立办学,是国家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的开放,在引进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必将呈现与西方不同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交汇碰撞。引导秉持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体对中国特色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事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高校独立办学的相同之处,借鉴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开展的成功经验,推演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中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提供有效启示。

【关键词】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思政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推动国内重点高校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但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作为我国提供跨境教育的新模式,目前存在缺乏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及法律法规支撑等相关问题。且境外高校独立办学建制整体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内部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是全新的办学模式,被认为是风险系数最高的跨境教育类型。比勒费尔德大学校长施拉姆·沃尔克也坦言,最大的挑战是这种大学模式在中国还不存在。我国对于境外高校独立办学将面临无例可循,无据可依的问题,同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境外高校独立办学过程中尤为凸显。

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及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自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中外双方可以合作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来,截至目前,已备案和批准的各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2300余个。且通过完善法律制度、鼓励先行先试、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评估和退出机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深化长期研究、举办年会论坛等多项举措并举,为中外合作办学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凝聚了强大正能量,对政府决策、指导办学实践、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办学质量,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满足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合作办学过程中思政课程实施路径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从而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中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提供可行性建议与合理化对策。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概况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及信息了解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均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开设了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但各合作项目因董事会构成、党委组织机构设置、办学特色、合作方式、学制等因素的区别,落实开设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课程及思政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基本可归纳为三种方式。

1.兼顾国内高校思政课,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作为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第一所高校,目前在校生约8000名,其中大概有10%的学生来自75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2011年,学校思政课程教学部门—中国文化课教研室独立建制,在兼顾国内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前提下,创新开设“中国文化课”。探索形成了以“中国文化课”为课程名称,专题设置以“实际”为导向、评价体系以“全程”为理念、师资队伍以“专业”为标准的思政教育工作经验,可总结为以下三条实施路径:(1)以统编教材设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4+1+X”模式。(2)依托校园整体学术环境和师资力量,汇聚优秀师资构建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卓越思政团队。(3)强化学生“中国人”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内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等内生动力,彰显中国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又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打造的“蓝色西浦红五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温州肯恩大学打造的“最具本土味儿”思政课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高校充分发挥外方优质教学资源及专业特色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独特的教学理念,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新路径,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现场参与体验并开展教学和内容指导,这种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提高了思政教育效果。

2.结合办学特色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以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为例,该校设有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旨在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与研究、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根脉在民间的复苏与新生注重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汲取了古代六艺的精髓,开设了古琴、雅乐、中华射道等相关课程,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文化发展和传播服务。该校在教学中多采用探究式的课程设计与小组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并接受全球教育体系内多元化、国际化环境内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此外,学校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引导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合作,提升学生的文化领悟和文化传播能力,营造了思政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氛围,促进了多元文化元素的碰撞,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比较意识。在比较中深度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而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其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3.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核心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以昆山杜克大学为例,课程体系秉持通识博雅教育原则,贯彻杜克大学教育特色,要求学生充分吸收并融合人文、科学知识,包括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价值观、现实本质以及人性本质的文化思想传统。学生将每年学习一门公共核心课程,依次学完“中国与世界”“科学、技术和健康的全球挑战”“伦理、公民与人生自省”三门课程,从而逐渐延伸和加强其共同体验和沟通能力。其中“中国与世界”要求学生关注历史上以及当代中国与其他地区在商贸、人文、学术和科学等领域的交流;并开设中华人文精神与制度、中国社会变迁两门中国文化与国情必修课程,通过讲授探讨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形态及其变化,回顾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近代从沉沦到重新屹立于世界的历史,帮助学生以长远的眼光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明了其变化趋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当今中国珍视独立自主同时大力对外开放的由来。

4.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大学物理课程,不仅从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物理学发展史和世界观两方面来讲授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成果进行分享,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科技成就融入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中,促进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高校独立办学的相同之处分析

1.生源结构的多元性。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校长施拉姆·沃尔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要建一所国际性的大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让世界各地的教师在这里分享知识,这是一个没有“仇外心理”的交流场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宁波诺丁汉大学目前在校生约8000名,其中大概有10%的学生来自75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昆山杜克大学2018-2019学年在校本科生258人,其中180名中国学生(70%)来自15个省、直辖市和台湾地区,78名国际留学生(30%)来自26个国家。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高校独立办学在生源机构构成上有相同之处,包含了中国内地学生、中国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籍学生,生源构成呈多元性。

2.引入境外高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原则性。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外国高水平大学以及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其共同制订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当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学术要求”等相关意见;《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2025年前重点任务中提到“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来达到深化产业对外开放的建设目标。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还是境外高校独立办学,其目的均是为了满足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需要,坚持引进境外高校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专业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及先进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原则,通过项目的落地实施,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3.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性。我国《教育法》中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要求为“坚持独立自主、平等权利、互相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再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贯彻中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的公共道德,不得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欧洲共同体条约》第149条第1款规定了欧共体在教育领域的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尊重各成员国对本国教育的内容、教育体系和语言文化所担负的义务”,表明了欧盟各国对本国教育主权、文化传统的高度关注和保护。因此,教育对外开放需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是必然的。

4.师资队伍构成的国际性。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的组织保障,更是课程建设、学科研究、人才培养等教育工作的践行者,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合作的核心资源。因此为了保障境外高校独立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序推进,既要满足境外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等优质教学资源的落地,又要符合中国国情、政策法规和社会需求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中的师资队伍必然由中国籍教师和外籍教师组成,国际性的师资队伍构成有助于外籍教师尽快适应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促进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育理念。

三、境外高校独立办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实施路径的若干建议

1.明确思政课程“必修”定位,打造思政育人主阵地。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法》规定道德教育、马来语、马来西亚研究(伊斯兰研究)是必修课,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新增了“学校应当开设中国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的要求,因此可把思政课程列入到学校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中,明确课程定位,规定相应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思政育人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作用,从而达到中国籍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国籍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喜爱中国、认可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目标。

2.培育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思政教师队伍。以“坚定、敏锐的道德与信念;专业、全面的知识技能;宽容、平等的执教习惯”为标准,选优配强思政教师队伍,应对学生群体文化属性多元、思想独立,自我管理及维权意识强等特点。并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深入细致分析研究这一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精神文化需求,找准问题关键,有的放矢,从而进一步建立师生情感认同,增强思政教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情感育人、春风化雨的隐性教育作用。

3.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文化认同。针对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中生源多元化的必然性,根据内地学生、港澳台侨地区学生、国际生三种生源类型的不同,要充分分析并重视三种类型学生因成长环境、入学前所受教育方式、区域文化等因素而造成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认同。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中课程文化包含中外双方课程文化的双重文化结构,对于作为中方课程中最主要部分的思政课来说,只有实现与外方课程体系的文化融合,才能避免双方的文化冲突。思政课程建设需秉持一校三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构建教育内容,突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一元主导、注重中外多元文化融合的建设思路,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继而达到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4.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1)改进传统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采用小班授课制,真正实现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享评比、专题辩论、实践活动+专题分享、全过程考核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我驾驭学习活动,达到主动学习的目标。这种以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和采用“教”与“学”的互动来组织教学的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思政教学效果。

(2)充分了解外方课程,发掘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中的思政融合点并进行提炼融合,同时寻找与其相通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中外经济对比专题,可邀请中国籍经济专业教师与外籍教师就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作专题分享,从而直观对比,凸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发挥宏观性、长远性和灵活性优势,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性制度优势。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打破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的思维定势,增强了思政课程的说服力与教育效果。从而增强中国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同时进一步巩固外籍学生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了解和认同。

(3)牢固树立“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构建学术论坛、竞赛等特色活动平台。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中国籍教师课程思政课改教学大赛、案例分享、集体备课的平台,同时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外籍教师自愿参与的学术交流平台。探寻思政元素和各类课程知识体系的融合触点,精准定位不同课程类别在思政育人中的角色功能,积极营造“课课有思政,人人讲德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许悦,温才妃.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校长施拉姆·沃尔克:来华办学,最大挑战是没有先例[N].中国科学报,2020-10-20(7).

[2]徐钰愉,华长慧.中外合作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18(Z1).

[3]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6(00).

[4]梁成,祁占勇.境外高校独立办学立法的现实诉求与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nsz2021-45)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