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践
2022-04-29魏孟孟
魏孟孟
【摘要】把中华传统民乐文化引入到高中音乐课堂中陶冶学生情操,使其亲身体验、感受、挖掘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华传统民乐文化;古诗词;教学设计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与音乐是相辅相成又密不可分的。音乐不仅对我国诗词、诗歌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词的创作、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古诗词融入传统民乐的体验课教学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与传统民乐的融合,让学生能更深地感受古诗词的精髓。
一、古诗词融入经典国乐《春江花月夜》的课堂实践
1.首先了解古诗词《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了陈隋乐府旧题,以月夜为主体,以江水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恬静、静谧迷离且又深沉的春江月夜图,抒发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诗歌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2.《春江花月夜》音乐课题教学中的学情分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赋予了新的课程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和基本的音乐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为爱好音乐的学生通过选修的途径提供一个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种基础之上自主开发中国古诗词与传统民族音乐相结合的特色音乐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可以朗诵还可以用乐器演奏的方式来展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古诗词和中华传统音乐相融合的魅力,体现了音乐课堂以音乐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信仰的学习氛围。
3.《春江花月夜》的诗词与音乐旋律的结合创作特点。《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在诗词这种折韵写作手法基础之上进行音乐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织体的创作,使古诗词与中华传统音乐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首乐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乐曲的旋律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鱼咬尾”“换头合尾”的方法。接着揭示主题音乐,这首乐曲分为十段,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添加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4.《春江花月夜》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对教师范奏乐曲的期待心理,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乐曲主题动机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与描绘以及音乐意境的创设,从而整体把握整首乐曲的发展脉络。在此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悟音乐意境,可以让学生朗诵古诗《春江花月夜》,教师配以范奏,师生以诗配乐朗诵的形式,充分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感受诗乐配合所表达的意境美。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为主体、互相配合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在特定创设的情境中相互创造、相互提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增进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是整节课堂气氛最为轻松舒适的时刻,既有助于教师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讲解,又有助于学生近距离聆听、体验中国古诗词与中国传统民乐的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讲与听、问与答的模式,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与学双向的优势,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激励创新教学策略:整堂课由“情境导入—聆听主题—‘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个环节构成,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中国古诗词与中国传统民乐进行多种方式的融合,甚至可以将中国古典舞蹈与古诗词以及民乐进行融合,形成诗、舞、乐多种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更大程度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的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效果。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拓展思维和联想能力,通过教师语言和范奏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5.《春江花月夜》课后教学反思。为了能够上好这节课,将中华传统古诗词融入中华传统经典民乐,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认真备课并请老教师针对课程结构给予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揣摩作者创作这首诗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思考《春江花月夜》作为诗词改编创作为中国传统民乐曲,是用什么创作手法成为中国民乐经典曲目。
第二,《春江花月夜》的创作历程原是一首琵琶曲,名为《夕阳箫鼓》,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家改编为民乐丝竹合奏曲,定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的乐曲分为十段,每段赋予富有诗意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教师演奏每一个标题段落,感受音乐与诗词结合所产生的意境,感受诗词作者和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之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作,从符合学生的审美感知需要的角度进行讲解。
第三,结合老教师对课程构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课程整合。从课题导入开始聆听音乐,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去聆听,给学生营造一种古典美的意境,室内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没有任何的杂念。让学生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来欣赏、聆听这段抒情民族音乐,感受乐曲引子部分犹如静谧的山水画卷。
教师在讲解换头合尾这个创作手法的时候应该讲解得更细化,换头是对比,合尾是统一。《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几幅景色的结尾都回到了它的主题上来,整首乐曲就像一个画轴一样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对比与统一。同时讲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顶针”的写作手法以及成语接龙的方式进行互动。讲解整合后的内容可让学生完整地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鱼咬尾”谱例:
1=G 2/4
第二句的起始音3与第一句的结束音3相同,形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换头合尾”是每一个段落起始音不一样,到段落的结束音都回到了同一个音2结束,形成“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
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还要用准确、精练的专业术语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诗词与中国传统经典民乐的融合带来的美感。整合过后的课程达到了教学预期效果,学生反馈也非常良好,感慨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
二、古诗词融入传统民乐体验课对美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中华传统古诗词中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提升审美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情意。中国古诗词与传统音乐融合的艺术结晶是美的使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其艺术想象力,挖掘其内心的情感,进而净化心灵。
韵律是古诗词表现的音乐美。不只是古诗词可以融入古典民族音乐中,同样古典民乐的元素也可以融入古诗词中。古诗词的诵读中涉及到押韵、平仄,也就是音乐元素中的节奏、强弱。古诗词配以中国古典民乐进行美育教学会更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富有意境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综上,将美育融入音乐教学之中,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相互融合、交织、渗透的魅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把我们的中国美传承发扬下去,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参考文献】
[1]黎珍.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J].飞天,2010(22).
[2]王次照.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成果应用类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