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生活化的一点尝试
2022-04-29周晓阳
周晓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提高高中生的美术素养,教师需要将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生活实践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一味地将美术知识生搬硬套地讲给学生听,那么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展美术教学需要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美术鉴赏也要求,开展美术文化艺术的鉴赏作品需要选择具有时代性的,并且其文化内涵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收集和选择与之相关的美术素材和艺术作品,以此为核心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会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但是,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普遍并不乐观,大部分学校虽设有美术课,但实际上似乎少上几节美术课也没有人有意见,有些学校的美术课甚至形同虚设。这样的现状有悖于教育规律,也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二、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生活有必然交互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交互的元素,能沉浸式感受作品蕴含的意境,学生必然会对美术产生兴趣。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应创造条件把美术作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换位体验画家创作时的想法、表现手段、材料选择等。如在引导学生鉴赏林风眠的油画作品《渔妇》时,画面场景与海南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有着联系,当一艘艘渔船归来时,小码头顿时热闹了起来,渔民上了岸,渔妇们忙着整理各类鱼产品。一框框的海鲜意味着渔民丰硕的收入,渔民、小孩、游人、收购海鲜的商家,每个人脸上都泛起了笑容。当教师唤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想时,就能与画家的作品产生共鸣,极大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审美活动的兴趣,长久以往学生就能对美术产生兴趣。
2.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或创作时,尽量选择主题生活化的美术作品或创作主题。如画家范春晓的中国画作品《e度空间》,作品中四位女孩打扮时尚,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2009年电脑还不是特别普及的时代,画家为了突出女孩们赶超时代的渴望与睿智,特意从人物打扮上表达女孩们的前卫思想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在鉴赏或创作与自身生活相似的生活化主题内容时,应该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学生从作品中似乎能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鉴赏这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鉴赏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本土资源相融合。高中美术有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两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涵古今中外比较经典的美术作品。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时间比较有限,教师需重新设置、选择与创造性开展课程内容教学。因此,在鉴赏主题内容、创作主题、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可以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本土文化资源、材料资源相融合。如在开展新农村生活的主题教学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鉴赏课本中俄罗斯画家夏加尔的作品《我和我的村庄》,画家夏加尔被誉为“超现实主义先驱”,他把儿时的生活经历和民间传说融入画面,将真实与梦幻的景象相融合,产生奇幻的艺术效果。我们可让学生尝试用这种表现方法来创作当下新农村的面貌,把新农村的真实景象与学生心中更美好的愿望结合一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放飞,画出一幅超现实的绘画作品,让其创作愿望得到满足。表现现代城市生活题材的作品较多,而城市生活也是高中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城市“浮光掠影”,倾听城市“脉搏之声”,指导学生以美术的视角对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与实践,用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美术课堂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
1.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出美术的艺术之美,尤其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美术教学逐渐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这对引起学生注意、吸引学生关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指导家长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美术创作与实践。如室内设计、贺卡制作、工艺设计等,让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美术作品来说也不例外。美术作品的设计灵感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实际生活,那么艺术也将失去创作的来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美术知识所体现的艺术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实现将知识融于生活。
2.结合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美术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回归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知识的魅力,美术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务进行课程设计。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案例教学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案例教学能够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因此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生活化案例来开展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视觉享受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发现作品之美。如在教学“楚王问鼎—商周青铜器艺术”的时候,美术教师可以先将青铜器的基本信息以及与青铜器相关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如在不同时代青铜器艺术各自存在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青铜器的价值和作用。接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不同时期青铜器的文化魅力。美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选择青铜器案例开展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融合,从而使其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
3.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创作欲望。每个人小时候都喜欢涂涂画画,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削弱。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更难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与欲望。而美术课堂生活化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作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美术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事件等转化成美术创作的主题,让生活美术化。如高中选择性必修绘画课本中“描绘人间温情—怎样刻画人物”一课,通过鉴赏以“父亲”“母与子”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尝试表现其中一个主题内容的绘画作品。如果教师仅仅引导学生单纯地鉴赏课本中的几幅作品,很难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假如教师课前让每位学生拍摄下父亲、母亲的一些相片,课上让学生分享各自父母的外形特征、性格及最感人的事等,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全方位地去剖析人物,最后把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刻也最能代表父亲、母亲这一名片的元素作为创作源泉,让美术作品生活化,这样学生画出的人物才更突出形象特点及个性。
综上所述,美术是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门学科,而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极大的审美教育优势,因此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翔.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2]郭翠琼.探析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6).
[3]姜杰文.生活化教学融入美术课堂刍议[J].成才之路,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