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繁化简:助力小学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2022-04-29张燕
张燕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学科本质属性着手,将知识作为教学落脚点和突破点,适当融入教学辅助手段,有效设计课堂。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简便精准的课堂导学、简化清晰的教学环节、简短有力的学习指导、简洁高效的实操训练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知和认知启迪。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重辅助手段,让课堂教学增姿添色,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无可非议。然而“过犹不及”,任何辅助手段都不能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外在的形式是重要的,但如果学生不能有效把握学习的根本,课堂就会变得浮华、空洞,无法真正吸引学生,教学也会失去其作用和价值。小学信息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习的目的是夯实学生信息素养,为深度学习铺垫基础。
一、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的源头出发,革新教学形式,去繁化简、去伪存真,让学生在平实、质朴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回归学习本真,促使小学信息技术素养真正落地。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关键词汇,是基础教育阶段总的目标指向。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知识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将文本内容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并在时间运用中完成运用、内化,提升自身能力,为信息技术素养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内容构成的。信息意识是学生个体要对信息有敏感度,能够正确搜集、处理信息,精准判断信息的有效性。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计算机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综合多重信息,将知识进行迁移,完成相关任务。数字化学习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的助力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有效管理知识探索过程。信息责任是个体在接收、吸纳先进信息资源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相关信息法律法规,维护个体合法权益以及公共信息安全。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能够让他们自主高效地获得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小学是夯实基础的阶段,必须在信息技术素养核心目标的指引下实施教学。
二、小学信息技术素养落地策略分析
去繁化简是教学的高级阶段,是在洞察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级的资源组合,是一种融入教师教学智慧的组织手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品质,教师必须发挥积极导向作用,从学科属性、课程目标、学生兴趣及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展开考量,对目标、环节、内容、指导等进行简化处理,给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空间,升级教学效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攫取学科价值,确保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1.目标简明扼要,指明学习方向
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学习目标作为指引和支撑。当学生有了清晰明了的学习目标,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会主动感知,向着知识点靠拢。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三维目标设计已经深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目标过于繁杂,不能切准要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内容把握不清,缺乏对教情学情的精准化了解。要想快速推进课堂,简明扼要的目标导向是极其重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站在宏观视角,对文本、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抓住学习重难点,掌控学生的兴趣点和心理预期,为教学目标设计提供参考。
学习苏科版信息技术五年级第四课的《画蒲公英》,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知识有基础感知。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接触过信息技术学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也有了基本了解。结合课前预习,他们或多或少的对学习目标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堂教学活动伊始,教师让学生自由展示。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根据自己的认知,举手表述。“掌握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用简单命令画出蒲公英的花瓣”“让学生在绘画普工用的过程中产生对REPEAT命令学习的渴望”学生的表述有理有据,但相对零散,教师将学生表述的信息投放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的方式进行概括、归纳。很快,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了“瘦身”,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知识目标:掌握重复命令基本格式、简化程序。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中,学习目标较为清晰地展现在学生脑海中。
目标设计是教学的基本方向,也是决定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对文本展开系统梳理,结合教情学情调查,对教学目标展开分层设计。相对于传统较为笼统、模糊的教学目标,分层目标设置更具体,能够针对学生思维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完成教与学的对接。简明扼要又极具精准化的教学目标,为课堂设计提供了良好保障,教学操作自然也会游刃有余。
2.导学简便精准,对接主体兴趣
信息技术关涉多个学科,导入时可运用的方式也更加多样。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重便利条件。教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条件,尽情将多媒体资源移入课堂教学中,导致学生对其产生了依赖,甚至出现“无视频不欢”的现象。多媒体能够刺激学生感官,让他们获得更深刻的感知体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只是采用单一化的导学形式,学生难免会对多媒体产生“抗体”。一旦学生出现疲惫感,对多媒体展现的画面不感兴趣,无法快速调动课堂,导入就是失败的。课堂教学不是固化的模板,它是极具个性特征的呈现,不同主题可以呈现出多个导学形式,甚至同一学习主题,也可以有多个导入形式。教师要对多媒体的价值有清晰认知,从实用性、对应性角度出发,结合学习主题、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导学形式进行筛选,让课堂导入更加简便、精准。
兴趣是导入的重要元素。任何教学设计的成功,一定有有效导入环节作为铺垫。学习《彩色世界》,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有趣,快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期待,给学生展示几个小动物的图画。“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几只小动物,它们身上分别有几种颜色,你最喜欢哪个动物的配色?”画面一经呈现,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判断。趣味化的讨论瞬间激活课堂,学生忍不住选出自己喜欢的动物颜色进行表述。在感知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得到激活,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学生对着小动物的图画,给出色彩填充建议。课堂导入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思维碰撞过程。学生提出个性化认知和见解,更能助推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导入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启动。故事讲述、趣味游戏、话题探讨都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关注。只要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引发他们思维的导入形式,都可以呈现出来,引发学生思维活动,以触碰教学本真。
3.环节简化清晰,升级课堂效度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等因子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探索、融通的过程。这些因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诱因。为了合理安排教学因子,必须对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展开革新、升级。在旧有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占用的教学时间过长,完全主导了课堂,同时设置了异常复杂的教学环节,教学实施一环接一环,学生完全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通常来说,教学环节是教师设计的,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教师在支配课堂,主导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的支配下,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教学指引,走进文本,感知知识。要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教学环节这个视角出发,进行简化处理,给学生预留出更充足的时间理解知识,在渐进式探索中收获独特学习感悟。
学习《画楼梯》,为了快速理清教学内容,教师从环节设置着手,展开设计优化。这节课的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运用,需要不断强化夯实。为此,教师采用复习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具体操作时,教师出示楼梯模型,让学生进行模仿绘画。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对学生来说,难度系数极大。教师没有着急给出指导点拨,而是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突破口。小组合作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较为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互帮互助的形式探索学习过程。合作式学习给学生营造出浓郁学习氛围,在宽松愉悦的状态下,学生迅速把握了画楼梯的技巧。最后,学生在展示操作中完成了学习过程。
知识与操作相融合是信息技术最显著的特征。要想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均衡发展,必须从学生实际学力出发,删减不必要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实施环境更加简化清晰。可以积极践行新课改精神,融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探索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完成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提升。
4.指导简短有力,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主流,然而放手的前提是有序,放手不是放纵,教师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当学生思维认知陷入困境时,教师必须及时出手,给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引。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小学阶段,学生对计算机的感知程度不同,他们的学习基础呈现出个性化特征。面对学生独特属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制定相关应对策略,对学生进行点播、指导。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学习方向的指挥官,他们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因为课堂指导本身占据的教学时间有限,指导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出关键性信息,尽量少用问题叠加的形式。找到教学有效切点,用一两句话点醒学生,促使他们快速转变思想认知,进入正确学习轨道。
教师的指导不是大范围的呈现,而是对个别学生进行认知矫正。学习《保存与调用过程》,教师采用猜字谜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教师讲解保存和调用过程的方法。教师的讲解是细致全面的,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样,还有待于验证。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保存过程,学生很顺利地完成。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调用过程,这让学生有点畏惧。操作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出指导,大部分学生操作失误一般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掌握理论知识。教师从宏观理论视角出发适时提供指导,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实践操作得以顺利推进。
信息技术知识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接收能力也不同。面对多元化的教学因子,教师要做出表率,从微观出着手,给出鲜明教学指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激活多重思维,迅速进入知识的核心区域。当学生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学习效果自然完全呈现出来。
5.实训简洁高效,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从不同方面切入,对学生展开塑造的。如果脱离了学科本质属性,教学活动就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信息技术集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理论性为一体。然而实践训练也相当重要,没有了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就失去了灵魂。教师要秉承理论实践并行的原则,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机会。实践训练的终极目标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设置训练任务时,必须简洁高效,题目的难度系数不能过大,那样容易挫伤学生参与积极性。适当适度的练习才能促进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操训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和学习内容特点出发,给出独具一格的设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点、心理期待、学习基础,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学习《画组合图形》后,教师给出宽松训练任务:从生活中最喜欢的事物出发,选择不同的形状,将它画出来。学生参与兴趣极浓。知识本身不复杂,教师抓住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设置训练任务,让他们对不同形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跳脱出传统训练形式,从生活切入,优化了训练形式。学生正确定位知识本身价值,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活动中,顺利完成训练活动。
学习内容难度系数、呈现形式等也是教师必须要精准把握的。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在进行实操训练的设置,甚至可以对接现实生活,在解决现实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中,学生走进知识的核心区域,学习兴趣得到激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塑造。
洗尽铅华、去繁化简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更是学生主体性的真实展现,对课堂教学品质升级、学生能力提升和素养生成有积极推动作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学科本质属性着手,将知识作为教学落脚点和突破点,适当融入教学辅助手段,有效设计课堂。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简便精准的课堂导学、简化清晰的教学环节、简短有力的学习指导、简洁高效的实操训练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知和认知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建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见问题剖析及对策[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1).
[2]缪亚军.搭建学习平台 促进信息技术素养发展[J].中小学电教,2020(10).
[3]吴伟.基于真实场景的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探索[J].江苏教育,2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