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进课堂,教学有深度
2022-04-29蔡惠华
蔡惠华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品格。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教材
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的说法,“教书育人”指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关爱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来进行言传身教,及时地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价值,塑造完美人格、独特的个人修养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德育在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需要跟随专业知识一起走进教学课堂。
一、挖掘教材,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学习与思索,领悟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例如,在教学“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的实验获得成功背后的原因,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孟德尔的优良品质。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种植豌豆长达八年之久。他边种植边研究,一共研究了多达28000多株豌豆,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枯燥,执着地研究着豌豆。如果孟德尔没有这种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不能吃苦耐劳,受不住寂寞枯燥,他又怎么可能成为遗传学之父呢?可能穷其一生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道士而已。孟德尔的坚持不懈成就了他的不平凡。当时,生物学中的常规研究方案是观察实验、分析结果、提出假说,孟德尔却勇敢地开拓与创新,反其道而行之,充分运用假说—演绎法,大胆地去设想、假设,进而逐步实验与验证。正是孟德尔的开拓与创新为遗传学的现代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
可见,教师在传授给学生遗传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孟德尔勇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折服于孟德尔严谨的分析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开展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以及学生实验,这些实验研究,不仅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奠定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地带领学生走入实验探究中,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真观察,不断寻找实验探究的窍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培养探究理念,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打开创新之门。
例如,在教学“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半的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半的小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学生边操作边思考:①如何设置自变量?②如何才能检测因变量?③如何才能控制无关变量?……大家共同探讨,研究出属于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小组共同探讨出来的实验步骤,通过分工合作有序地进行实验。有的学生负责后勤工作,有的学生负责动手操作,有的学生负责观察记录,有的学生动脑思考……大家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获得成功。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进行解决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对实验的认识不断深入。另外,这两个实验是异曲同工的,教师还可以组织两队学生交换方案,共同探讨更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对实验的各项因素的理解就会更加到位,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是培养团队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逐步认识到通过分工协作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得以提升,激发出不断创新的灵感。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让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在阳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为什么绿色植物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却释放出了氧气呢?”等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当然,教师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去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后以英格豪斯的实验为依据,开展小组实验来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不断探究与合作中,不仅解决了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适当开发,学习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
四、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道德教育蕴含在高中生物课本的每一个角落,在很多教学案例中都藏着相应的德育素材,需要教师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灵活地将其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与案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带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在不断地剖析教学中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例如,在教学“能量之源—光合作用”时,教师在讲授该内容涉及的生物知识的同时,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环保之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且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是我们人类以及其他自养型生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当然,绿色植物制作有机物的同时会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这也是人类和其他需氧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这样,学生不仅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也认识到了保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借此,教师可以就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跟学生一起探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比如说,在当今的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滥砍滥伐的现象,森林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不稳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冰川融化,水平面上升……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性,真正明白“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深层次内涵。这时候,教师可以在倡导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同时参与“蚂蚁森林”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积攒能量来进行种树,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来参与环境保护。
可见,教师结合生物学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环护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合理沟通,培养学生社交意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人们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强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教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的人,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学生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以身作则,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这样,教师就会逐渐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沟通,进而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习得与人相处的社交之道,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
例如,在教学“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生物知识来引导学生去理解人际关系。比如说,在种内关系中,生物之间既需要相互斗争去争取自己的食物、空间等各种资源,但在面对各种危险状况时,又会互相帮助,共同去面对。在种间关系中,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寄生、捕食、互利共生等各种关系。生物中的各种关系相互交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社会”,就像我们人类也处于各种关系之中一样。这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精明的捕食者”的故事,进一步讲述捕食精神,从而引导学生试着去领悟如何进行自我约束以及如何去合理地利用资源。
课堂中教师借助生物学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助这些通俗易懂的课堂实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总之,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融入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目标,使生物教育教学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