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舞蹈创作的浸润

2022-04-29张婉毓张婉蓉

当代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婉毓 张婉蓉

[摘 要]中华文化独具魅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让文物活起来,也是当下文化界、文艺界、文博届人士不断攻坚的课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舞剧;舞蹈诗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166-03

[作者简介]张婉毓(1997— ),女,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婉蓉(1997— ),女,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沈阳 110818)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舞蹈与舞剧创作、创新的源头。2021年8月20日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表演,韩真、周莉亚执导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于国家大剧院首演,首经上演,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只此青绿》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解读传统青绿山水画中的文化基因密码。用当代的视角与方式讲述了文物独特的前世故事,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让原本安存于博物馆的绢画,立体地、传神地、真实地越入人们眼前,它那么近又那么远,却真真切切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运用与转化。进一步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点燃了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感,开启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探寻之心,也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与传承。《只此青绿》的编导韩真在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采访中说:“就我内心而言《只此青绿》这部作品它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而作。”以当代舞蹈艺术表达方式去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看似“高冷”的古代文物走近人民,变得不那么难懂,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发扬。反过来看,当代舞蹈创作可以从丰富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哺当代艺术、当代舞蹈艺术,从而深化当代舞剧内涵,并浸润当代舞剧创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舞蹈创作的浸润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艺创作要立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党的文艺思想指导,文艺工作者应从新时代文艺思想的视角,开展中国艺术在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尝试,繁荣的艺术发展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如今,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要日益增长,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一同滋养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既为舞蹈艺术的创作树立内在价值意义、理论基础,又提供外在形式风格、素材表现。文化艺术是富足人们精神的源泉,而舞蹈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艺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形式,要始终将美的发现、创作与审美精神的传承弘扬作为其终极目的,要以美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对真、善与美的价值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赋予舞蹈作品新时代的内涵,并运用现代表达形式,创作出符合民族精神和意蕴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舞蹈创作的意义也许正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途径具体化、现实化。当代的舞蹈艺术创作怎样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得到灵感和启发?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舞蹈发展史,敦煌壁画、文物文献、传统人物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是其灵感的源泉,创作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具有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产,这些遗产中蕴藏的我们中华祖先的智慧,而对这些智慧的吸收正是当代舞蹈工作者应不断攻克的课题。

二、《只此青绿》对主题表现的考虑

周莉亚和韩真的合体创作,自《沙湾往事》开始,随着《杜甫》《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的问世,让我们看到了她们交汇的碰撞,在这样的碰撞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细究其中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舞剧中都有对中华文化的探索与利用,这些被当代视角重新定义与展现的内容,也许正是编导的聪明之处,也是促成舞剧成功的原因之一。渐渐的周莉亚和韩真两人也成了舞台双子星般的存在。这部在2021年首演的,以传统画卷为主题进行的大型舞蹈创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正是她们的新尝试,不变的是这新作的主题塑造与灵感建立收依旧来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以舞蹈诗剧的形式解读《千里江山图》这幅带给我们文化自信的传奇画卷,我想并不容易。大到宏观上把握立意,小到思考舞段设计,皆需要做十足的准备,这也体现出韩真、周莉亚二位导演对于文物遗产的敬畏,以及坚守之“本”的创作之心。这部舞蹈诗剧被定名为《只此青绿》,一语双关,是极好的设定,“只此”与“青绿”四字带给笔者的感受是岁月变迁中的坚定之心,这种“坚定”关乎民族文化的坚定,关乎民族精神的坚定。关于艺术创作,其实它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具有风格性的东西,但在以中华文化遗产为原本进行创新创造之时,其根本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民族文化是创作基礎,因此在创新的同时,守住文化的根基则是必须坚守的原则,这是发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今人视角切入去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用舞台重现传统美学,为观众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之旅。剧情结构上采取时空纵横交错的手段,突出不同时空人物遥遥相对的情感交互,以当下之人的视角缓缓拉开这青绿山水图卷。全剧共七幕,以《展卷》开始,随着《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到最后的《入画》,至此全剧终了。编导将《千里江山图》这幅具有传奇色彩的青绿山水之画以舞蹈艺术形式诠释,使人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及舞蹈美学意趣之中。这部作品是根据《千里江山图》而作,但其内容似乎又不限于这幅传奇画卷本身。在对舞蹈诗剧进行宏观的具有诗意的意境氛围塑造的同时,没有对画卷细节加以模仿、描述,而是致力于画卷背后的工艺,针对工匠们及这些画卷背后之人的技艺,加以创作想象。《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画家王希孟的作品,也是他如今现存于世的唯一作品。全画长约0.51米,宽约11.91米,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的巨制。以极其高超的水平将起伏绵延的中华秀丽山河图景描于画中。舞剧的编创需要挖掘文化,深探内涵。创新则需要去积累,创作出具有审美性、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相统一的作品。青绿山水画在唐一代,为突显金碧辉煌、豪华气派的盛唐之景,偏好以华丽厚重的石青和石绿绘大青绿金碧山水,山石轮廓金边相描,画面艳而亮。后期由于国家动乱、国势减弱,淡雅水墨代替了青绿之姿。而到了宋,文化艺术有了新的转折发展。画院兴起,画家借鉴唐风的雄浑、稳健的笔墨语言,在注重写实景、出新境的创作理念之中,将这明丽的青绿山水又呈现人们视野中。在近现代,青绿山水是催人奋进民族精神的化身。用舞剧的形式来解读文物并不容易,尤其是对国宝级的文物进行创作更是不易。在观看舞剧之时,可以感受到编导那种虔诚的敬畏之心。也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这般鲜活,这般强烈地在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里流淌。剧情的脉络和细节中,能够明确感到编者是在极少的文献记录中苦思,在保持原本状态下做减法。并做过大量相关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的,而后再用观众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和符合观众审美的表达方式,将不同的信息重新串接创作的,在思考中寻求一种与之匹配的展现方式。以舞蹈诗剧的方式表现《千里江山图》,将文化传递到观众的血液中。回溯传统,创造未来,回溯那些曾经被我们淡忘的工艺方式。以当代的一种新视角,展现舞蹈作品静水流深之力量,发扬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三、《只此青绿》的结构模式与叙述手段

《只此青绿》被定性是一部舞蹈诗剧,这样的定性直接影响它的表现手法与内在结构安排。那么舞蹈诗剧到底是什么呢?“舞蹈诗剧”或曰“舞剧的交响诗化”,是舞剧艺术本体探索与传统舞剧“相揖别”的“分水岭”。舞蹈诗剧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写意、概括与象征。相比于舞剧中的突出情节,显示矛盾,它更加注重的是简化和弱化情节。这里要还要提到舞蹈诗,舞蹈诗剧不是舞蹈诗,舞蹈诗和舞蹈诗剧在概念上是有差别的,主要体现在它的形成之上。舞蹈诗剧是“交响编舞法”之下不断发展而形成,而舞蹈诗是在大型文艺晚会表现手法发展之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大型舞蹈作品的新的表现形式。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分类中,舞剧、舞蹈诗被放在同一组。这一组参奖共九个作品,舞蹈诗占五个,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之大的比重,更令人关注的是在此后的大型舞蹈创作中舞蹈诗剧也是多了起来。杨少莆在2000年发表于舞蹈杂志中的文章《“诗”的兴盛与剧的无奈——关于舞蹈诗的絮语》一文中谈到舞蹈诗,他说:“舞蹈诗的形式是舞剧的对应物,‘舞蹈诗的形式也是对应‘舞剧而言的……舞蹈诗的根是从歌舞晚会淡化而来的主题晚会,又从‘淡化情节……而意念的诗化,表现手法的诗化,也使舞蹈诗找到了形态目标。”舞蹈诗剧的存在更加凸显舞蹈本体的表

[FL(!@%(0,0,0,60)K2]达,在剧情方面,相比于舞剧的叙事性,显然它不是没有剧情,而是弱化剧情。当然从本质上讲作为大型舞蹈作品,舞蹈诗剧依然是“剧”,既是“剧”就要有故事、有剧情,那么这对于一件国宝级的静态画卷来说,它结构的构架无疑是不易的。要以舞蹈动作语言去讲故事,因此结构处理是舞剧的精髓,也是编导需要小心的地方。孟浩然有诗曰:“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部作品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而创作的,是在当代视角下以舞蹈艺术解读中华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当代舞蹈创作的一种浸润,可以说是在“胜迹”之上的“复登临”。作为这部舞剧的创作人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中旭院长曾说:“这部舞剧是博物馆人和当代艺术家合作的一个新的典范。”《只此青绿》在结构上脱离了舞剧,表达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从画入手,以画师等匠人为线串联起整部舞剧的结构。在舞剧结构塑造上也没有从解释画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以画家为核心,在想象之中展现画的背后少年画师成画过程,以及背后匠人们的故事。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原本,既要保证原本本真,不能随意搭配想象,又要表现作品的意境,使内容能够凸显舞蹈的本体特征,并使内容与舞蹈本体水乳交融,能够有更大的包容性。舞蹈诗剧在表现上弱化铺陈具有叙事性,可以跨越较长时间线,或许是这样的原因,编导选择了古今对话,跨越千年的表现方式。千年跨越表现在当今《千里江山图》的展出与九百年前王希孟作画将成,以传统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贯通相连接。在舞蹈语汇编排中也看出编导态度的谨慎,首先体现在舞蹈语汇的去繁为简,抛去繁杂程式化的舞蹈动作,不失“文物”之真,又展现了其独特的代表性。基于以上,舞剧在对于结构的塑造上给出的一个古今对话的表现形式。某种程度上讲《只此青绿》并不是以往舞剧对文本或是小说等的改编,更像是以舞蹈语言的表达形式在引领观众去赏画。作品伊始,舞台上一轮圆月,朗照千年,展卷人与希孟跨越千年时光的相对,让人分不清这月是千年前那一轮,亦是千年后这一轮。剧中,以展卷人之眼,引出了画卷背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墨人、制笔人等工艺人的匠心与坚守,展现中华登峰造极的工艺技术。令人惊喜的是舞台设计与舞台调度都十分巧妙,采用“地转天璇”的运转机制。旋转的同心圆舞台打破时间、空间的壁垒,既表现出画轴“展卷”的过程,又表现出画中天地山水无垠又无边之意境,一切随着舞台的旋转悄然变化。舞美效果呈现主要以服装来表现连绵青绿山石。山水苍翠葱郁,近看则绿,远观显青,并间以赭色为衬。多种色调的杂糅均呈现于服装之上。在服装的映衬下,以人拟山水,画家王希孟笔下的山峰仿佛跃入绢纸之上,由静转动再入静,令人心神俱震。最后一幕《入画》中这种表现最为明显,年轻画师着白袍执画笔立于舞台中央,那笔尖的流动似无限灵感与畅想,他眼中的千里山河波澜壮阔、连绵起伏,以年轻画师之手眼为中心,男女演员着青绿长衣极其缓慢地盘行于其周,盘行流动间或蹲或立,或仰或俯,高低错落,那流动的青绿山水好似真的跃入观众眼前,美不胜收。盘旋中画作渐渐被完成,画师的状态由平稳渐至癫狂,喜悦、激动、难耐……多次返工后的呈现,多种情绪的杂糅,使泪盈于眶,自十八岁的年轻画师眼中滴落,沾染衣衫。而他也自画上山水图景之中走出,台后拉起巨大空白长绢,盘旋的比作山水的男女演员,背身向绢纸之上缓缓走去,高低起伏叠印成画卷之上的山水,山水高低的合体,展现内在的灵秀,远看青绿之色满眼。画师转身展开双臂赏看这惊世之作,最后慢慢走入绢画之中,与画融为一体。这一设计,笔者认为是一精巧之处,“画者入画”这代表的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流传与工匠精神的传承,跨越百年依然不息。《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形式给年轻画家王希孟讲了一个属于他和他传世之作的故事,引发当代观众无限的畅想。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深远意义。

结 语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而进行的舞剧创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衍生,也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优秀的舞剧作品,以舞蹈美的形式既展现精神内涵,又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对内要立足我们国家,对外又要面向世界,推动当代舞蹈文化成果传播。《千里江山图》这幅画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坚守,对当下的我们而言,以舞蹈艺术形式创新表达这种文化坚守,则是时代的任务。舞蹈艺术的再创造让看似遥远、沉闷的文化宝藏,闪耀出炽热的光芒。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