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善尽美”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

2022-04-29靖欣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启示

靖欣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尽善尽美”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探讨,明确认知运用儒家学派的思想智慧,可以充分揭示音乐的真谛,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通过对“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分析,认知了“尽善尽美”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联。通过“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分析,明确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德艺与情感的立足点。通过“尽善尽美”对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分析,明确了音乐审美教育传递的本质在于对美的创造。期待通过本次研究,为促进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传承,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启示资料。

[关键词]尽善尽美;音乐审美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041-03

中国目前对于音乐美学思想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历史积淀的伟大思想,却是经久不衰,对当代音乐审美教育有着重要启示。[1]如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礼乐教育家孔子提出了音乐美学的重要思想论述《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后人据此提炼出“尽善尽美”。[2]运用“尽善尽美”的思想视角揭示音乐教育的审美属性,也成为当前学术界可思考的重要研究问题。[3]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审美”是其“旨归”,也就是说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音乐教育由最初的审美萌芽迈向不断发展的漫长岁月。而在这一岁月的流逝中,音乐审美教育却回归至本源,即“尽善尽美”的本源回归。[4]目前,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音乐审美教育也被重新挖掘,以期能够回归至本真,使音乐得到进一步的传承。[5]本研究拟通过使用“尽善尽美”这一历史思想,进一步揭示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以期客观、科学地解读中国古代“尽善尽美”思想融入音乐教育的历史思想、审美功能,明确其对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

一、“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着两种美妙的音乐,这两种美妙的音乐分别为韶乐和武乐,两种音乐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开始流行发展。其中韶乐历史最为久远,可以追溯至上古的尧帝时期,该音乐被誉为视觉与听觉的完美融合,也被称为综合艺术。[6]韶乐的音乐韵律优雅且宏盛,随着音乐的舞动可以展现优美动人的韵律场景;而武乐则是出自周武王时期,当该音乐奏起时,能给人一种壮阔豪放的画面,其曲调令听者感觉到一种隐含的晦涩之感。因此,从两种音乐的比较来看,韶乐的音乐审美更胜武乐一筹。

由此“韶乐”也成为孔子主要推崇音乐之一,孔子在听韶乐后做出的评价为宁静且甜美,并且这种音乐韵律能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孔子认为韶乐在音乐外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独特,并且曲调内涵更加完善。韶乐音调展现了太平盛世的美好画卷,其音乐曲调处处展现了平和、和谐飞扬的声音。韶乐表现了當时舜尧二帝相继传承的德治场景,而文德也开辟了舜尧时代的天下治理格局,与孔子所推崇的文治相呼应,因此孔子对该音乐提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大家思想。而武乐自身的音乐也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韵律及风格,但将其与韶乐比较来看,武乐的外在较完美,而内在却略有不足。虽然歌颂了周代的功德,但是也可在音乐中窥听到伐纣的杀机。故而孔子认为此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后孔子与吴国知礼大夫——吴季札相遇,并与其论乐,孔子在谈到韶乐与武乐之存在的不足时,双方志趣非常投机,观点一致,相谈甚欢。孔子为了更好地参悟韶乐的内涵,在齐国呆了三个月的时间,全身心地学习了韶乐。在对韶乐的感悟中,他完全投入其中,竟达到食不知味的身心状态,完全沉醉在这首音乐的韵律中。他认为音乐应尽善尽美也,方可成就高尚的音乐教育美景。

孔子对韶乐与武乐的评价标准,虽然来源于政治,但是“尽善尽美”却展现了孔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教育思想家,其在音乐方面提出的见解,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对于一种美好生活状态的最佳向往。“尽善尽美”的吸引力超然于万物之上,也让音乐审美教育充满无限期待。“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其实主要来自中国久远的历史思想,它由文献记载而来,却生动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均有着对美好生活情境的向往;从古至今,音乐的深厚积淀,带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与民族自豪感,这是独属于中国的音乐瑰宝。

在上古时期,音乐教育的审美雏形就已经呈现,并且从秦皇汉武,至明清年间,均对我国古典音乐有着重要的音乐审美教育意义。人们通过音乐追求“尽善尽美”的情感表达,探索“尽善尽美”的真实表现,并使之汇集为一种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将其不断延展与升华,最终感染每一位听者的视觉与感观,使之成为一种美好生活的缔造者。

二、“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尽善尽美”蕴含着孔子的教育智慧,春秋晚期百废待兴,混乱的局面下,极其需要武力政治的快速向柔的转变,而其中礼乐教化则是孔子的首推。他认为,音乐教育的道德社会,才能够真正整顿纲常,使社会走入平和。而“尽善尽美”中所蕴含的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即指这种礼乐教化的功能,让人们通过音乐感知社会的主谐美,使政治进入“复礼”,使人性教育由音乐审美教育向着社会文化教育迈进。“尽善尽美”立足于仁道,并将其融入至音乐审美教育中,通过音乐向人们传递仁道之思想基点,让世人懂得如何爱己,以及如何爱人,培养仁道之爱镜的音乐审美教育价值功能彰显。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立足于仁道,“尽善尽美”则是将这种思想境界以音乐的形式更好的表达,使其在伦理道德社会中更易被造就。

“尽善尽美”中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感,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就是将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感继续传承,这种文化情感是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将这种文化情感以音乐审美教育普遍的传输形式向人们表达,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内心情感体验,使其在传统音乐节奏、音色、和声、旋律等品质方面更好的表达。带有文化情感的音乐是“尽善尽美”思想的主旨,能够使音乐更易于表达,更易于人们认同。“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是将这种文化情感的有效表达,呈现在听者的内心,并形成一种美好生活的蓝图。人类情感的丰富,能够愉悦人类的心灵,这种表述是“尽善尽美”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开辟的途径。“尽善尽美”的思想中,强化了情感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致力于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在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尽善尽美”蕴含了对世俗的评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综合艺术的极致表达,也是倡导具有审美音乐诞生的一致性思想表述。利用“尽善尽美”的思想内涵,可以更好地揭示音乐中的美好情感;具有文化情感的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观点的建立基点,能够充分地将“尽善尽美”的音乐思想融入至社会文化,并将这种社会文化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通过音乐听觉的感知,在心灵深处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卷。这种具有“尽善尽美”的音乐向着社会的各个群体传输,形成一种音乐审美文化情感的美景体验,并将这种具有音乐审美的情感体验付诸每一个社会群体,使人们脱离开功利性、目的性的价值观,真正地形成一种和谐美好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三、“尽善尽美”对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

借古观今,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意义重大。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我们追溯过往,是以总结、吸收经验理念的方式,来更好的窥见历史演进过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音乐审美教育财富。“尽善尽美”是中国历史积淀而来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它富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财富,在朝代不断更迭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富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财富能够影响诸多领域。而音乐的发展与这种历史思想财富深刻相关联,将“尽善尽美”这种富含深刻哲学思想的概念与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审美教育作用,更好地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尽善尽美”是经过历史的仔细梳理形成的一种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并且这种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已经形成了具有音乐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石,能够为当代审美教育开辟历史语境,并将“尽善尽美”的作用发挥至极致。使用“尽善尽美”的思想可以拓宽当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并且与之紧密的相关联。在广泛宽大的思想中,进一步甄别美好事物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此外,在“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中,音乐与政治互通。他反馈的是一种历史经验,值得当代音乐审美教育去借鉴。

近代以来,中国在多年的内外战争中,成功探索出一条革命与音乐相融合的道路。并且在国内战争时期,音乐发挥出了特有的宣传功能。人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音樂进一步展现那种革命斗争中顽强不息的动人画面。这是音乐审美教育作用的生动展现,更是中国古人教育思想的重大成就。“乐者,德之华也”,“尽善尽美”要求的是一种德艺双馨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而当代音乐的审美教育则是继续传承这种乐之声。只有利用音乐审美教育,才能够将当代政思给予的美好事物更好的传承,也是一种激发人们创造美好事物的思想途径。

“尽善尽美”不是虚妄,它与现实相结合,反馈的是一种对世俗不正确价值观的挑战。当前,若想繁荣文艺创作,应合理利用“尽善尽美”的思想,始终坚持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优秀作品的统一,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不断推出歌颂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湛作品。为什么过去的一些音乐作品迷失了方向?为什么会出现偏差?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坚持以“尽善尽美”的真实情感表达。能否创作出具有“尽善尽美”音乐思想的作品,取决于我们能否为人民表达其美好的感情。只有深入融入人们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荣与辱、爱与恨、梦想与期待、存在与死亡,关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音乐作品。

目前,中国古代音乐未能通过发展形成一个专业,但其存在的“音乐”综合文化特征却被人们推崇与尊重,这与儒家“尽善尽美”的思想传承密切相关联。利用“尽善尽美”评价现有的音乐,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音乐的特点使其评价原则十分模糊,因此常常使用“中和”“和谐”等哲学思想来考量音乐美学,最终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可量化的标准。“尽善尽美”的思想中,我们能够窥见音乐只有真正获得独立发展,有自己的形式和技术规则,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自律发展,才能形成专业甚至学科。最后,通过人类对音乐的自觉研究,音乐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人的愉悦和娱乐作用。

“尽善尽美”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美学思想一直以社会功能论为基础,它所强调的是音乐与情感的联系。“尽善尽美”无论是争论还是否定,审美情感的概念都是由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决定的。“尽善尽美”的思想情感提出和争论也肯定了其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肯定了审美情感是音乐美育的关键因素。“尽善尽美”的音乐教育美感是由情感介导的感知、理解、意志、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综合统一而形成,关键和决定性因素是情感。不可否认,“尽善尽美”的音乐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应成为音乐美育的核心,并占据音乐美育的主导地位,具有美感的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情感是音乐特有的艺术属性,音乐是情感的最佳载体。事实上,一切音乐审美活动都是情感表达、交流和刺激的过程。音乐教育中审美情感的培养,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培养,是对审美主体人格的维护和完善,是对审美主体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发挥潜能、表现能力和追求的鼓励,从而使音乐美育真正成为审美主体个性健康发展的标志。

结 语

综合上述研究分析,我们能够确定“尽善尽美”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功能,以及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价值。通过系统性地研究分析,能够进一步窥见“尽善尽美”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运用古人的教育思想智慧,启迪着当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让人们通过音乐感知美好和谐,并将这种音乐美好情感的认知继续传承,使之能够健康整个社会。

注释:

[1]薛 冉.古言今意——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声乐演唱的情理导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2]王 慧.传统儒家美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9(21):163—166.

[3]吴梦楚,王志军.浅析《论语》中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9(03):142—143.

[4]郭俊婷.浅论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和而不同”与“尽善尽美”[J].文化产业,2020(23):53—54.

[5]梁业涛.音乐是尽真尽善尽美的一种灵魂语言——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美学家青主[J].岭南音乐,2020(02):14—19.

[6]霍伟义.艺术教育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以创作校园红色音乐剧《尽善尽美》为例[J].教育研究,2021(06):164—166.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启示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