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共建、学科交叉与开放趋向

2022-04-29尤红丁柏铨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媒介融合人才培养

尤红 丁柏铨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同时不断推动媒介融合的深化,进而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媒介技术与传播生态新趋势带来的开放性等方面,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旨在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变化。以学界业界融合为导向的跨界共建、以交叉相融为导向的学科边界突破、以面向媒介技术与传播生态新趋势为导向的开放趋向已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大势。

【关键词】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跨界共建;开放趋向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不断推动媒介融合的深化,进而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同时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媒介技术的广泛推进与社会的高度媒介化,使得新闻传播学科面临学科背景的深度变革。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特征的媒介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媒介领域,媒介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使得社会各方面与媒介高度关联,如社会机制构成、社会问题呈现、社会生活方式等,推动社会的高度媒介化。在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中,因应媒介融合环境需要,通过专业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实践层面与传播技术的融合,在学界业界的跨界共建、学科交叉的边界突破、媒介素养的开放培育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培养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综合运用融合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正在走深走实。

一、以学界业界融通为导向的跨界共建

(一)学术培养与职业训练并重的教学理念

将新闻传播确立为专业,通识、整体的文化教育与实践经验赋予的训练,都是需要强调和不能偏废的。[1]在学界与业界的融合中,秉持学术培养与职业训练并重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将学术课程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面向媒体业界对于多面手的需求,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以求学生能够“在多媒体平台讲故事”。[2]新闻传播教育著名的密苏里方法(Missouri〓method)着力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3]在学界与业界的融通共建中,在理论学习之外,从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责任与技能出发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之外,通过为新闻从业者服务的特别项目,促进新闻职业发展。

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全新的人才素养需求呼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实行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创新,适应媒体数字化变革和转型趋势,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工作者。[4]在由教育部和中宣部共同推动的“部校共建”背景下,高等院校与媒体业界之间要开展人员之间的双向互聘,合作搭建各类双向交流实践平台。在学界與业界的融合中,同时还需从顶层设计的视角,以科学评估激励各高校的融合创新。通过新闻传播院校与媒体机构的资源整合,建立更加常态化的机制,支持学界与业界之间双向互聘流动,保障学媒融合平台的教育创新效果。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媒体实验、学生实践等方面,深化跨界融合与共建,避免学界与业界融合的表象化,提高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

(二)双向交流实践平台的联合搭建

自2013年开始,由教育部和中宣部在国内新闻传播院校中共同推进部校共建,推动高校学界与媒体业界的合作,共同实施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更好培养与造就高素质新闻后备人才。这种开放式的新闻传播学院共建模式,未来还会有更深入的发展。作为观念层面的概念,新闻专业性高于实践技能层面的形而上概念,实则它从来都不可能离开实践和技能。新闻业正是因为具有专业实践和技能才独立成为职业。[5]部校共建的背景下,高校与媒体机构合作建立研究所与实验室、在线教学平台、实习就业平台等各类双向交流实践平台。在实战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全媒体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

从国内来看,双向交流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学界与业界开展人才培养与学科教育的开放式合作尝试。此类平台搭建主要包括实习就业平台的搭建和教学科研平台的联合建设。在实习就业平台搭建中,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分别与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机构如《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网、字节跳动等签署实习协议,联合提供课程培训。在教学科研平台联合建设中,国内新闻传播院校与网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微软集团等联合成立跨学科媒体研究平台、未来媒体研究院、未来媒体实验室等。在国外新闻院校中,强调实践经验与从业能力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很早就与业界密切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社会化实践平台,成立独立运营的商业媒体机构。[6]国内部校共建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由学界业界共同开设应用型课程,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流程中,大量应用型课程依托双向交流实践平台进行贯穿。将学界教学与业界实践真正打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通共建格局。

(三)学术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双向互聘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格局和媒体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传播业态之间的鸿沟,在新媒体技术革命中空前拉大。[7]在以数据新闻、社交媒体为主的社会转型与文化产业实践中,大多数新闻传播院校没有适时跟上。业界实践与学界教育之间产生了距离,当前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人才培养滞后于业界需求。[8]新闻传播院校同时聘请学术型和实践型教师,通过跨界的双向互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界与业界融通共建,弥合业界实践与人才培养之间距离的重要方式。

学界与业界人员之间的双向互聘,在部校共建背景下不断推进。双向互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界精英引入教学课堂;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进入业界挂职合作。通过聘用形式将大量业界精英引入课堂,鼓励高校教师挂职进入业界开展合作,在有效人事与管理制度支持下,学界和业界之间规模化与常态化的人才互动在双向互聘中形成。同时,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实习就业的广阔平台,也在双向互聘中得以实现。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学界与业界的跨界共建,逐步由浅入深,实现真正共赢。

二、以交叉渗透为导向的学科边界突破

(一)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融合

媒介互动与整合,使得新闻传播学科之前以媒介形态类别来设立课程的做法已不再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融合,主要体现于专业课程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发展,由单一技能的精通向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掌握进行转向。英国学者罗德·艾伦(Rod〓Allen)提出“8020原则”,指出每当新技术来临时,新闻教育内容遵循“8020原则”,在整体知识结构中有80%保持不变,有20%需要更新。[9]新闻传播教育打破学科内部壁垒,改变原有的以媒介形态为分类特征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转向运用媒介普遍规律进行教学的融合教育理念。重点体现在优化课程设置方面,对于新模式及新课程等的探索与实践。

新闻传播教育中分门别类的课程如编辑出版、广播电视等,一直以来其主要标准是媒介的介质属性,“专精”是如此设置课程的培养特点。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但从业时需要到岗后重新学习去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形势。从新闻传播教学与传媒实践接轨的角度来看,在新闻业务课中,以新的思路和融媒体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在各种媒介的新闻业务融合与对比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与实践技能。遵循媒介融合规律,探索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课程方向,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人文与社科的交叉融合

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和物理界限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出新型的社会关系。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已经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进行黏合,媒介技术重构了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价值理念。媒介与社会关系的重塑,需要在新闻传播专业中增加社会科学内容,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10],以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为指归,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同时也源于新闻传播学科寄望通过人文与社科的融合,奠定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使得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性视野得以扩展,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得以提升。

在人文与社科的交叉中,涵盖从传播、媒体到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融合。譬如,以与国际政治、法学等学科交叉模式培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以融哲学、政治学、新闻学为一体的PPE项目培养理论人才等,都是有价值的改革探索。运用新手段,着力培养知识广博、通晓中外的跨文化传播人才,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交融。让文科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并运用新手段如虚拟仿真等活跃学生的思维,着力打造线下、线上以及混合式等各种类型金课,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旨在使其理解更深刻。新闻传播内容、研究方法、新闻传播技能等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学科发生交融。

(三)文理渗透的学科相融

新闻传播学科原本的学术本源在于人文学科以及人文主义的社会科学。[11]有学者指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动力,“推进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融”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能量引进通道。[12]在关于新闻传播类论文发表的研究中,发现相关作者来自新闻传播学科以外的院系,如计算机学院、医学院、经济学院等。[13]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已经引起了包括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在内众多交叉学科的关注。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环境下,文理融合的新专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通过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学位项目及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文理渗透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数据新闻学(data journalism)、计算新闻学(computation journalism)等文理交叉学科随即产生。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于2006年开设计算新闻学,成为计算新闻学的早期源头。随后,美国雪城大学推出文理学院联合培养的计算新闻学研究方向,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系组建计算新闻实验室,并同时开设了计算新闻学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办新聞学与计算机科学双硕士学位项目等。[14]随着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中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新闻传播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文理交叉导向的影响。如具有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背景成为新闻传播学师资队伍的一大特色,在学位课程体系中引入大量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与传媒发展相关的融合类课程。将计算机科学、大数据技术等研究方向的人才,补充到师资队伍当中,在计算传播、数据新闻等课程教学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有学者指出,在学科融合交叉模式中,设立非传统的融合型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尽量整合与互通,做到跨学科强强联合,[15]凸显文理交叉的多学科培养发展趋势。

三、以面向媒介技术与传播生态新趋势为导向的开放趋向

(一)新技术与新闻业结合的实践教学

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量子科技在内的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给新闻业务带来变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计算传播、数据新闻、参与式新闻、开放新闻等新技术与新闻业结合的概念不断出现,国内外新闻传播院校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冲击与实践挑战。

践行新技术与新闻业结合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实施,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美国的新闻传播院校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媒体融合教育计划,如堪萨斯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16]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了跟进传播环境的最新动态,其教学大纲至今保持着每两年修订一次的节奏。[17]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专业课程增加了关于网络和多媒体报道的课程,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在其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更多增加体现业态发展前沿的内容,如用户新闻、互动设计、数据新闻等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学界业界共建双向实践交流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媒体管理的新媒体平台,可使其更早接触新技术与新闻业结合的传媒实践,利用现有融合平台为用户制作新闻,甚至和用户一起来制作新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媒体环境。秉持新技术与新闻业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的理念,根据媒介融合发展新态势,不断扩充实践教学手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二)设置以新媒体命名的院系

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各种新媒體层出不穷。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的高科技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是当下的新闻传播面临的多维度变革之一。[18]为了跟上全球传播、数据挖掘、社交媒体等新媒体领域的发展和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需要,一些新闻传播院校通过系科和专业设立,将新媒体专业纳入院系建制中。

国内不少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设立了新媒体相关院系。如西安交通大学设立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设立网络与新媒体系等。以新媒体命名且作为其教学科研方向的新型院系,既保留传统经典教学内容,又引入媒体融合特色课程,涵盖大数据分析、数字人文、计算传播等。搭建信息采集和传播能力实践平台,同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计算传播、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等课程成为新媒体院系的标配课程。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数据教育可以成为目前新媒体态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抓手[19],培养和提升学生在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以及商业智慧等方面的能力。开设数据新闻专业课程的维度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以传统新闻制作还是以新型数据分析为主,二是以个案故事还是以数据展示为表现手段。虽然其核心都是“讲故事”,但故事的素材、出发点和终点是人、事、物还是数据,都是有区别的。[20]新媒体融入学院建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体时代的资源整合,有助于新闻传播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提升。

(三)复合型人才的媒介素养培养

基于对媒介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充分了解媒介的多元性,培养新闻传播类人才复合型媒介素养,建构有关媒介的素养体系。复合型人才的媒介素养也包括新闻传播学科所要求的科学素养,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培养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运用媒介技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媒介与科技、人文、社会三者关系出发,全面提升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媒介素养。

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创设新型课程体系,使用面向未来探索的价值观来培养学生媒介素养。在媒介融合时代,培养学生对于信息传播的社会意义的理解、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与方法,同时强调关注新的规制政策以及媒体商业运行规律与规则,并融会贯通去创新。其中信息与用户的关系,用户需求、体验和互动是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考虑因素。带有用户中心视角去关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技术与传播业态的发展变革,重视对学生媒介素养的综合性培养。引导学生提升对信息传播价值的发现能力以及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培养对各类信息的敏感性,建立起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媒介传播的基本素养。在整合信息、多渠道传播基础上,提升进行全媒体报道的能力,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如图文、音频、视频等以增强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弹性。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秉持科学精神,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运用科学态度解决新闻传播专业领域乃至社会层面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媒介融合环境,国内外新闻传播院校在适应传媒环境变化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力图在跨界共建、学科交叉和开放理念等多方面进行变革。打造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同时兼具媒介融合思维的新闻传播类人才,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面对媒介技术与传播生态的新趋势,新闻传播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开放趋向下,以人才培养的融合教育模式为主线,通过学界与业界的跨界共建、学科交叉的边界突破,媒介素养的开放培育等,培养具有全媒体素质的新型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体融合教育考察记[J].新闻记者,2010(6):41.

[2]王君超.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实施与对策:香港公立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J].国际新闻界,2011(11):83.

[3]About Convergence at MU,Convergence Journalism at University of Missouri website,http://174.37.47.227/~converge/word

press/?page_id=2.

[4]蔡雯,翁之颢.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启示:基于传统媒体2013—2014年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6):126.

[5]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7):30.

[6]刘明洋,袁晓川.融通之道: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8(9):133.

[7]张涛甫.传播新业态倒逼新闻传播教育转型[N].文汇报,2017-06-28.

[8]张昆.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J].新闻记者,2016(2):56.

[9]陈作平.英国高校传媒教育[M]//刘利群,张莉莉,译.国际传媒与教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7.

[10]辛欣,雷跃捷,等.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93.

[11]李希光.新闻教肓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9-200.

[12]高钢.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责任[J].新闻战线,2011(7):71.

[13]王大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现状:基于《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者》2003-2012年论文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3(2):170.

[14]Mantooth,D.,School creates masters in computational journalism,media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dailyorange.com/2015/01/school-creates-masters-in-computational-journalism-media-and-education/.

[15]何舟.传媒产业需要进行融合性的人才培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98.

[18]丁柏铨.正确对待新闻传播领域的高科技[J].当代传播,2022(1):1.

[19]陈昌凤.技术创新与专业坚守:新闻传播教育何去何从?[J].全球传媒学刊,2017(4):3.

[20]祝建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J].新闻大学,2013(4):130.

(尤红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媒介融合人才培养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