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专业“软因素”建设及内涵研究

2022-04-29徐慧郭荣祥鞠小林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举措内涵

徐慧 郭荣祥 鞠小林

关键词:一流专业;软因素;举措;内涵

1引言

没有专业,就没有学科,也就没有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必须有一流专业做支撑。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双万计划”,提出要面向全国各类高校、全部专业分“赛道”建设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这是更大范围地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所以,一流专业建设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需求,又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与核心[1]。

一流专业主要指教育部为了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应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所设置的专业[2]。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一流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流人才。一方面,一流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各项战略实施的根本性支撑力量:另一方面,是“双一流”建设重要的生源质量保障。一流专业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它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一流专业“软因素”建设及内涵剖析

办学能力因素包含“硬因素”和“软因素”。硬因素主要指支撑教学的设施,包括教舍设备、实验设备以及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等。在国家对本科教育持续多年投入增加下,现在本科教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三分之一,日常教学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障,办学“硬因素”不断提高[3]。一流专业建设的短板在于“软因素”。从人与物两方面考虑,“软因素”可分为“辅助教学资源”与“师资与师能”两方面。一流专业“软因素”建设如图1所示。

2.1辅助教学资源

在当今的教学中,无论是从学生的习惯,还是教学效果上看,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是“好”教学必不可少的支撑。

2.1.1课件

狭义的课件指PPT,它是教学内容提要式的呈现,展现形式有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它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教师的板书,还具有黑板无法代替的丰富的内容展示形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感官,又可以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增加课程教学容量。

2.1.2慕课/微课

由于慕课/微课拥有可再现性,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它可以用于预习、复习与提升。微课不仅把教师“授课”从教室内拓展到教室外,而且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听课学习,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可以说,慕课正在引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构。

2.2.3题库

为了摆脱应试教育,使教师与学生都不再将目标定为“考试”,唯有考教分离。题库既可以让试卷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又有助于学生更关注课程目标,而不是仅围绕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而把学习重心转向能力获取。

2.1.4多源资源

随着MOOC打破学校围墙,线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教学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几本教学参考书以及一个教师。建设一流专业必然需要各学校间充分共享资源,走资源互补型道路,实现事实上的“联合培养”,博采众长。

2.2师资与师能

师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师资与师能的因素有: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或方法等。

2.2.1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水平,须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愿望与指南。为了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国家层面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新要求。但在高校层面,依然有部分教师不关心时代变化,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只知道低头传授知识,对教学改革无动于衷,他们理念滞后,成为阻碍提高办学能力的难题之一。

2.2.2教學水平

教学可分为课内与课外,教学水平也由这两方面决定。其中,讲课水平与教师的讲课能力和备课投入有关,除天赋外,“讲”的能力更多来自后天的练习。课外教学指课外的学业辅导,其水平可从学科竞赛获奖、项目研究成果中体现。

2.2.3手段/方法

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深刻的教与学的变革。黑板与粉笔曾经是教师讲课的主要工具,而如今只能退为次要的补充手段。因此,掌握课件、微课、辅助教学平台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从形式的改变转变为方法的变革,从技术辅助手段转变为交织交融,从简单结合物理变化转变为发生化学反应,把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变成一种真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性变化。

2.2.4科研与教研

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是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为教师的“内涵与素养”。科研与教研则是提升它们的主要手段。

3一流专业“软因素”建设一体化举措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人才培养方案把目标达成落实在一门门课程上;教学过程一点点地、渐进地实现这些目标: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向着目标前行;教学资源、教研、科研、办学机制为教学过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提供支撑与保障。所以,一流专业建设是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办学机制等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如图2所示。

3.1培养方案:面向需求,多措并举,提高就业质量

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不仅要体现培养目标,作为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要具有培养特色、细化培养标准、给出清晰的毕业要求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出能够有效支撑培养标准或毕业要求、建立课程内外教育活动与人才培养标准或毕业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

一流专业需要对接行业发展需要,为行业培养一流人才。因此,一流专业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适应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方面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一流专业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引领或体现行业发展的方向。一流的专业意味着一流的就业率。在制定一流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校企合作、倾听行业心声,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为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保障。

3.2课程体系:续源延脉,不断优化,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课程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没有课程,就没有专业。没有一流课程,也就没有一流专业。所以,在课程建设中,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并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目标,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须符合国家标准,以保证课程时序关系的合理性。课程群(或模块)要方向明确、设置合理、相关性强,克服与相近专业间同质化倾向。要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突出相应专业的特色和亮点。

3.3教学改革:以生为本,与时俱进,提增学习绩效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两大要素。在人才培养中,要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

3.3.1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重交互、重体验、重参与。既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手段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将知识内容的识记环节先于课堂让完成,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探索、展开交流讨论,实现课堂S(silence)A(answer) D(dialogue)的转变。同时,配套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形成性考核,关注学生平时表现,让学生做到“学懂、弄通”,在日后应用所学知识将工作“做实”。

3.3.2改革教学手段

拓展学生学习时空,让学生忙起来。例如,建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将BB平台、QQ、微信、爱课程及各种公开课作为教学手段或学习资源引入课堂,实现作业线上、线下形式多样,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室,并开设课外小灶、组织课外研讨,使学有余力者得到提升。

3.4评价方式:把握脉搏,推陈出新,提振优良学风

将课程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考核与监督,重输出、重能力培养,“形成性+终结性”合成学生成绩评定,如图3所示。

3.4.1考核过程常态化

注重形成性评价。形式多样的平时作业促使学生从记忆、理解、应用及阅读等维度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多种题型的在线练习督促学生以正常的节奏、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时间的河流里用思考、实践把知识变成内在能力;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的多层次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由低到高适应,在成就体验中不断前进与提高。

3.4.2考核内容能力化

减少再现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增加引发思考、实践和创新的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核和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应用题,考核对算法原理的掌握、理解、应用;通过分析设计,综合考核学生用计算机编程求解现实问题的能力。

3.5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提升创新能力

以开放的心态,采用多维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室共建、学生实训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实施虚实结合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着重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理论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对接软件行业,解决现实世界问题,提升学生的抽象建模能力和程序设计、分析能力及系统开发能力等:采取虚实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一流专业“软因素”建设的原则

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通过提升本科办学能力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而针对一流专业“软因素”建设,只有以德为先、以学为本、以用为基、以质为纲,才能实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一流”本科人才的建设目标。

4.1以德为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

强化“立德树人”是落实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既要教书,也要育人,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高等教育:要以教风引领学风,教学相长、教书育人。通过复原教师“答疑解惑”传统功能,扮演品德、知识导人新角色,使其成为品德与知识的组织者、搜集员、学生学习的引导员,要探索形式多样、手段混合、内容多源以及不拘一格的育人模式,将育人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接班人。

4.2以学为本,回归人才培养初衷

大学教育回归本科人才培养是世界范围内的潮流。2016年,英国教育部发布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强调,教学与研究具有平等地位。近年来,美国一些“超一流”大学(如哈佛、斯坦福、MIT等)纷纷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的潮流(包括发展理念和发展标准)同频共振。相关人士提出的教育的“四个回归”(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是读书;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本科发展的方向。

4.3以用为基,回归校企合作初始

大学教育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教学过程要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将企业实践痛点抽象为学术研究问题。要收集教学过程数据,开展科研互动,将研究成果反馈给软件企业,助力其解决实际问题。要与企业携手创建合作平台,逐步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共建层次性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企业双轮驱动,实施多维度培养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4以质为纲,回归教学建设初缘

只有质量标准执行到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目标为抓手,制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并通过监控、评价、分析和反馈,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质量,促进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同时,只有质量监控持续改进,才能提升人才培养实效。要以多层次、多形式的互评、互学、互督,获取教学受众对教学过程、方法、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工作例会上讨论,形成优化方案,落实到后续教学过程的整改之中。

5结束语

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的基础,一流本科培养的一流人才是一流学科的生源。所以,没有一流专业,就不可能有一流学科:没有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在“双一流”的奋斗途中,首先要做好“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具有挑战性,影响一流专业建设的因素和举措有很多,本文对影响一流专业的“软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这些因素提出了综合性举措,即建设一流专业需要具备的内涵。总之,一流专业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举措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反思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反思
高职院校一流护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