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4-29普布次仁
普布次仁
关键词 大学公共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实践
1 概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结合教育部门提出的全新教育精神和教学要求进行分析,当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促进教学改革,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门学习的第一门课程,能够为后续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介绍计算机基本概念,为学生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微型计算机操作环境,掌握如何进行漢字输入、操作MS Office 办公软件、学习网络应用知识等。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学科素养,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2] 。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在日后的就业和成长道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2 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致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域差异方面,许多城市在中学就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现阶段许多家庭都购置了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计算机的机会,因此目前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甚至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已经十分精通[3] 。但是,部分来自于农村或相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因此他们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十分匮乏,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跟不上节奏、听不懂知识的现象。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致,容易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
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后续的工作需求,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就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学生成长为计算机应用人才,增加学生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计算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但是,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及开展的计算机考试都具有明显的系统化和整体性特点,如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和网络体系结构等,基础理论知识十分庞大,面面俱到,进而给教师带来沉重的教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针对重点进行深入讲解。此外,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首先接触的理论知识,关于实际应用的内容比较少,复杂烦琐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逐渐转变和创新了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丰富了课堂信息,进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当前教学课堂中,教师依然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教师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盲目地将教材内容搬到计算机教学上,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白白浪费教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起不到显著作用。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锻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3 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技术都是电子信息技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它们之中凝结着人类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同时是现阶段能够推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在网络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接受新教育的一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现阶段每一位社会成员来说,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挖掘时代特点,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加敏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现阶段,计算机的操作内容十分丰富,发展速度迅猛,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若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和困难性,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深入地探究和讨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先进性和灵活性,打造专业、完善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4 教学改革策略
4.1 指明教学方向,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如何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 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教师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并给学生列举出自学章节,为学生深入讲解相关知识,并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读物,让学生在课后开展自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开始之前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制定出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4.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为了能够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组织计算机学术小组或计算机爱好小组等,计算机教师担任小组成员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搜集和归纳更多有关于计算机课程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巩固学生的应用技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知识竞赛,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电脑城,进入应用计算机的单位,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情况,明确计算机人才需求。院校要给“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聘请专家在校内开设计算机知识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普及更多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积极与兄弟院校交流和探讨计算机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培训活动,利用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3 挖掘教学侧重点,精细化讲解计算机原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完整性和系统化特点的学科,其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而广泛。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科热点,关于内容的教学要尽量广泛,教学深度方面则要遵循适中的原则。具体做法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将教材中的内容介绍完,对具有共性和突显本质原理的内容需进行更加深入地讲解,让知识内容更加透彻清晰。例如,在进行操作系统Windows 7 和文字处理软件Word 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反复强调剪贴板和剪贴板的特性,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关于内存RAM 的基本特性与剪贴板的特性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剪贴板的本质就是内存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共性认知,使学生更加详细全面地理解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
4.4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教材和考试之间的关系。现阶段,计算机技术水平飞速提升,不管是内容多么丰富的教材都无法包含所有计算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中,由于当前CCED 和五笔的应用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删减一些相关教学内容,并增加一些计算机原理的讲解。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核心与重点。
4.5 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适当地给予学生指导
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上机实验,及时处理好上级指导和独立操作的矛盾问题。现阶段,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一个不良现象,即学生的上机实验都是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和教学,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教师就会立即帮学生进行处理和解决,并帮助学生完成上机任务,由此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对教师的依赖心理逐渐加强,对于实践产生畏惧心理。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手把手教学,但是上机操作一定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针对比较复杂、难解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意见,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学生操作,让上机实验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锻炼學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一些重点的上机实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还要在完成过后书写上机实验报告,从而巩固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总之,教师需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上机实验,不代表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操作,教师要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每位学生的操作习惯,并帮助部分学生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6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知识实现系统化地转变,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在开始讲课之前,为学生提出几个与课程主题息息相关,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如在“计算机的安全与维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关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有哪些?”“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会给计算机带来哪些影响?”等,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利用这些问题贯穿始终,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回答上述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已然成为就业和现代化发展必不可缺的技能之一,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积极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更多学生普及和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利用计算机技术更好地辅助其他学科以及学生专业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学生的竞争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以及祖国的建设培养和输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