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注射液对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疗效及凝血指标的影响
2022-04-29赵朋来张宏峰
赵朋来,张宏峰
(1.榆林市中医医院烧伤整形科,榆林,719000;2.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延安,716000)
近年来,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逐渐被临床应用于手部外伤的治疗,疗效确切[1]。然而有学者指出,利用该种技术治疗手外伤患者后患者移植处血液循环存在一定的障碍,并且部分患者可发生创口处红肿等炎症反应[2],本文采用丹参注射液用于该病的术后治疗[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0 例接受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均接受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入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5例,年龄19~59 龄(34.62±5.49)岁,男29 例,女16例,伤口位置:手指损伤17 例、手掌损伤15 例、手背损伤13 例,病因:烧伤7 例,烫伤10 例,机器损伤者13 例,挤压伤8 例,皮肤溃疡不愈者7 例。观察组45例,年龄20~61(35.15±5.41)岁,男30 例,女15 例,伤口位置:手指损伤19 例、手掌损伤14 例、手背损伤12 例,病因:烧伤8 例,烫伤12 例,机器损伤者14 例,挤压伤5 例,皮肤溃疡不愈者6 例。两组年龄、性别、伤口位置(χ2=0.186,P=0.911)、病因(χ2=1.055,P=0.901)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腹部蒂皮瓣移植修复术,首先对患者手部损伤创面消毒,后对创面清创,根据创面的面积在腹部确定比创伤面积大20%的皮瓣,确定好后,同时取下患者腹部筋膜浅层的皮瓣及脂肪组织,将皮瓣修薄,与创面吻合,缝合,保证皮瓣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术后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如抗感染、止血等。观察组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20 mL 与250 mL 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1 次/d。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检测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酶联免疫法);疗效评价:移植后皮瓣柔软,肤色与正常皮肤接近,可灵活活动为优;移植后皮瓣色泽红润、柔软,患者手部功能及感觉好转为良;移植后皮瓣色泽差,手部功能及感觉未明显改善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表1)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82.22%,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凝血指标(表2) 两组治疗前Fbg、MPV、PLT 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Fbg、PLT 水平降低,MPV 水平升高,观察组下降/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2.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表3) 两组治疗前IL-8、IL-10、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IL-8、IL-10、TNF-α 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皮瓣是一种具有血液供应作用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组织修补瓣。故在深组织创伤的修复及治疗中效果较好。然而有学者[4]指出,带蒂移植术后部分患者的创面血液循环功能较差,不利于创面的愈合,阻碍患者的恢复。
相关研究显示,炎症因子在创面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炎症因子如IL-8 具有中性粒细胞聚集、激化作用,可使中性粒细胞释放溶菌酶,TNF-α可刺激炎症细胞大量合成、分泌,导致创面发生炎性渗出、红肿等不良反应[5],IL-10 是一种抗炎性细胞因子,可抑制炎症反应。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合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患者IL-8、TNF-α 水平降低,而IL-10 水平升高,提示丹参注射液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发挥抗炎作用[6]。同时丹参注射液可降低患者PLT 及Fbg 水平,升高MPV,表明丹参注射液可调节患者凝血指标,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