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关键举措与实践效果

2022-04-29方晓敏郜平光

猪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毒剂猪群猪瘟

方晓敏 ,郜平光 ,李 琦 ,陈 慧

(1.江苏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省高邮市农业农村局,江苏 高邮 2256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流行性、高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因最早发生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而得名(1921年首次发生于肯尼亚)。2018年8月我国传入非洲猪瘟以来,疫情几乎席卷所有省份和地区,生猪产业遭受重创。为加快恢复生猪产能,维持农业经济稳定,大批中小规模猪场重新投产,但受制于非洲猪瘟疫苗和特效药物的缺乏,设施条件有限的中小规模猪场在疫情肆虐中沉浮不定,养殖压力剧增。但非洲猪瘟疫情仍长期、持续流行,中小规模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是当前生猪产业面临的重要议题。文章针对非洲猪瘟在养殖生产中反复、持续发生,中小规模猪场养殖条件与设施有限,防疫压力大的产业现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非洲猪瘟持续流行的主要原因,指出疫情防控的关键作用点和重要举措,为中小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及生猪复产提供技术参考。

1 非洲猪瘟疫情持续流行的主要原因

1.1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

非洲猪瘟病毒是目前惟一的DNA虫媒病毒,且蛋白结构复杂,环境耐受性强,在自然环境中可长时间存活,并具有传染性。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下可存活2年,56℃可存活2 h、4℃存活6个月、-20℃则可无限期存活,尤其在pH 3~10的环境中十分稳定。同时,非洲猪瘟病毒因其独有的生物学特性,至今未能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

1.2 传播途径多样

类似于众多传染性病原,非洲猪瘟病毒包含猪体接触性直接传播,以及通过人、车、物,甚至虫媒、老鼠等间接传播。病原感染途径涵盖皮肤、生殖道和口鼻等,传染面广、渠道多样。

1.3 防疫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1) 疫情防控需要限定区域间生猪调运,不可避免导致猪价差异,不法商贩为牟利非法运输生猪或走私的冻肉,造成疫情传播;(2) 部分养殖场疲于长期持续的疫情防控,意识有所松懈,生物安全防控效果不达标,导致疫情反复并外溢;(3)基层非洲猪瘟监测力量薄弱,时效性差,或存在不规范检测机构,或养殖场自行监测,结果不准确,疫情发生后做不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4)职能部门监管呈现疲态,部分监管流于形式,养殖场疫情发现晚,或疫情发生后病死猪处理不规范的情况,导致疫情蔓延。

2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关键作用点

针对传染性疫病要素环节,做好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阻断工作。但中小规模猪场很难高效、精准判别传染源,根据非洲猪瘟流行诱因,可重点关注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猪体免疫力等防控关键点。

2.1 严格猪场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调研发现:中小规模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约 50%因购买猪肉产品导致,30%因饲料、车辆、工具、人员进入引起,15%因购进苗猪引起,3%由猪场外围鼠、猫、鸟等带入引起,2%为其他因素导致。其中,人为因素占比高达95%。因此,中小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务必严格对场内饲料、水源及设施消毒,避免人、车、物带毒入场,谨慎引苗、引种,严控飞鸟等虫媒传播,落实日常防疫制度,强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2.2 加强饲养管理,提升猪群免疫力

根据季节调整环境温、湿度,给猪群提供舒适的环境、均衡的营养,减少应激,提高猪只机体健康度及免疫力,提升病原感染阈值;有条件的猪场可适当降低饲养密度,舍间采取物理隔断,减少工具互换使用,推行母猪批次化生产,降低非洲猪瘟发生的可能。

2.3 强化基层引导与监管

鉴于非洲猪瘟的长期持续流行,基层职能部门更需强化防疫宣传,引导养殖户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放松警惕,坚持定期抽检。同时,以分级监管制,明确各级职责,做好生猪生产、调运及病死猪处置监管,必要时需协助养殖户开展快速检测与阳性猪处置工作。

3 中小规模猪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关键举措及实践效果

纵观生猪养殖过程及非洲猪瘟流行以来疫情防控实效,中小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务必做好以下几点。

3.1 构建科学的非洲猪瘟防控体系

根据猪场周边环境、猪场内部功能区、道路、人员流动等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各环节、各岗位生物安全细则和操作规程,由专人监督,严格执行,防止外来病原入侵及在场内传播,构建适合本场的最佳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3.2 谨慎引猪

疫情反复的大环境下,引猪入场极大地增加了防控风险,抽样检测本身又存在隐性猪漏检的可能。因此,原则上猪场应尽量满足自繁自养。确需引猪时,必须严格清洗、消毒运输车辆及隔离舍,做好猪只入场前、隔离早期(1周)、中期(20 d)和混群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

3.3 严控进场人、车、物

(1)非洲猪瘟疫情下猪场必须实施封闭式管理,生产区与管理区互相独立,减少管理区人员内外交流,严禁不同功能区人员互串、物品交叉;(2)严格工人轮岗调休及入场隔离,做好清洗、消毒,保障3 d以上入场隔离期;(3)严控车辆、饲料、兽药、疫苗及生活物资入场,车辆清洗充分,熏蒸或喷雾消毒后临场装、卸货物,严禁场内外车辆、物品穿插使用,饲料、兽药原则上在消毒室存放消毒3 d以上,疫苗及日用物资根据情况,经照射、熏蒸、喷雾或浸泡消毒后方可入场;(4)规范日常消毒,制订详实、明确的消杀制度,做好雨季、大风等极端天气防疫应急预案,保障生产环境安全。

3.4 科学选用消毒药

实践表明,强酸、强碱、脂溶性消毒剂对非洲猪瘟病毒有效,但不同消毒药物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及消杀效果各异,结合生产需求及养殖实际,需科学选用消毒药剂:(1)消毒剂使用应遵循“轮流更换,规避联合”的原则,即养殖场(户)根据本场疫情防控情况,轮流更换使用不同的消毒剂,强化消毒效果;严禁不同种类消毒剂同时联合使用,防止发生酸碱中和或氧化还原反应弱化消毒效力的情况。(2)严格日常消毒,针对猪舍、道路、物品、车辆等合理选用消毒剂,每2~3 d进行1次带猪消毒,不留死角。具体消毒剂选用及建议使用方案如表1。

表1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消毒剂选用及建议使用方案

3.5 发生非洲猪瘟后的“拔牙”与复产

猪场日常饲养管理要求舍内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饲料品质有保障,避免猪只应激,有条件的猪场适当补饲中草药添加物,提高猪群免疫力。一旦发现猪群异常,应做到“快、准、稳、狠”,即送检速度要快,病因诊断要准,应急操作要稳,对患病猪群处理要狠。

3.5.1 送检速度要快

发现猪只异常,对照非洲猪瘟症状,第一时间取鼻拭子送检;确需取病料检测,务必封闭操作,避免二次污染。

3.5.2 病因诊断要准

针对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及时判别病因,准备后续猪群处理及防疫操作。

3.5.3 应急操作要稳

迅速制订应急方案,各功能区人员各司其职,严禁流动;消毒处理细致全面,异常猪专车转运封闭出场,异常猪舍粪便单独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出猪后的空舍封闭,使用 2%的火碱喷洒、浸泡2 h以上,尤其要注意漏缝板缝隙、背面和设备拐角、焊点、水线弯头等死角;冲洗干净后使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2 d以上;然后火焰烧杀。以上程序重复3次,最后以10%的石灰乳混合5%的火碱溶液制成碱石灰混悬液,进行猪场白化处理。疫情后的员工使用物品,可以消毒的需使用火碱浸泡消毒2 h,无法进行消毒的需全部更换。

3.5.4 猪群处理要狠

疫情发生后需对猪群进行“拔牙”处理,如同栋猪舍呈多点散发,则整栋处理;若仅有个别栏舍出现阳性,可以栏为单位,附带左右相邻栏一并处理,同时做好剩余栏舍物理隔断、消毒工作。

3.5.5 非洲猪瘟后的复产

猪场需持续消杀1个月以上,分散采集猪舍固样、舍外水样、土样等进行检测,开展复养前评估。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时,各栏圈门敞开,按6~8头猪/舍放置哨兵猪,自由散养1~2个月,密切观察哨兵猪健康状况。哨兵猪试养成功后,正式准备进猪复产;进猪前再次检测舍内外水样、固样及猪群唾液样本,确保安全生产。

4 小结

总之,在非洲猪瘟疫情起伏不定的大背景下,中小规模猪场作为地方生猪保供的必要补充和特色养殖的主体单元,在我国生猪产业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局限于客观条件和养殖实际,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效果参差不齐。面临非洲猪瘟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仍处于等待状态,因此各养殖场户必须建立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机制,严格内防外堵,阻止疫情的蔓延与扩散。

猜你喜欢

消毒剂猪群猪瘟
涨疯了!碘涨50%,三氯涨超30%,溶剂涨超250%……消毒剂要涨价了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含氯消毒剂,别仅凭名字辨别
正确使用消毒剂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浅谈猪瘟防治
猪群亚健康
饲养场消毒剂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