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桂南古籍图书损毁探析

2022-04-29邓树生莫嗣彦粟元福

广西地方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古籍藏书

邓树生,莫嗣彦,粟元福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本文所指的桂南,涉及今天的南宁市、崇左市、玉林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即当今南宁市的宾阳县、马山县、武鸣区、隆安县、横州市、上林县,崇左市的江州区、凭祥市、宁明县、龙州县、天等县、大新县、扶绥县,玉林市的兴业县、北流市、容县、博白县、陆川县,北海市的合浦县,钦州市的灵山县、浦北县,防城港市的东兴市、上思县等。桂南地区是日军侵略广西的重要门户,也是广西遭受日军烧杀掳掠较为严重的地区。本文试图从抗战时期桂南古籍图书损毁情况揭露日军暴行。

一、抗战时期桂南古籍图书损毁情况

1926年新桂系统一广西后,提出了“建设广西、复兴中国”口号。1938年,广西省政府颁行了《广西各县设置县立图书馆办法》,1941年又制订了《广西省普及图书教育实施计划》。如“三、各县已设置县立图书馆者除利用省发万有文库图书集成、教书集成及其他原有书籍及并应设法充实设备,其未设置者除设有省立图书馆之县市可暂缓设置外,其余各县应于民国三十年度内一律设置县立图书馆一所。……十二、图书馆经常费除本年度准照核定其开支外,自民国三十年度起须逐年增筹,以省立者每年达到三万元以上县立每年达到叁千元以上为度;乡(镇)民众图书馆由该县市筹分由己每乡(镇)每年不得少于陆拾元,嗣后逐年增筹以达到五百元以上为度;各村(街)书报阅览室经费暂由各村(街)筹措每村所每年不得少于三拾元,后逐年增筹以达到十百四元。”[1]又如“第三条 本馆辅导工作如左:一、通讯辅导;二、巡回视导;三、供应图书;四、研究辅导”[2]等等。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各县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到1941年底“广西共建县市图书馆64个,各中心校民众图书馆2300余个,各中等学校民众图书馆2300余个,各村街国民学校图书馆1000余个,各乡镇巡回图书馆2300余个。”[3]这些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古籍图书等。桂南地区古籍图书数量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增加。

全面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和广州后,南部日军剑指广西,对广西进行了疯狂烧杀掳掠和抢劫,桂南地区许多古籍图书为此遭到严重损毁。根据桂南各地资料记载,抗战时期桂南古籍图书损毁情况见下表。

抗战时期日军入侵导致桂南地区古籍图书损毁情况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桂南多数地区古籍图书损毁惨重。一方面,一些古籍图书损毁情况有详细记录,但是多数无法统计具体损毁情况;另一方面,有些珍藏的稀有古籍图书在抗战时期损毁殆尽。

二、抗战时期桂南古籍图书损毁严重原因分析

(一)日军疯狂烧杀掳掠是大量古籍图书损毁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日军侵略是桂南古籍图书损毁的根本原因。广西省立第一图书馆、第二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医学院图书馆和桂南各县立图书馆、中心校民众图书馆、各中等学校民众图书馆、各村街国民学校图书馆、各乡镇巡回图书馆及个体书店报刊亭等,藏有大量古籍图书,因为战乱损毁严重,甚至全部散失。比如藏书颇具特色,不但地方文献比较丰富,而且学科齐全、文种多样,既能满足一般读者需要、又能提供科研人员所需图书的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1931年成立之初,汇集当时省城各机关所存图书,并添购了各类新书,计有藏书13018册。至1934年该馆在中山公园内的新馆舍落成时,藏书为42173 册。1943年的藏书则达85400余册(其中中文图书47400余册,杂志37700余册)。1939年11月至1944年11月,南宁两次沦陷,该馆两次迁往百色,馆内藏书与设备遭到严重损失。虽然馆内全体动员,尽力抢救古籍图书,但是两度迁徙途中,遭受的损失亦不小。至1945年5月南宁光复后,图书减少至75000余册。假如没有日军侵略,再加上新桂系对图书馆事业的大力推动,桂南古籍图书利用和保护必将有一个较大发展。但由于日军的烧杀掳掠,导致大量古籍图书损毁惨重,甚至损失殆尽。

(二)国民政府没有统筹好对古籍图书的抢救保护是导致损毁严重的重要因素

虽然国民政府也认识到了保护古籍图书的重要性,但是面对日军的快速入侵,并没有从根本上统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保护,更没有对整个广西国立图书馆进行有计划的搬迁、转移,很多古籍图书都是因日军入侵而在慌乱之中临时搬迁转移。在搬迁过程中,又因物力、人力以及运输等问题,导致古籍图书大量遗失,或者“图书几为山洪漂泊殆尽”,或“因船运紧张,许多书籍弃于江中”,或因“日军纵火焚烧,导致图书全毁”等。如1940年2月,日军第一次侵入上林,沦陷前两日,上林图书馆奉令紧急疏散,临时征调民夫将全部图书抢运至协和乡公所(今云灵村)寄存,但在搬迁管理中却损毁不少。假使在日军入侵前有计划、有目的地转移、搬迁或抢救性保护,那么至少可将损毁降到最低程度。

(三)抢救保护古籍图书的民间力量薄弱是导致损毁严重的因素之一

面对日军入侵,很多民间头面人物甚至个体书店主人首先保护的是家人人身安全以及粮食、金银首饰、牲畜和布匹等物资,很少有嗜书如命的“书呆子”抢救性保护古籍图书。再加上当时人们生活十分困苦,读书人较少,因而民间抢救性保护古籍图书力量十分有限,很难认识到保护图书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古籍藏书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伦明藏书思想比较研究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小毛驴藏书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动古籍普查工作